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炎帝逢吉日在回龙山祭天而建庙,到东汉时已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
现庙中供奉的主神“南岳大帝”即炎帝的化身。公元751年,无量寿佛也 晨回龙古庙中开始他的成佛之路。
盛传古庙中求愿祈福极为灵验。那么,回龙山为何称古南岳?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来自住持口中。
称回龙山建寺早于衡山,唐朝初年,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时的住持就将三分之二的僧侣、道士分到南岳衡山,另建寺庵。南岳庵刹创建之初的和尚、道士大多来自回龙山,“古南岳”之说由此产生。
据说,南岳的各个寺的住持、方丈曾经到过这朝祖。经查证,回龙有庵刹的历史约为1700左右,而南岳则为1600多年。
这种说法,时间上是成立的。第二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
资兴县志中称“相传南岳大帝五六月间来此避暑”。而且,衡山之脉气源自回龙山。
第三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贡生李元禄的考证。在县志所载其《游杂山记》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之所以言“古”,“或非唐虞以下之古也”,“乃五帝以上之古”。称上古时神龙氏炎帝尝百草、传农耕,曾居住于回龙山。
回龙山上的仙庵就是后人祭奠炎帝,烧香礼拜之地。这三种说法,因没有明显的物证,已经无从得出其真正来历。
但可以明确的是,回龙仙寺的历史的确久远久。
回龙山旅游区简介回龙山系雪峰山余脉,在沩江中游的平川突兀而立,山势曲折如龙,突折迂回,似有“回龙望祖”之势。
“回龙望祖”为清朝皇帝乾隆南巡到此题赐。回龙山方圆30里,有大小山峰30多座,群峰耸翠,山峦锦秀。
主峰海拔366米,年平均气温18.8℃,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白云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僧光恩禅师创建,千百年来香火绵延,长盛不衰。
“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与南岳大庙并驾齐名,被誉为“南楚灵山”,民间世代相传,是因为有二十四位诸天佛祖极显威灵,能驱邪辅正,灭祸消灾,普救众生。回龙山白云寺已列入《中国寺庙宝典》中的百大名寺,被《中国旅游名胜大辞典》收录为旅游圣地。
回龙山风景优美,钟灵毓秀,有七大游区,各拘一格:新建门楼区、佛笑园区、半山亭区、山门区、寺门区、寺内区、后山主峰区。回龙山神奇、灵秀,有八大景观:仙岩瀑布、蟾谷嘘虹、云关锁翠、鱼山夜月、枫叶吐雾、菱塘晚风、石磴穿云、远岫横琴。
回龙山历经风雨的洗刷,经受了兴衰的考验,正如潘基质老人(原省人大副主任)在《南楚灵山》序言中“事有必至,理有尽知,任世事如何变幻,真理总归要克服邪恶,诚信总归要战胜刁咬,这就是灵气。毓秀钟灵的回龙山就蕴藏着这种灵气。”
是因为这种灵气,民间流传了许多的故事与传说,如:天降诸天、乾隆题扇、白马现身、吕仙降妖、杨夭毁佛、蛇的奇闻、灵龟传奇、历险上甘岭战斗、华侨心系回龙山、回龙山护我上战场……等等,难以直言,深受百姓虔敬。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学友肖子升到宁乡游学,上回龙山歇了一晚。
尔后,1958年,毛泽东在长沙游了岳麓山后,对陪同他的周世钊(原湖南省省长)和宁乡籍的同学王熙、宋旦父、廖时易畅谈时,又提及宁乡回龙山寺庙,颇有感慨的总结回龙山有五奇:蜿蜒曲折如游龙,在沩水中游的江滨开阔地忽然掉头回顾,真有点“回龙望祖”的气态,这是一奇。宁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回龙山却在平畴绿野上拔地而起,这是千峰万岭中难觅的佳处,这是二奇。
一座近400米的高山上,苍松、翠竹、怪石、瀑布齐全,山顶生盆地,山门绕溪流,鸟鸣蝉唱,花香扑鼻,可谓具备名山风光之大全,这是三奇。山上观音石、半山亭、青莲寺、白云寺,名胜古迹众多,“灵龟朝佛”、“菩萨救火”、“观音坐石”、“白马现身”神话传说楚楚动人,这是四奇。
古今名人游回龙山,题写诗联匾额,使人心旷神怡,乾隆御匾之“回龙望祖”;李东阳题词“此处可成仙”;王坦修题词“麓山不能冠其美,南岳不能逾其奇”。还有于佑任、左宗棠、陶汝鼐、陶澍的题词赠匾为名山古刹增添色彩。
这是五奇。一、七大游区1、新建门楼区新门楼建于2004年3月,门楼匾额“南楚灵山”,原系清朝中兴名臣左宗棠亲书,后因世事沧桑,几经周折,真迹已不复存在。
重修山门,由原中共宁乡县委书记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省人大常委杨世芳老人重书。“神奇、灵秀”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笔题词。
2、佛笑园游区原建有一座弥勒笑佛,高约20多米,因年久失修坍塌,仅存门楼。意在笑佛笑天下蝇营逐利之人,容世俗红尘烦恼,即劝世人不为名利所忧。
3、半山亭游区半山亭有报信土地神,原土地神龛上有匾额“如在其上”四个大字,寓意一切神灵都高于凡人不可亵渎,到此香额是求土地神呈报诸天菩萨的第一站,神灵有序受领,有求必应。报信土地神旁原建一座古凉亭,后被毁。
传说乾隆皇帝以“江南游子”身份南巡时,登山在此歇脚,与山民交谈,了解民间疾苦,后人在此建凉亭以示对乾隆皇帝的纪念。4、山门游区白云寺山门,建于康熙年间,是现存最古老建筑。
长五十余米,高11米,厚1.2米,用山石泥土夯筑垒砌而成。正中的门匾:“南楚灵山”两侧门联:“灵山开觉路,南楚点迷津”这完整的门匾、门联是清代中兴名臣、内阁大学士、陕甘总督、加封太子太保衔左宗棠游回龙山时亲笔所书,其意是点化世人忘却功名利禄,四大皆空,普度众生,劝戒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5、寺门游区白云寺于858年系僧光恩禅师创建,至今1140多年。寺庙经历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明末清初后,逐成规模。
殿宇僧房依山就势建造,青砖黛瓦,高脊垛墙,错落别致,独具品味。全寺有房屋300多间,寺房交连重叠,明暗幽深,身临其境,如走迷宫。
寺庙主要由山门、牌门、大雄宝殿、诸天殿、禅房组成,现这些建筑均为重建。昔日回龙山寺庙常住僧人近百名,供奉二十四位诸天佛祖神像,接待求神佑助香客。
来回龙山香客遍及洞庭湖区和湘中十多个县市及外省及回家探亲的台湾知名人士和海外华侨。远道香客食宿山上,最多的一晚可达1300多人,曾誉为“宁乡大饭铺”。
山上曾有“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之景观。6、寺内游区大雄宝殿前面两株千年银杏古树,饱经沧桑,老干虬枝,密叶托云,是白云寺历史兴衰的见证。
大雄宝殿是白云寺主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侧有序的排列十八罗汉,威严肃穆,金光四射,神威无量。诸天殿是白云寺最大的殿, 山斗拱,殿宇轩昂,建造高大。
1940年春,陈明仁率部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寇奋战7天7夜,重挫日军。
事后,蒋介石在柳州召开的军事检讨会上,唯独表扬了陈明仁。1941年,陈明仁晋升为中将师长,驻守昆明附近。
1942年,陈明仁任远征军第17集团军71军副军长,指挥所部进驻云南保山,建立江防阵地,与日军隔江对峙。 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调集主力围攻滇缅公路上的重镇——畹町的回龙山,却久攻不克 。
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战区指挥官卫立煌急调71军参战。此时陈明仁已升任71军军长。
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调动守卫的日军,主攻部队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各个击破,再以一个师迂回切断日军逃往缅甸的退路,全歼日军;同时请求美国盟军的空军配合作战,步兵、炮兵、空军协同一致,方能取胜。 陈明仁的作战方案,深受刚刚接任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的魏德迈将军的赞许。
战斗打响后, 陈明仁亲自督战,命令一部火力猛轰日军主阵地,一部火力指向日军后方和三台山,断其机动增援。陈明仁的有效指挥,使战斗顺利发展。
经过一番血战,全歼了日军侵入滇西的部队,陈明仁因此威名远播。 曾与陈明仁共事的美军准将窦恩称赞回龙山之役是“一部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魏德迈将军称赞陈明仁是“杰出的中国名将”。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了解了回龙山战役之后,十分欣赏陈明仁的战术思想何指挥艺术,称其为“战术杰作”。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多次致电东北战场的指挥官林彪,对陈明仁不可轻敌,应多研究回龙山战例。
可到了后来,林彪还是在四平战役中吃了陈明仁的亏。 。
齐王猎峱
峱山的来历奇特。这里有一段“齐王猎峱”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的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天交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天明后,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峱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峱”字,从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峱3来历纯属民间演义,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故事听,不足为信。
典故
因为两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风景优美,又离齐国京城不远,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游乐场,从国君到大臣,都经常到峱山来游玩。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有了这桩美谈,峱山一旦与齐桓公有了联系,成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历史必然。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桓公征伐宋国回来时,从峱山下经过,正好碰上卫国的贤士、满腹经纶的宁戚,戴着破斗笠光着脚,赶着牛车,敲着牛角,唱着那首讽刺时政的《饭牛歌》也从这里经过。宁戚唱道:南山粲粲,白石烂烂,中有鲤鱼,长尺有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听出了歌中的不满情绪,便向前去询问,宁戚显得很傲慢。齐桓公就叫人把他绑起来,并说要砍他的头,可宁戚一点也不害怕,在对话中齐桓公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遂转怒为喜,这时相国管仲又极力保荐,求贤若渴的齐桓公便把宁戚带入宫中,后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宁戚不负众望,在治理国家中显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别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齐国的农业蒸蒸日上。峱山便与“礼贤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扬四海,流传千古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