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礼有“九拜”。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初,曹操微时,人莫知者。尝往候玄,玄见而异焉。谓曰:“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操常感其知己。及后经过玄墓,辄凄怆致祭。自为其文曰:“故太尉桥公,懿德高轨,泛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幽灵潜翳,哉缅矣!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质,见纳君子。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徂没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怨。'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哉?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享之!”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贤士左伯桃勉力读书养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便携书一囊迳奔楚国。途中路过竹林见茅屋窗中透出灯亮,前去叩门求宿,屋主羊角哀,也是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相见恨晚结拜兄弟相约同行。次日,二位胸怀鸿鹄之志的穷书生便带了干粮晓行夜宿往楚国去。一日,天降大雪干粮将尽,左伯桃兀自思量,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却见左伯桃裸卧雪地,奄奄一息。羊角哀大恸而嚎。左伯桃将衣服干粮赠与羊角哀,嘱其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国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可是,羊角哀已无心做官,归来寻着左伯桃的尸首,择吉地安葬并决定守墓终生。 此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醒后,持剑到左伯桃坟前曰:“荆轲可恶,吾兄一人不敌,小弟来也。”说罢,自刎而死。当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撕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 消息传入楚国,楚元王知道之后,给左、羊二位建立忠义祠,立碑记事,至今香火不绝。刎颈之交的原始典故并非系二人创写,但后人更愿意用普通书生的豪情来诠释刎颈之交的境界。
传说,春秋时期的音乐大师俞伯牙对音乐的造诣之深无人可比却无一知音。一日,云游至泰山北面遇暴雨倾盆,寂寥没落之际解下爱琴,滚、拂、绰、注、上、下、泛音,把个山山水水、内心苦楚倾泄得淋漓尽致。岂料,善于听音辨意的樵夫钟子期突然从菊花丛中探出头来,啧啧赞叹:好曲!好曲!巍巍青山美在曲中、、、、、俞伯牙惊喜不已,二人寒喧过后,伯牙继续创作,没想到,每弹一段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曲中寓意。可惜,那时没有歌舞团什么的可以不分身份广纳音乐贤能,二人只好各回各家各干各的行当,但相约次年重逢切磋音律。可想而知,二位奇人归去后是何等的欣慰和奋进。可是,自古以来情深大都以死豪祭(身死或心死)!钟子期身居山林,营养缺乏,也可能是贫病交加,郁郁而终。待伯牙如期而至时,只见荒坟冢冢知己已亡,那份饱蘸深情的绝望不由得叫人泪落无声。悲悸哀嚎过后,无以抒发,创一曲《伯牙吊子期》,弹奏间弦断心碎,愤然将爱琴砸毁以谢上苍赐予知己钟子期。正所谓,滚滚红尘多过客,高山流水觅知音啊!千古绝叹!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相传发明社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氏族是世代的水正,发洪水的时候,句龙就让人们到高地土丘上去住,没有高地就挖土堆丘,土丘的规模是每丘住25户,称之为“社”,句龙死后,被奉为土神,也叫社神,为了纪念他就专门建造了房屋祭祀,称之为“后土”。烈山氏的儿子柱做夏的稷正,就是主管农业的官职,在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社”“稷”,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两者本来各不相干。“社”字在甲骨文中于“土”字一样,作“◇”,像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余韵。社,既与“土”本是一字,后来加上了“礻”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称。社祭的神坛也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乡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合称“社稷”。根据《周礼·考工记》,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前者代表土地,后者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的意思。
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叫《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颂》共有40篇。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据阮元《研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扩展资料
《诗经》的历史背景
《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1、《诗经》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至此,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如屈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李白、白居易等。
3、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 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诗经
酎金夺爵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时期的一项措施,在历史这是很成功的非武力夺权。
而列侯【1】是汉朝爵位的顶端,都有各自巨大的封地,汉武帝假借酎金一事为借口铲除了地方政权首脑,对地方加强了控制,集权于中央。【1】二十等爵 高祖未称帝时,杂用六国旧制对有功将士封爵,名目不一。
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平民之爵不得过公乘,超过的要回授给同族的人。
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