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单词在古代中国
说到“艺术”之初始,我总认为人类也是在懵懂中慢慢把自身的种种对应自然的行为归纳总结成各式各样的如今天我们所见到许多分类。所以艺术一词也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慢慢的改变其内涵并随之变化着它相应于那个时期的定义。当我仔细的分析了艺术的古代含义时,我就发现艺术一词的时代变迁是相当巨大的。也可以从这个变化中感受到人类精神情感的日益精细和朝着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看完许多资料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种植”这个词,这个最初与“艺术”结缘的行为,只要你记住“种植”那么你就能摸到古代中国关于艺术含义的大概轮廓了。大家都知道艺术的艺字在古代是写为“兿”和“埶”,而这两个字在人类造词之始是为了表示“种植”行为的,所以其本义就是“技艺、艺术、种植”。古时有“六艺”,士大夫阶层必习之技,“周时六埶盖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在这里,艺术的艺字表种植,术(术)字表技术,那么艺术便是“种植技术”的意思了。从清朝学者段玉裁的研究中也能看出古时艺术为种植之义,《说文解字注》曰:兿埶相通,“兿犹树也,树种义同。”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种植”的意思不仅仅是那么纯粹的单指这种农业行为,根据那句话而理解为“在人的精神内部埋下体验价值的种子并使其成长的技术”。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艺术”的涵义在周时就有了一个从原始状态到有意识状态飞跃变更的过程,即从“种植”的本义发展到引申义。
艺术还泛指技艺,因为人类的初始只能意识到其行为的表面,还无法明确的感觉出其内在更深的东西,因此在懵懂中将艺术指称为技艺,但是随着人的认识慢慢的提高,隐藏在其下的丰富内涵必然逐渐的昭显出来,艺术之含义自然也就必须跟着变化了。这就好比刚发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先给它挂一个标签以作辨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并对这个标签先做一个暂时的诠释,而随着对之愈加的了解,这个标签的含义也愈加丰富和明晰了。
既然艺术被泛指为技艺,那么一切关于技艺的门类便都被归入了早期艺术的范围之内了。比如乐伎,歌舞伎,或乐工,歌舞工。这里“伎”通“技”。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认为庖丁解牛之技艺为艺术。这点倒是很好理解,根据艺术的广义来看,生活中处处充满艺术,那么各行各业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关于艺术狭义与广义之说下次再讨论。
当然因为古人对艺术的感知的表述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在字面上便有了相当大的模糊性,而这个模糊性也使得很多的后人在一知半解或者买弄的情况下,片面的认为艺术就是技术,许多人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现技巧上,而无法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也由此而来许多的社会偏见,认为学艺术的人只需要技巧好就可以,文化不需要重视,甚至因建国以来,社会长期对学艺的人忽视文化造成艺术系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下降,导致作品质量逐年衰退以至于无法涌现出真正的艺术大师之后,认为学艺术的人都是些书读不好的垃圾。这些人很大部分的确是垃圾,但是请记住:艺术不是垃圾!造成这个后果的社会环境才是真正的垃圾制造者,艺术在中国的某一个阶段被平白无辜的蒙上了一层羞辱。
“艺术”单词在古代西方
作为同样人类的早期状态,西方人对于艺术的初始界定也是含糊不清的,但是最明显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关于艺术的涵义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抓住了“宗教”这个词,你也能大致的了解到西方早期关于艺术的基本轮廓。在西方人的眼里,艺术是不同与其他的一些特殊技能,例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等等技艺。在这里,西方人更明确的意识到艺术的特殊性和先天性的举足轻重。
“ART”是英语中的“艺术”的大致意思,而古拉丁语“ARS”为“艺术”的大致意思,但是那时的艺术指代的是任何形式的书本学问,比如语法,逻辑,巫术,占星术。西方人将这些学问都笼统的指称为技巧。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艺术之一,但是他们却只不过把艺术当成一组技艺,比如作诗的技艺、逻辑技艺等等。那时他们对艺术这个现象还是充满着疑虑的,这和任何早期的人类一样,对艺术的本质内涵都还没有明确和完全的表述。由此也可见,人类仅用天赋的直觉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更能纯粹而投入。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世界本简单”,“复杂”无非是人们在探索世界时的一个历程罢了。“复杂”是一片一片的碎片,拼起来后就还原成了“简单”了。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
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
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三国·魏·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晋·皇甫谧《高士传·挚峻》:“ 迁 既亲贵,乃以书劝峻,进曰:……伏维伯陵 ,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夫人,今日才表的你有冰清玉洁之心也。”
《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原想等终了母亲的天年,雪了父亲的大恨,我把这口气也交还太空,便算完了我这生的事业。那时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洁,来去分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