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此后,潇湘一词广为流传,并不断赋予新内容,作为美的象征。
潇湘:旧诗作中常指"泪水"
语出: 刘禹锡的<<;潇湘神>>
"潇湘深月夜明时"
唐诗中潇湘泛指今湖南省。
潇湘:《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诗社中被称为“潇湘妃子”,且林黛玉爱哭,潇湘又
泛指水,所以“潇湘”在文学作品里也常被用作林黛玉的代名词。
读元曲《马致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读后记:
远道而来的他乡游子,作客潇湘,孤舟夜泊在湘江之上。这游子正是作者自己。
此来潇湘,离家万里,人地两疏,“潇宦梗犹泛”,心情原本就十分寂寞悲凉,夜宿船舱,辗转难眠,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但夜半更深,却被滴滴嗒嗒雨
心情原本就十分寂寞悲凉,夜宿船舱,辗转难眠,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但夜半更深,却被滴滴嗒嗒雨声从梦中惊醒。望江面,唯见渔灯昏暗,一片沉寂。那滴滴雨声,似敲击在他的心头号,使他倍感孤独凄凉。他多么希望能早日返回家乡,跟亲人团聚在一起。但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处漂泊,长期滞留异乡。那潇潇雨声,令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泪湿衣衫。这就是作者的羁旅之思,也可以泛化为所有天涯倦客的羁旅之思,读之令人恻然。(迎河子)
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
南宋末年,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官场腐败黑暗,朝廷偏安江南.作者感慨时势飘零,满怀愤国忧世之情,却只能观潇湘二水水起云涌,遥思故国,"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于是作《潇湘水云》以记。
当时元兵南侵入浙,郭沔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航。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而创作此曲,以寄眷念之情。传说中,九嶷山是贤王舜的葬地,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成为贤明的化身。郭沔是一个终生未仕的知识分子,生活十分清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元兵入侵,南宋王朝即将灭亡的前夕。而他又是一个反对苟且偷安,具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人,故他借九嶷山为“潇湘云水所蔽”的形象;寄托他对现实的黑暗与贤者不逢时的义愤和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有凤来仪”(潇湘馆)的典故: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舜制的音乐。这里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凤凰,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后多用以比后妃。
潇湘”原为湘江别称,在今湖南省。《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 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似亦暗示黛玉最终之“泪尽而逝”。
,“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意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为何称为“三湘”?说法甚多。
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合称,后泛指湖南全省。
斑竹又叫湘妃竹,和湘妃的传说有关,由于湘妃的泪水滴在竹子上,形成斑痕。因而潇湘多与泪相关,文学作品中常说的潇湘,其意多为思念
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唐] 李群玉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六幅”指的是裙子的做法,有“八幅罗裙”、“六幅罗裙”的说法,就是一种样式,没什么典故的。现在的裙子也能看出是几片布拼和做成的。古时候织布技术有限,一幅布的宽度是一定的,一条裙子要用六块这样的布做成,可见裙摆是比较宽的。
“裙拖六幅湘江水”是说裙子像湘江水一样柔滑闪亮(因为是上好的丝绸面料),“鬓耸巫山一段云”是说头发高高梳起就像巫山的云一样。
穷寇莫追”出自《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意思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为什么“穷寇莫追”?所谓兵者,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把敌军逼入绝境,敌人会背水一战,士气一定高涨,此时的敌人个个是猛虎,如果放敌人一条生路,敌人会争相逃命,哪有士气可言?如果异地再战,这股敌人有失败的经历,如同惊弓之鸟,是敌人中最容易的对手,也就是敌人的最薄弱的环节,照准这个环节一刀砍去,哪有不胜之理?
春秋时,燕将乐毅出兵攻打齐国,最后仅剩吕城和即墨没有失陷,后来吕城失守,只有即墨了,齐军已到垂死的边缘,齐国名将田单振臂一呼“国家就要灭亡了,我们怎还会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报国的决心,结果一战收复全部失地。如果燕军在打到即墨城下时主动示弱后撤,齐军怎会有视死如归的豪情?
“潇湘”原为湘江别称(一说是潇水和湘水交汇之处),在今湖南省。
《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潇湘者,水清深也。”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
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
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
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当代也用作湖南的别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