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
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故事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
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
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
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
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
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
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又对卫国国君说:“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
国君问:“为什么?”子思说:“事出有因。国君如果说话自以为是,那么卿大夫中就没人敢改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会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
这样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们都同声称贤,称贤就是顺从就会有好事,如果指出错误就是忤逆就是有罪,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中说:‘都说自己圣贤,谁能分辨乌鸦的雌雄呢?’这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 故事五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
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
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
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
《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
《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
1、柳下惠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2、郑濂 郑濂是明朝时浦江人。
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
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
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
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3、王翱 有一天王大人办事有功,受到皇上称赞,退朝后皇上的心情还是很兴奋越想越觉得,王大人这个人为人不错,正直坦荡为江山社稷尽心尽力,而自己对他的赏赐又太少了。
于是皇上下旨,给王大人的第二个孙子送了一个国子监监生的位置。王大人再三推辞说“自己为人臣子,尽心尽力,是本应当做的事情,怎么能再受额外的奖赏呢”但是皇上认为为人臣子,忠诚而有功不赏,那么国家就会没有清正的风气,所以王大人的第二个孙子就这样进入了国子监。
第二年的秋天正好赶上三年一次的乡试,孙子有意参加这个考试,他打算考一个实实在在的公民,让爷爷安心的同时,可也能证明自己的真实才学,这样他就不会被人诟病说是考祖父赏赐得到监生的职位。但是他又担心万一考不好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还丢了爷爷的脸。
因此他就听从别人的建议,在私底下找官员活动了一下。很快有人就为王大人的孙子办了一份证明文书,凭着这份证明文书,他就可以去找主考官,保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把文书拿给王大人看看后,以为王大人会夸他能干,做事周全。没想到王大人一见到这个文书,脸立刻沉了下来斥责道“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孙子回答道“这并不是靠贿赂收买得到的,只是他们看中我的学问,向考官作了些说明罢了,这里没有一丝一毫见不得人的事”。
王大人气愤的说“没有见不得人的事,亏你说得出口,我做了一辈子官,官场上的勾当难道我不清楚吗?要不是大家看在我的面子上,怎么可能给你开出这样不合规据的证明,假如你只是一个穷书生,他们能为你做这些事情吗?”说完后孙子羞愧的低下头去,不敢再争辩。王大人缓了缓口气说“孩子你立志考科举,这是件好事,我非常的赞成,如果你能够凭真实真才实学去考取,我是绝对不会让你埋没下去的,可是你要凭这份文书考取优等,那么我为你感到羞耻,你想想你凭着自己出生在名门,年纪轻轻就有了今生这个地位。
而那些贫穷的学生苦苦读书了那么多年想通过考试得到一个功名,你凭这张文书就把他们顶下去了,也许从此就断送了一个人的前程,你不觉得这样子不公平吗?你忍心这样子去做吗?这会让多少天下寒门的子弟丧失信心”。4、张晋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
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5、程颢 程颢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追随他三十余年的门生刘立之常跟朋友说:“与老师相处这么久,从来没见他发过火、动过怒,一般人很难有这种修养。”
学生们每天听从程颢的谆谆教导,又从他的言行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儒者风范。大家都说:“与程老师相处,真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他的门人朱光庭曾在汝州拜见他,一个月后回来,家里人问他:“程先生待你如何?”他愉快的说:“光庭宛如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和学生讨论问题时,遇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程颢从不以老师的威严压倒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还有的商量。”
程颢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一次,皇上召见他们共同议政。王安石一脸厉色,正要怒声争。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杂感》白居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杜甫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咏荆轲》陶渊明
况值众君子,倾心隆日新。论物靡浮说,析理实敷陈。——《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魏太子》谢灵运
冻花无多树更孤,一溪霜月照清癯。终身只友竹君子,雅志绝羞松大夫。——《梅花》张道洽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余展无骇为鲁国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师(掌管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惠”,故称柳下惠。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也有传 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柳下惠 坐怀不乱: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也有传说是: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但一踏进门槛,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衣,展获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浇注。庙内妇女发觉,躲在门后,忙着湿衣。此事传为佳话,故有“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之美名。
包公: 铁面无私,刚正不阿
七君子: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出于对内对外的需要,并在日本的压力下,在上海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七人逮捕(史良以探亲为名,暂时隐蔽处理救国会事宜,于12月30日自动到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
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
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
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儒、道,还是其他各家学说中,都把“得道”视为人生最高目标。
能够安守贫困之苦,矢志不移,视寻道、学道、得道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安贫乐道。其实贫贱同能否得道并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只是以能放下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贫贱和富贵,来形容向道之心之坚定,以示世俗的任何利益和诱惑都改变不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