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
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
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
适:往。荆蛮:指荆州。
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
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
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
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 ◇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
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
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
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
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
1.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金庸
2.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
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约翰*堂恩
3.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韩愈
4.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柳亚子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典出《魏氏春秋》。
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邴原是个行侠仗义的人,品格高尚,眼见汉末政治混乱,董卓和曹操等奸雄相继把 持朝政,心中极为不满,和挚友管宁等相约不做官,过隐居生活。
这时,有个叫刘政的 人得罪了权贵,连夜逃跑,被追捕得走投无路,求邴原掩护,说道:“我就像被老鹰追得精疲力竭的小鸟,飞到你怀里躲藏,你能可怜我、保护我吗?”邴原毅然把刘政藏了 起来,一藏几年,直至危险过去,才让他出来。《颜世家训》中评论这件事说:“穷鸟 人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 ”意思是说走投无路的鸟儿扑入怀中来,有 慈悲的人尚且怜悯它,何况遭到危难的人来求你,你能弃而不顾吗?后人用“穷鸟入怀,仁人所悯”比喻对于境况极困难而求保护的人,不可推托不顾。
一、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做好事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二、屈原背米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三、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四、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五、黄香温席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最近常听到讲“西方宗教文化”的老师提到这个词
给我的感觉是,“悲悯”有时接近于宗教感情
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眼光
悯:指同情,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总之,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悲悯——
悲悯就是哲人以大智大慧的胸怀来怜悯同情苦海中的世人。
悲悯 :
bēi mǐn
怜悯;哀怜
例: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