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的“津”,按《说文》,义释“水渡”,即“渡口”之意。新津即新的渡口,新津县之得名本此。
原横跨岷江的汉安桥(索桥)为成都平原通往眉嘉平原的必经渡口,然而“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索桥)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华阳国志》)以后,今五津汇流处始成为沟通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的新渡口,代替了汉安桥旧渡口。
新渡口日益繁荣,逐渐成为新的集市,曰“新津市”。新津市的出现为新津建县创造了条件。北周孝闵帝元年(557)析隆山县北部置新津县,县亦因“新津市”而名“新津县”。
第一则传说:
新津是成都市的南大门,这里五津汇流,江河纵横,风光旖旎,山水多娇。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高歌低吟,无数英雄豪杰曾在这里龙腾虎跃。
到过新津的人,即使是惊鸿一瞥,也会对新津宽阔的水域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条大河汇于一处,江声浩荡。南宋诗人陆游脱口吟出:“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其实,不光陆游,与他同时代的范成大以及稍前的眉州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更早的杜甫,都曾为新津的山山水水发出过由衷的赞叹。而这一切实赖造物的巧妙安排。
其实,新津只是一个弹丸小县,境内却是河网密布,金马河、羊马河为岷江正流,河道几经沧桑,早不复原来模样。可是,关于这两条河的传说,却代代相传。话说很久以前,新津北部有两道水濠,濠边上长满青草。夜深人静时,总有金马、银马出来吃草。两匹宝马引发了一个财主的贪心,可惜怎么也捉不到。一个偶然的机缘,财主得知了捉马的秘诀:要收金马、银马,除非黄白丝瓜。于是这家伙赶紧找了黄白丝瓜,乘一个月黑之夜去捉马。哪知丝瓜一挥就断,金马、银马立即逃去,原来丝瓜还未长熟。从此金马、银马不再出现。人们为了寻找它们,就在那两条水濠上猛挖,可惜只找到一点金银碎片。人们不甘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挖,终于挖成了两条河:金马河、银马河。因“银”“羊”相通,后人不知何时,把银马河喊成了羊马河。
而杨柳河的传说,则与爱情有关。故事照例从渺茫时代开始。当时的黄泥渡上住有杨柳两姓人家。因祖宗结下世仇,遂定两姓不得通婚。谁知后来杨家小伙子和柳家姑娘还是悄悄好上了。这自然得受处罚,但那当儿突然来了洪水,处罚不得不停止。两姓首领也只好说:只要你们制服了洪水,就准成亲。杨姓小伙子很聪明,很快悟出治水法子:只须理通河道,洪水就不会横冲直撞。于是二人日夜猛挖,终于挖出一条河。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两姓人家和睦相处。至于那条河,当然就叫杨柳河了。
与南河相关的故事,是聂龙的传说。南河古称赤水河,因为发源于邛崃山脉,所以又名邛水。这条河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重要。新津十二景中,这条河就拥有西溪晓渡、堰堤春涨、南港晚渔三景。
聂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地点是太平乡的聂河坝。当时,一名聂姓放牛娃上山割草时,捡得一枚宝珠。此物能使万物增多,放在米里,米长;放在草地,草生;放在钱里,钱增。宝珠给穷苦的乡邻带来了欢乐,也引来了一伙恶人的追逐。放牛娃没法保护它,情急之下竟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这下,放牛娃奇渴难忍,遂大口喝水。缸里的水喝尽了仍不解渴,于是又来到南河边,谁知头一伸到水里,竟然化成了一条巨龙奔向远方。
三个传说一并引述,可能稍嫌冗长,但它的美丽神奇却蕴含新津人对富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五条河,新津的地理位置就显得不同寻常,西接康藏,南联眉嘉,公路大发展之前,新津是繁忙的水陆码头,这样,新津人有机会见识南来北往的商贾,日子久了,气质中便多了些宽容的因子。
第二则传说:
很早以前,成都市梁家巷尾住着一个老汉,原籍广东,因战乱流落成都,孤身一人,靠种菜为生。他从广东老家带来一种白色小瓜到成都试种,不料气候和土质适宜,结出的小白瓜又香又甜,在成都热销。
有一年夏天的早晨,老汉走进瓜棚,见有的白瓜不知被什么动物啃得坑坑洼洼,如癞皮一样。老汉气急了,藏到一边看是什么东西偷吃白瓜,守了几天都没看出名堂。一天天,他种的白瓜约有一半变成癞皮瓜。老汉并不甘心,在地边搭个棚子白天黑夜看守瓜田。
一天上半夜,老汉正在发愁而睡不着。忽然,他看见地边井里有一道金光闪过,从井里跳出一匹小金马,走到瓜棚下,伸起颈项跳起来舔吃小白瓜。老汉又喜又气,急忙拿起扁担跑去打金马,金马受惊,来不及跳入井内,朝地外边跑,老汉提起扁担边追边喊:“逮金马,逮金马!”老汉的呼喊声惊醒了梁家巷的居民,都起床跟着撵金马。金马沿街向西跑去,到一条河里不见了,后来称这条河为金马河。
老汉的小白瓜被金马舔吃后,从此变成癞皮瓜,味道也变苦,加之老人种瓜辛苦,一生无后孤苦伶仃,故此称为苦瓜。
新津花源、普兴一带曾流传一则杨柳河的传说,其故事内核简直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故事的底层则适露些许开凿河流的秘密。故事照例从遥远的年代开始。普兴黄泥坝住着杨、柳两姓人家。两姓因有世仇,子女不得通婚,违者处死。可是一个叫杨兴的小伙偏偏和一个叫柳香女子相爱了。于是柳氏家族将两人捉来要处罚。
可就这当儿,洪水来了,族长只好停止家法并对两人说:让洪水处置你们吧。不过,若你二人能制服洪水,就许你们结婚。两人望着滔滔洪水一筹莫展。那时蜀水横流,年年闹洪灾,乡民除了登牧马山外不知如何东水。不知知过了多久,杨兴无意间一句话激发了两人的灵光:唉,要是水有路,这水就不会乱跑了。于是水消停后两人开始理水,挖出了一条河道。来年洪水泛滥时,大水真的着河道流走了。于是河道越挖越长,形成了一道真正的河流而杨兴和柳香呢?自然结为夫妇,快乐生活。杨柳两姓人家也从此泯灭仇怨,世代和睦友好。后来人们就用杨柳两姓命名这条河,杨柳河由此传下来的。这个民间故事蕴含了浓都的浪漫和悲壮气息,寄寓了当地人们对安宁甜美生活的向往。
故事早已流传了很久,只是人们沉迷于其中的爱情,忽略了情侣开凿河道的细节,而这一点是否可以间接佐证杨柳河是一条运河呢?
望采纳!
第一则传说: 新津是成都市的南大门,这里五津汇流,江河纵横,风光旖旎,山水多娇。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高歌低吟,无数英雄豪杰曾在这里龙腾虎跃。 到过新津的人,即使是惊鸿一瞥,也会对新津宽阔的水域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条大河汇于一处,江声浩荡。
南宋诗人陆游脱口吟出:“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其实,不光陆游,与他同时代的范成大以及稍前的眉州苏轼、苏辙兄弟,还有更早的杜甫,都曾为新津的山山水水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而这一切实赖造物的巧妙安排。 其实,新津只是一个弹丸小县,境内却是河网密布,金马河、羊马河为岷江正流,河道几经沧桑,早不复原来模样。
可是,关于这两条河的传说,却代代相传。话说很久以前,新津北部有两道水濠,濠边上长满青草。
夜深人静时,总有金马、银马出来吃草。两匹宝马引发了一个财主的贪心,可惜怎么也捉不到。
一个偶然的机缘,财主得知了捉马的秘诀:要收金马、银马,除非黄白丝瓜。于是这家伙赶紧找了黄白丝瓜,乘一个月黑之夜去捉马。
哪知丝瓜一挥就断,金马、银马立即逃去,原来丝瓜还未长熟。从此金马、银马不再出现。
人们为了寻找它们,就在那两条水濠上猛挖,可惜只找到一点金银碎片。人们不甘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挖,终于挖成了两条河:金马河、银马河。
因“银”“羊”相通,后人不知何时,把银马河喊成了羊马河。 而杨柳河的传说,则与爱情有关。
故事照例从渺茫时代开始。当时的黄泥渡上住有杨柳两姓人家。
因祖宗结下世仇,遂定两姓不得通婚。谁知后来杨家小伙子和柳家姑娘还是悄悄好上了。
这自然得受处罚,但那当儿突然来了洪水,处罚不得不停止。两姓首领也只好说:只要你们制服了洪水,就准成亲。
杨姓小伙子很聪明,很快悟出治水法子:只须理通河道,洪水就不会横冲直撞。于是二人日夜猛挖,终于挖出一条河。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有情人终成眷属,两姓人家和睦相处。至于那条河,当然就叫杨柳河了。
与南河相关的故事,是聂龙的传说。南河古称赤水河,因为发源于邛崃山脉,所以又名邛水。
这条河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地位相当重要。新津十二景中,这条河就拥有西溪晓渡、堰堤春涨、南港晚渔三景。
聂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地点是太平乡的聂河坝。当时,一名聂姓放牛娃上山割草时,捡得一枚宝珠。
此物能使万物增多,放在米里,米长;放在草地,草生;放在钱里,钱增。宝珠给穷苦的乡邻带来了欢乐,也引来了一伙恶人的追逐。
放牛娃没法保护它,情急之下竟将宝珠吞到了肚子里。这下,放牛娃奇渴难忍,遂大口喝水。
缸里的水喝尽了仍不解渴,于是又来到南河边,谁知头一伸到水里,竟然化成了一条巨龙奔向远方。 三个传说一并引述,可能稍嫌冗长,但它的美丽神奇却蕴含新津人对富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为这五条河,新津的地理位置就显得不同寻常,西接康藏,南联眉嘉,公路大发展之前,新津是繁忙的水陆码头,这样,新津人有机会见识南来北往的商贾,日子久了,气质中便多了些宽容的因子。 第二则传说: 很早以前,成都市梁家巷尾住着一个老汉,原籍广东,因战乱流落成都,孤身一人,靠种菜为生。
他从广东老家带来一种白色小瓜到成都试种,不料气候和土质适宜,结出的小白瓜又香又甜,在成都热销。 有一年夏天的早晨,老汉走进瓜棚,见有的白瓜不知被什么动物啃得坑坑洼洼,如癞皮一样。
老汉气急了,藏到一边看是什么东西偷吃白瓜,守了几天都没看出名堂。一天天,他种的白瓜约有一半变成癞皮瓜。
老汉并不甘心,在地边搭个棚子白天黑夜看守瓜田。 一天上半夜,老汉正在发愁而睡不着。
忽然,他看见地边井里有一道金光闪过,从井里跳出一匹小金马,走到瓜棚下,伸起颈项跳起来舔吃小白瓜。老汉又喜又气,急忙拿起扁担跑去打金马,金马受惊,来不及跳入井内,朝地外边跑,老汉提起扁担边追边喊:“逮金马,逮金马!”老汉的呼喊声惊醒了梁家巷的居民,都起床跟着撵金马。
金马沿街向西跑去,到一条河里不见了,后来称这条河为金马河。 老汉的小白瓜被金马舔吃后,从此变成癞皮瓜,味道也变苦,加之老人种瓜辛苦,一生无后孤苦伶仃,故此称为苦瓜。
据史料记载,梨花溪中的“梨园”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姜姓的当地人从北京辞官告老还乡时带回数株梨树苗,栽在溪花溪景区内,精心照料,悉心培育,终于使得这几株梨树发枝散叶,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至今已成片成林,其中有100多株上百年的老梨树,虬枝环绕,体态万千,特别引人注目。每年的三月初,这里是一片梨花的海洋,粉妆素裹,漫步其间,顿觉赏心悦目,恍入“世外梨源”。梨花溪风景区距新津县城南3公里,与旅游胜地老君山、观音寺毗邻。该景区内梨树占地面积近万亩。因风景区内有一条小溪,故得名梨花溪,山泉淙淙,鸟语花香,清新素雅。
梨花溪位于永商镇梨园村、马鞍村和邓双文峰村之间,距新津城3000米,占地约600余万平方米,春游为佳,有专线中巴前往。“千树万树梨花开”,花絮似雪漫天,若云中君自天而降。区内曲径通幽,修竹叠翠、林荫蔽日,流水潺潺、泉水叮咚、怪石峥嵘。“南行看梨花”,是成都人春季时尚的消闲节目。景区茂林修竹,绿荫扶疏,溪水潺潺,山泉淙淙,鸟语虫鸣,野色迷离,更有峥嵘怪石,异景奇观,如卧牛岭、鳄鱼岩、老鹰岩、锅圈岩、龙拖漕、蘑菇石、乌龟背、扑地凤等。其环境幽静清爽,宛若世外桃园,是游春、消夏、赏秋等回归大自然的极妙去处,是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距大都市最近的一片自然风景区。
新津梨花如云似雪,夹带青苗黄花美煞人,是成都周边赏梨花的绝佳去处。从新津到永商镇梨花溪的一路上,山路蜿蜒,山势起伏,满眼千树万树的白,和着油菜花的金黄,青青的麦苗、闪光的水塘和瓦舍农家,溪因花美,花因溪媚,疏影横斜,水流清浅,宛如世外桃源。新津梨花溪现有梨树多达万亩,你可以在一棵百年老梨树下喝清茶,享受春日阳光;可以呼朋唤友在娇艳的梨花下摄影留念;也可以沿溪而进,看溪涧两旁林木幽深,藤蔓缠绕,鸟鸣虫吟;偶尔还能看到野鸡、野兔、松鼠等;累了,可以到梨园的农家乐吃一顿纯天然的豆花和野菜。
从县城过南河桥即到老君山。老君山分为老君庙和休闲林山庄两部分。老君庙在新津县稠粳山,山因盛产香草稠粳而得名。相传老君曾于此炼丹修道,又称老君山,世称天社山。山上建有道教的老君庙。守山门的是护法监督神灵祖。出后门拾64级石阶而上是混元殿,混元道祖老子像前香客最多。再登36级可到八卦亭和三清殿。殿内除三尊天神外,檐廊诗文也颇值一看。下山时,你应去品尝一下独具特色的新津小吃。
老君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稠梗山颠,四面群峰拱卫,古柏森森,环境幽静,风景宜人。山高树密,常常云缭雾绕,蔚为壮观,新津十二景之一的“稠梗出云”即指此。
庙宇始创于汉代,兴盛于唐初;混元殿右侧的老君洞,是东汉末年张陵天师道24教区播道之一的稠梗治遗址,相传老子李聃曾在此隐居。老君庙依山取势建造,现存混元、慈航、三清、三元诸殿及八卦亭、来鹤轩、迎真亭和长廊。庙内楹联、石刻、匾额均出自名家之手。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庙会期,朝山者达数万之多,场面蔚为壮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原宣家渡、黄家渡河三渡水曾建桥三座,合称“三渡桥”。一渡桥位于原县城西约14华里,跨玉石江,木梁结构,桥长12.2丈(约40.67米),宽6市尺(2米);二渡桥在原县城西约15华里,跨金马江,木梁结构,长14丈(约44.67米),宽1丈(约3.3米);三渡桥(原名金枢桥),在原县城西约15华里,跨金马江,木梁结构,长14丈(约44.67米),宽1.2丈(4米)。清光绪年间,此时该地已成为金马河主流,当时的技术能力,无法在这么大的河流上建造永久性桥梁,故设一、二、三渡口,每年冬季枯水季节,各渡口架木板桥通行。清末民国初,三渡水渡口成为通往崇庆(现崇州市)、大邑、邛崃三县的主要通道,用小木船过渡。民国时期,仍旧设渡口,一直沿袭到1955年。
1955年,由于金马河河床变化,将原来的三个渡口改为一个渡口,增设汽车渡船过渡。由于交通事业的日益发展,成邛公路运输繁忙,渡口经常阻塞;加之在洪水季节,渡口还要封渡,严重影响了交通,完全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966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拨款320万元修建三渡水大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历时三年,于1969年方建成通车,命名为“三忠桥”,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桥名为“三渡水大桥”。新桥为永久性双曲拱桥,全部用钢筋混凝土修建,共17孔,每孔25米;两侧为钢筋混凝土栏杆;桥基深6米,桥高12米,全长483米,桥面净宽7米,可承受重力汽车13吨,拖车60吨。该桥建成后,有金马河第二大桥之称(第一大桥为新津境内跨金马河的“新津大桥”)。民国时期以来,车辆行人到此,终年阻塞拥挤,洪水季节往往不能通行,凡是经过这个渡口的人,无不慨叹:“过三渡水真难!”新的三渡水大桥的建成,犹如一条宽敞的大道把金马河两岸连接起来,桀骜不驯的河水阻碍人们通行的现象已成为过去,对于促进成邛公路的交通运输,加强国防建设,发展城乡经济,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004年9月7日,三渡水大桥因人们在金马河大量过渡采砂,造成河床变窄,水流速度加剧,洪水掏空桥墩,使靠近永盛一侧的三孔桥梁坍塌。之后迅速组织重建,于2007年建成通车,成为成温邛高速路辅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