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
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原文节选: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白话译文: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一边生气一边欢喜,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
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后来就有了刘邦的那句国士无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淮阴侯列传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三国志*周瑜吕蒙陆逊传》,《后汉书*汲黯传》,《汉书*袁盎传》 ,《清史稿*梁启超传》等等都有“国士无双”的说法。
而在日本,更多的用在了武士身上。 国士,顾名思义,国家级士人。
士,乃古时候对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的称谓,士往往是读书人。 辞书上的“国士”解释是:古时指国中才能或勇力出众的人,举例为司马迁说到淮阴侯时即发过如许感慨:“诸将易得耳,至如信(韩信)者,国士无双。”
我理解的国士,当是一国之中通天接地的栋梁之材,而不是只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士乃见解超前、韬略过人的时代的先驱,他首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或别的什么家 麻将中的国士无双是13张麻将的一种牌型,是日本的说法, 在香港麻将则称为十三幺,国士无双牌型的的组成为东,西,南,北,中,发,白,一万,九万,一索,九索,一筒,九筒,,若持有这13张牌, 则听的牌为这13张的任何一张,该牌型除了胡牌状态外,没有任何成双的对子,所以也叫“国士无双”。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
什么叫国士呢?国士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 士”,,它就是贵族的成年男子。
贵族分四个等级:最高一级就是王,就是天子,第二级就是诸侯,第三级是大夫,第四级是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有资格加冕,士加冠不加冕。
所以,天子、诸侯、大夫是有冕之士,士是无冕之王。 国士在古代是不可以乱叫的,除了韩信以外,按《史记》和《汉书》记载,当时的汉朝还有很多的“士”,其中有一些很受人尊敬的,叫做“国士”。
当时社会上的“士”都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那就是绅士风度和侠肝义胆。 一个真正的士,如果他是绅士的话,他就有侠肝义胆;如果他是一个侠士的话,他就会有绅士风度。
誉为国之栋梁的汉方儒生有一些也被叫做“国士” 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士”阶层经过“文武分途”以后,各自向专门他的方向发展。按春秋战国以前的说法,国士也有对武者的尊称,当时在武士中间,十分重视和提倡“拳勇”、“技击”。
每当春秋两季,各地的武士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常常云集在一起进行竞技活动,切磋武艺。《管子·七法》记述了当时比武的盛况:“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
…… 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
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困。 ”这种竞技盛况已有点后世打擂比武的意味了。
武术的专门化,便在武士群体中涌现一批武艺超群、勇力过人的英雄好汉。《国语·赵语》述吴、越两国决战晚,“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
这里所说的“贤良”,便是指的民间武士中的伎伎者。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们被专门选拔出来,充作精兵,社会地位也有所改变,这便是所谓的“国士”。
“国士”,按字面的意思就是指国中的战斗之士,实际上它最初是用来专门称呼被各级统治者从武士中精选出来的勇士的。《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将领深患楚军“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这里所说的“国士”,便是指的楚军中精选出来的武士。他们如集结起来,便是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
《管子·小匡》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天下。”可见其在军事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秦典籍中出现的“教士”、“贤良”、“俊士”、“材士”“桀杰”,其实指的都是“国士”。 在“众暴寡,强劫弱”的春秋时期,他们格外为权势者所看重。
统治者从武士中选拔“国士”,是带有强制性质的。当时诸侯各国都有一整套严厉的推荐和选拔武士的法律制度。
齐国的统治者就规定:民间武土“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
挑选武士要经过严格的测试,要通过这种测试是十分不易的。 《荀子·议兵》记载了晋国的贵族魏氏选拔武士的测试方法:“(先)以度(合适的身材)取之。
衣三属(上身、髀股、腿足)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优秀的武士入选后,“则复其户(免徭役)、利其田宅(不征税)”,并由国家“为异舍”收养,同时“食其父母妻子以为质”。
所以武土成为“国士”后,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人身并不完全自由。虽然国士的选拔并不是“士”阶层中的武士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它毕竟使武士离开了世代定居的故土,逐渐成为社会上的活跃力量。
武士们聚集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相互隔绝的状态,便于他们凝聚为一个社会群体。 国士的选拔,也促使了各种武术的发展,这种种都为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春秋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以五强称霸为高峰的激烈的兼并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
政治地图的频繁变更,使得“国士”与国君的固定关系发生了动摇,出现了一种“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局面。 过去身为“有职之人”的“国士”。
如今处于“士之失位”的自由流动状态,于是“国士”也就成为了“游士”的。
“国士无双”的成语出自《东观汉记·黄香传》:黄香江夏安陆人,“年十二博览传记。
家业虚贫,衣食不瞻。舅龙乡侯为作衣被,不受。
帝赐香《淮南》,《孟子》各一通,诏令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谓诸王曰:此日下无双江夏黄童也,京师号曰天下无双国士。”意思是说黄香年幼时因博览群书,皇帝(汉顺帝)称赞他是“日下无双江夏黄童”。
后来,皇帝对黄香的赞誉传得朝野尽知,京师流行起“天下无双国士”,“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称誉。后世遂用“天下无双”,“无双士”,“黄童”等语称赞出类拔萃,独一无二的杰出人士。
国士无双是萧何对韩信的赞誉。但是也可以说是一种认可。之后历史上的一些文人对韩信才能的认可。其实我们不仅要学典故而且还要看到之后的事情。就是个人对这个典故的判断。
在知道国士无双之后你还要知道:
国士是什么?国士
1.勇力冠于全国的人.左传成十六年:"皆日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注: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2.国中才能出众的人.战国策赵一:"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这就是国士。就是说才能第一。国士无双。你自己心中的国士无双是谁呢?呵呵!
我也就是耍嘴皮子。国士。现在看来就是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的人吧?或者是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都是有担当的。才是国士!欧阳冲交流。
“国士无双”指的是韩信。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译文: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
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扩展资料:韩信功绩公元前205年,魏王魏豹集重兵于蒲坂,欲阻汉军由临晋关渡河。
韩信在此佯渡,主力却从夏阳乘木罂缶渡河,奔袭魏军后方安邑,俘获从蒲坂引兵迎战的魏豹。次年,在井陉口,背水布阵,使将士“陷之死地而后生”,大败20万赵军。
前203年,韩信攻克齐国都城临淄。项羽派龙且率20万大军,援救齐国。
齐楚联军与汉军隔潍水列阵。韩信命人一夜间做了一万多个沙袋,投堵潍水上游,然后率部渡河,攻击龙且,随即佯败,往回奔逃。
龙且遂渡潍追击韩信。韩信令人挖开沙袋,大水奔泻而至,龙且军淹死大半。
韩信迅速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对岸的齐楚军散逃。他随即追至城阳(今山东莒县一带),俘获齐王田广。
与曹参、灌婴等平定齐国,被封为齐王。次年,引军会师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
韩信谙熟兵法,战功卓著,为西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士无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