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南冠:囚犯4、同窗:同学5、烽烟:战争6、巾帼:妇女7、丝竹:音乐8、须眉:男子9、手足:兄弟10、汗青:史册11、伉俪:夫妻12、桑麻:农事13、三尺:法律14、膝下:幼儿15、华盖:运气16、庙堂:朝廷17、黔首:平民18、阡陌:田野19、杏坛:教育界20、朱门:富贵人家21、藩篱:边防22、摧眉:低头23、缙绅:做官的人24、纨绔:富家子弟25、祝融:火灾26、寸管:毛笔27、杜康:代酒28、汗青:史册29、万钟:高官厚禄30、山林:隐逸生涯31、中鼎:仕宦生涯32、披宫锦:考中进士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人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37、社稷、轩辕:国家38、婵娟、嫦娥:月亮39、白丁、布衣:百姓40、提携,垂髫:小孩41、持戟、旌旗:军队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43、社稷、宗庙:国家4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1、布衣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请大家注意了,这里的“布”,可不是现在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说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呢!
2、桑梓
“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树木。古人常常在家园周围栽种桑梓。在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中有这样的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见到桑梓就会引起对父亲母亲的怀念,应该表示恭敬之意。所以古人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后汉书》)的说法。后人就用“桑梓”这一词来比喻家乡,渐渐地“桑梓”就成为了家乡的代称。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文选张衡南都赋》篇中有“永世充孝。怀桑梓焉”的文句,其中的“桑梓”就是家乡的的意思。又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闻黄鹂》中写道:“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还有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写举人出身的张乡绅得知范进中举后,赶到范家对范进说:“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里的桑梓都是指家乡。
3、鸿雁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据《汉书?苏武传》载:汉朝与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汉朝的皇帝派苏武等人出使匈奴,商讨罢兵息战事宜。和议未成,苏武被匈奴的单于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去放羊。10多年以后,汉朝与匈奴和亲,汉皇帝另遣使人匈奴,单于仍不让苏武归汉,面对汉使诡称苏武已死。当年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设法见到了汉使,并密告了苏武的情况。为了拯救苏武,常惠想出了一个计谋,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着一封信,叙说苏武没有死。而是在北海的某个沼泽地放羊”。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只好让苏武回到了汉朝。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4、玉兔
玉兔代指月亮的典故
玉兔就是嫦娥。据考证:“玉兔”源于“於菟”,“於菟”是古代楚地称呼“虎”的土语。上古时代,巴楚一带有的民族崇虎。他们不但自称为虎,而且喜欢将山名、地名、水名以“虎”命名,甚至对几乎所有尊崇的神灵都称为虎神,将月神也称为虎神,用其土语说即“於菟”。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精,自然也就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了。嫦娥自然也就是“於菟”了。而把“菟”解说成“兔”,是晋代学者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发生的错误。后人沿用这个错误的解释,便以“兔”代“菟”了。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了“玉兔”。可见,玉兔捣药就是月神嫦娥捣药。
5、春秋
春秋代指岁月的典故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用典的话一般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性。我是这么认为的。
典故之类的一般都是有据可依,有证可访的,所以,如果用典的话就让人读来比较能够容易相信,并且能从所用的典故上看出一个人相对而言的素养和作文水平。当然,典故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用了就好,切记要精而不滥。
部分典故中的借代相关搜索: 典故, 借代部分典故中的借代阿堵、阿堵物---阿堵,六朝时的口语,这,这个;西晋王夷甫不讲钱字,把钱称为阿堵物阿对----汉杨震的家仆,后指仆人 阿侯---美女莫愁的儿子,后指美少年 阿连---谢灵运的堂弟惠连,后以为堂弟的代称 阿买---韩愈侄儿的小名,后以为侄儿的代称 阿咸---阮籍的侄儿阮咸,后以阿咸为侄儿的代称 阿香车---阿香是传说中为雷神推雷车的女子,后把阿香车作为雷的代称 八百里---西晋王恺有一头牛名八百里驳,借指牛 八彩---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后常用以形容富贵之相 白堕---晋人刘白堕的酒很香,喝醉了“经月不醒”,后以白堕为美酒的代称 北里---唐代坊里名,后以指妓院所在地 北邙---山名,东汉皇帝的陵墓多在这里,因此泛指墓地 比翼鸟---比喻夫妻 碧玉---唐代乔知之的婢女,被武承嗣所夺,后以指婢女 楮先生---楮,木名,皮可造纸,韩愈《毛颖传》把纸叫做楮先生,后为纸的代称 此君---东晋王子猷曾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以为竹子的代称 大刀头---汉朝使臣任立政暗中劝李陵回汉,一面与李陵说话,一面用手摸自己的刀环,“环”同“还”音近,后以大刀头为还的隐语 钓诗钩、扫愁帚---苏轼写了一首洞庭春色诗赞美用黄柑酿的酒: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钓诗钩、扫愁帚都指酒 东邻、东墙---《孟子。
告子下》里有“。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 ④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古文中常用的借代语大多出自某个寓言或典故。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古代寓言十分丰富,内容浅白而寓意深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很喜欢用比喻、借喻,以至借代手法了。
“桃李”,本来是古人用来形容美好的人品、美丽的容貌或青春年华的。如投桃报李,用来反映人际之间的美德。后来用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以此赞美教师辛勤育人。这个典故来自汉《韩诗外传》的记载,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现今有一句俗话:“多栽花,少栽刺”,大约也是出自这个典故。
借代 [ jiè dài ]
释义: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种类:
1.借喻,即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
2.旁借,即非比喻性借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