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张舜民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据(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
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
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
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日:“阳关”(注: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
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对‘古董滩”的流沙地带。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
1943年向达先生在这里考察时写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古董道西14道沙渠后,发现大量版筑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继续 阳关 宽厚的城堡垣基。
阳关故址当位于此处。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
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
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
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游客到丝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
阳关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殊具,可参观当地民俗。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
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
阳关石碑及古董滩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
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而得名。在古董滩随手捡到古代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并不稀奇,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沙滩上的古董为什么多呢?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
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
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
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
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评价如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
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在山南面,有一片望不到头的大沙滩,被当地人称为“古董滩”。 这里流沙茫茫,一道道错落起伏的沙丘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俯拾皆是。
故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除此之外,这里还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
今日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 阳关 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相关诗歌 《送元二。
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张舜民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
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
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
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
“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
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
《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
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
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
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
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
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
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梁溪漫志》卷七曾评论说:“白乐天《题岳阳楼》诗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芸叟用此换骨也。“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释惠洪《天厨禁脔》)。
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的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阳关三叠
古曲调名,又叫《渭城曲》。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浥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
宋.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七中,对“三叠”作过考证:“旧时‘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饮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后因以“阳关三叠”用为指称送别名曲的典故。
《卖花声·题岳阳楼》中“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
《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
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如今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
阳关三叠古曲调名,又叫《渭城曲》。
唐代诗人王维写有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浥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阳关三叠”。宋.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七中,对“三叠”作过考证:“旧时‘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
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
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饮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
后因以“阳关三叠”用为指称送别名曲的典故。
一叠: 清和节当春,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霜夜与霜晨。 湍行,湍行, 长途越渡关津, 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 历历苦辛宜自珍, 宜自珍。 二叠: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 泪滴沾巾, 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 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垠, 谁相因,谁相因, 谁可相因。 日驰神,日驰神。
三叠: 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芳草遍如茵。
旨酒,旨酒, 未饮心先已醇。 载驰,载驰, 何日言旋辚? 能酌几多巡! 干巡有尽, 寸衷难泯, 无尽的伤感。
楚天湘水隔远滨, 期早托鸿鳞。 尺素巾,尺素巾, 尺素频申如相亲, 如相亲。
噫!从今一别, 两地相思入梦频, 闻雁来宾。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收藏169044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编辑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作品名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创作年代唐代作品出处送元二使安西文学体裁唐诗作 者王维拼 音song yuan er shi an xi类 别送别诗目录▪ 出处1 诗句解析出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 : 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 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