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无法休养生息,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军大起义。
由于各地的黄巾军太多了,吃饭就成了大问题。184年夏初,一支从予州(今河南省)上蔡县东北葛坡乡而来的万余黄巾军奔赴谯县城抢粮,谯县城的居民、商人无不万分恐惧。有钱的听到风声便携家带口、拾掇金银细软跑了,兵荒马乱,城内乱成了一锅粥……
谯县虽是大县,但区区不足五百人的官军听说黄巾军来了一万多,吓得借护送县令回家乡,早跑的不知去向。在这关键时刻,谯城有一青年——许褚站了出来!许褚让追随他的伙伴们逐户告知城内的居民:“官府没人了,有俺大哥许褚在!俺大哥说了:大家都不要怕,不要慌乱!家家只要把粮食、值钱的东西埋藏好,全到城四隅去。去时每人带一块大石头就行了,保你一家平安无事!放心。”
黄巾军至谯城西门外,许褚站隅台上向黄巾军大喊:“不准进谯城!着!”遂飞石掷之,“所植(砸到的)皆摧碎,黄巾军不敢进。”就这样相持了三天三夜,双方均精疲力竭。许褚伪与黄巾军讲和,“以牛易食,如得牛则退走”。黄巾军派人来取牛,牛则奔还……许褚至阵前,一手逆拽牛尾,行百余步。葛坡乡的黄巾军见许褚有如此神力,皆惊惧。首领高喊:“牛俺不要了。俺经城中去南边行不?”许褚:“不管!你得绕城南去。”黄巾军首领诺诺连声,遂吩咐全部人马绕城而去。
十种记载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五种说法
五种说法分别为: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最受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
杭州说: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即罗贯中,但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蒋大器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簿》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 化名“施耐庵”
2006年8月,在山东举行的“罗贯中与《三国》、《水浒》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500位专家普遍认为,《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罗贯中本身就是山东东平人,而施耐庵在历史资料中却查不到踪迹。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
“施耐庵”倒着写就是“俺乃是”,用山东口音说施耐庵,发音也是“实乃俺”,而根据当时许多作家撰书署名的习惯,“施耐庵-罗贯中”的潜台词很可能就是“俺乃是罗贯中”。在结合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写作特点后,部分专家们认为这两本巨著是罗贯中运用了不同的作品采集方式撰写而成的。
师徒关系
纪连海并不认同《水浒传》由罗贯中单独著书的说法,他更认同流传很广的“施耐庵罗贯中为师徒关系”之说。他说,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中。
王道生说:“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也。罗贯中姓罗名本字贯中。尽管历史记载不多,但依然可以考证施耐庵、罗贯中同属元末明初,施耐庵年长二三十岁,二人曾先后参加张士诚起义。有《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题息夫人曲 (邓汉仪·清)
楚宫慵扫眉黛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蔡国国君献舞先生对小姨子息夫人耍流氓,惹恼了连襟息国国君息侯先生,息侯找楚国帮忙,耍阴谋捉住了蔡献舞。老楚稀里糊涂地帮了忙,但是却一头雾水,就问俘虏:“老蔡,你和老息这是咋回事儿啊?”老蔡道:“老熊你不知道,他那媳妇长得可水灵了,俺不小心看了一眼,结果,就在男女关系上犯了点错误……”楚文王:“哦?有这么漂亮吗?俺不信……”回头就找老息:“听说你媳妇很靓啊,借俺看看成不……”
息侯当然不答应。
于是楚文王以此为借口灭掉了息国,他手下的马仔冲进息宫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惹了祸的息夫人正哭哭啼啼地准备殉国。斗丹把她抱回楚营,一路上还开导她,“夫人不欲全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当天晚上楚文王就娶了这位息夫人,军中号为“桃花夫人”。这位息夫人,给楚文王生了两个楚王——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楚成王——但是她自己终究不曾和楚文王说一句话,王维诗云:“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就是说她了。文王死后,文王的兄弟又看上了她,她歌以绝之。后人有诗云:“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这就是这句诗词的来历,不过那已经是公元前680年的事情了,距今天已经太远太远。但是其中所说的道理却是不假。
面对选择:我们为之投入了很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问题的事情和重新开始从头来过。大多数时候我们会选择重新来过,因为不用面对以前的麻烦,由于不用解决以前的遗留问题,这看来似乎是最优选择。
可叹停机德 这句说宝杈,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孔孟之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 徒劳无功。
停机德:出于《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故事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 他妻子正在织布,知道乐羊子回家的缘故后,拿起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绢割 断, 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将前功尽弃,规劝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 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
这句说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 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 “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 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叹 十二钗 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皮目录,分出章回 ,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按:“十二钗”一词,最早见于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 下丝履五文章”,这是指头上的饰物。后来,引伸到指妇女之众多,如《山堂肆考 》角集卷二十三:“白乐天尝言年思黯自夸前后服钟乳三千两而歌舞之妓甚多,故 答思黯诗云:‘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
’”从此,“十二钗”典故者屡见不鲜 。如人们经常引用的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北里中十二人“先后齐名,所称十 二钗也”。
又如孔尚任《舞灯行留赠流香阁》一诗,有句云:“久久帘动一灯来, 一灯一灯陆续吐。十二金钗廿四灯,灯光人面添媚妩。”
尤可注意的是,曹雪芹祖 父曹寅《续琵琶》第三十一出“台宴”中有词云:“正是:门迎珠履三千客,户列 金钗十二行。”莫非曹雪芹《金陵十二钗》的书名,就是从他祖父所写的剧本中受 到启发吗? 月下老人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位月下 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线,把这两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哪怕隔着海呢,若 有姻缘的,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
在李复言的传奇小说《续幽怪录·定婚店》中最早 记述了这个故事。相传唐朝时,有一个名叫韦固的年轻人,因父母早亡,为早娶亲以续 后嗣,多方托媒求亲却总也不成功。
一次他相亲途经宋城时,因起的早,天还没亮。在 月光下有一位老人在翻一本写着古怪文字的书,手里还拿着一缕赤红丝线。
韦固问老人 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这是天下的婚牍;又问这缕赤红丝线是做什么用的,老人回答, 这叫赤绳,是用来系夫妻足的,即使是仇人或者远隔千山万水,只要这绳子一系上了, 两人总能成为夫妻。于是韦固便向老人请教自己的婚姻,老人查看书后对他说,“眼前 婚姻一概不可望,你的夫人现在才三岁,得十四年后才能与你成亲”。
韦固不信,老人 便带他前去相看。原来这女孩是一个瞎眼卖菜老妇的女儿。
韦固深怕自己真的成为穷小 女孩的夫君,于是便让仆人把小女孩刺死,而仆人因手软没有刺中要害,仅在小孩的眉 心刺了一刀。以后的多年,韦固累次求婚都没有成功。
14年后,韦固任刺史王泰的参军 ,因王泰赏识他的才干,便将女儿嫁给了他。这女子容貌端丽,只是常在眉间贴花以装 饰,即便洗澡时也不取下来,后来得知这女子正是14年前自己派人刺伤的那个小女孩, 后来被王泰收养过来了。
从此人们便相信姻婚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赤绳系足”而 定下的。 在汉族民间,正式结婚之前都要行定亲礼,多数地方是摆酒宴,广请父老乡亲,将 婚约公布于众,称为吃“定亲酒”或“吃安心酒”;还有的是男家将定亲礼送到女家时 点红烛,放鞭炮。
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定亲了,女的虽然没有过门,但已经是男方的人 了,别人就不能再登门求亲了。正如民间所说“火炮一声通天响,无人再来踏门槛”。
姬子 第五十六回,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有看见了书。当日姬子曾云 :‘登禄利之场,处运筹之境;窍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
’” 按:姬子不知指谁,也未闻以《姬子》名书者。此乃曹雪芹深恶假道学、伪君 子,故借探春之口,有此虚构编造。
惟“登禄利之场……”此类嬉笑怒骂文字,在 李贽著作中熟见之。 教子有方 第二回,冷子兴道:“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 一代不如一代了。”
雨村听说,也骇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 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两宅,是最教子有方的。”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 ” 按:“教子有方”原是一个俗典,史载:窦禹钧,后唐渔阳人,以词学名。
唐 天佑末起家幽州掾,入周累官太常少聊、右谏议大夫。延名儒以教远近,家法为一 时表式,四方贤士由其门登贵显者极多。
五子仪、俨、侃、偁、僖,相继登科,时 称“燕山五龙”。《宋史》卷二百六十三,有窦仪、窦俨、窦偁传。
明《永乐大典 》引《元一统志》云:“窦禹钧墓:窦谏议禹钧教五子,俱至显官,时人荣之。有 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冢在宛平县西二 十里,大都图册云。”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也有类似的记载,并且点明这首诗是 冯道赠窦禹钧的。窦氏教子有方之事,还被编入《三字经》,广为流传。
值。
暴虎冯河的故事
【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接近孔子。孔子想收他为徒,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于是拜孔子为师,他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
【出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诗经·小雅·小旻》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
【解释】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暴虎冯河?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语出《红楼梦》中“22回”宝钗点的一出戏里面一首曲子。曲子叫《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讲的是鲁智深,这出戏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我理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即:人生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无私无畏,无欲则刚。
这是一种至高无尚的品质,是人类无所畏惧的偌大境界。如果说,"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操守、一种修养,那么,“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即是一种献身精神,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更深的思维逻辑延伸。
有人说,日子过的好好的,提什么“献身”?大千世界,物欲横流,吉祥平安福且贵,为人们所盼所想, 这也属正常心理。但是,在人生的路上,“有雾有雨还有风”,为了真理、为了人类、为了社会;为了亲人、为了后代、为了将来,难道执着于信仰、尊严和名节,“献身”的事例还少吗?说不上什么时侯,你就会遇到这一抉择。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献身精神,并不是高谈阔论,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即: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乃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的最高升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