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
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上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 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上山的栖身之处。
九华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他的足印。地藏菩萨信仰在印度出现较晚,虽然留有痕迹,但总体来说并不为印度原始佛教界所重视。
也并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萨,观音,弥勒,文殊,普贤之列。其地位和作用在僧侣心目中微乎其微。
这种状况直到印度佛教泯灭也没有改变。与此相反,地藏菩萨及其信仰传入中国后,不仅获得重生,并且成为中国大乘佛教推崇的四大菩萨之一。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一位叫金乔觉的新罗僧人。公元719年,九华山下走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脚僧。
他举目眺望,发现这里峰峦挺拔,连绵百里。云雾缭绕,四季清凉,是个修行的好场所。
于是决定留驻九华山修行。九华山当地的一位隐士费冠卿在他的《九华山化城寺记》中详细记录了这位行脚僧来到九华山的故事。
“新罗僧人金乔觉,法号地藏,是新罗国的王子。样貌奇特,身长七尺,力大无穷,24岁落发出家,航海来到中国求法。”
此时的中国正值盛唐,佛教大规模的经典翻译基本结束,大小乘理论均扎根中土,佛教的发展处于繁盛时期,长安城内寺院林立,社会风尚礼僧敬佛,重视国际性的商贸文化交流。不仅向佛教的发源地派遣留学僧,延请印度高僧来华讲经布道,还向朝鲜三国,日本等国传播佛教。
吸引了众多的异国僧伽来华修行求法。金乔觉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此时的唐朝佛事兴盛,但九华山尚处在原始状态,荆棘遍布。东崖禅寺,是现在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一,旁边这块被称为东崖的巨石,传说就是当年金乔觉初到九华山的依止之处。
他每天爬上这块巨大而平坦的岩石,坐禅诵经,息止妄念。传说当时九华山上有一个老员外叫闵公,布斋好善,经常供僧。
金乔觉见闵公,称我来化缘。闵公问你要化什么?金乔觉说我要化山头。
闵公问你要多大地方呢?金乔觉说,我要一个袈裟之地。于是金乔觉将袈裟向空中一撒,化作一团红云,将九华山的99个山头都覆盖了。
闵公见金乔觉佛法无边,便把整个九华山都献给了他,并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唐朝至德初年,青阳县的乡绅贤达诸葛节等人,上九华山赏秋,他们走过东崖石室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僧正在石室闭目跌坐,身旁支着一个断足的鼎,里面是夹杂着少量米食的白土。这个老僧就是已经在九华山修行了36年的金乔觉。
诸葛节等人看见这番场景,投地号泣,说,和尚在如此苦行,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号集众人乡亲为金乔觉新建禅居——化城寺。
金乔觉入住化城寺后,开始收徒纳众,广施教化,寺名远播,成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甚众,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亲近供养。
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口粮匮乏,煮饭还要渗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然而僧众在金乔觉的感召下,甘受艰苦,一心求法。
后来新罗国王得悉九华山情况,派人送粮食供养。金乔觉大师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大师99岁,忽召众徒告别,趺跏圆寂。相传其时“山鸣石陨,扣钏嘶嘎,群鸟哀啼,地出火光”。
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
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相并称的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
天双
拓展资料:
《来自阴间的新娘》目录:
1.第1章 横死的小玉2.第2章 半夜说话的人
3.第3章 老瞎子4.第4章 翻脸
5.第5章 祠堂守灵6.第6章 鞋对床,鬼上床,一正一反入洞房
7.第7章 半截缸8.第8章 封路
9.第9章 再见小玉10.第10章 离开村子的办法
11.第11章 封林12.第12章 走不出的小树林
13.第13章 被骗了?14.第14章 变故
15.第15章 白衣男子16.第16章 复仇
17.第17章 谜团18.第18章 阴司
19.第19章 奇怪的舍友20.第20章 对面楼里的学姐
21.第21章 半夜里的腥味儿22.第22章 明远的故事
23.第23章 镜子里对视的感觉24.第24章 人工湖里的浮尸
25.第25章 惊魂一夜26.第26章 两个
27.第27章 死而复生的秘密28.第28章 无头黑影
29.第29章 灵偶娃娃30.第30章 死不了活不成
31.第31章 幕后黑手32.第32章 恢复
33.第33章 死亡之约34.第34章 魅
35.第35章 宁静36.第36章 陵墓
37.第37章 神秘存在38.第38章 背背我
39.第39章 以后你是我的鬼妻40.第40章 缺一门
41.第41章 半截缸开始作祟42.第42章 李姨
43.第43章 画中人44.第44章 将临
45.第45章 天缸46.第46章 神秘人现身
47.第47章 面对48.第48章 融合
49.第49章 目的50.第50章 鬼尸煞身和小白狗
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化城寺又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金乔觉密切相关。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于八世纪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来到九华山。 初时,金乔觉夜则宿于东崖峰峭壁下一个深数米、宽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岩洞内,日则端坐于东崖峰顶的一块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们将金乔觉修炼之洞称为地藏洞,将其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洞。“东崖晏坐”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至今犹存。 八世纪中期唐至德年间,山民诸葛节等人上山打柴,见金乔觉闭目蜡足于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饥,深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动,伏地号泣,并自发捐款,买下了人家的地基,为金乔觉建寺。倡议发出之后,远近民众,应者云集,就连郡中上首僧胜瑜等也远道而来,拜金乔觉为师,并帮助他化缘,同建寺院,经数十年经营,寺院初具规模。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将寺院定名为化城寺。 金乔觉在化城寺落成后当了住持,声名曰盛,信徒日众。但金乔觉仍一如既往,苦行笃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们在他身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显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又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传说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是地藏在人间的化身,故在中国又称地藏菩萨为金地藏、地藏王。确是菩萨与修行相互印证,真身与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宝殿楹联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地藏宏愿,塑像虽显奇特,更突出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
九华山化城寺建筑特点和佛教地位
建筑特点:为明末四进院落式民居建筑,前三进殿宇为清末修建,第四进藏经楼仍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寺背倚虎形山,门前有放生池和石板广场、娘娘塔。
佛教地位:全国重点寺院,九华山开山祖寺。现兼作九华山历史博物馆,存有历代文物。九华山许多大型佛事活动多在化城寺广场举办。
这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 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
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圣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颁藏经,或御书匾额,并赐金修葺。咸丰七年(1857),除藏经楼外,寺宇皆毁于兵火。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
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递进,“丹素交彩,层层倚空”,十分壮观。今寺分四进院,除藏经楼外,余均清代光绪年间建筑。以前,藏经楼不仅收藏有经书、诏书、宸翰真本,而且有据说是地藏穿过的袈裟、高约五尺的毗卢佛铜像、定光佛铁像、数枚铜质方印、重约数百斤的铜质独角兽(地听)、刻有地藏菩萨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贵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毁坏,今存者有古钟一口,重约二千余斤,藏经楼内又有白玉佛像、明版《涅般木经》、血写《华严经 》等。寺前广场上有一千年古塘,当是《九华山化成寺记》中所说的“相水攸涿者,为放生池”的放生池。
古新罗国(今韩国)王族金乔觉来中国九华山弘化,人们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尊为金地藏。从此,中国的地藏菩萨与金乔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这四句话是后人提炼的,原文在《地藏经》中。
经中多处提到,地藏菩萨无量劫前,已证得十地果位,但看到现前及未来无量的众生还未得度,不愿成佛入灭,继续留形度生。如此,又过了无量无数劫,地藏菩萨再一次发愿,仍不愿成佛,仍继续广度众生。佛在经中为他证明,授记他“广度将毕,即证菩提”,就是说地藏菩萨早就可以成佛了,现在也随时可以成佛。但地藏菩萨愿力深广,始终不愿成佛,因此称地藏菩萨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疑,通为般若,菩萨外到 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 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 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 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 ,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 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 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 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不即不离,无缚解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 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 ,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 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 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山水这边秀,徒为他乡客”。
2000多年前孔子登临游子山,见这里青山绿水,湖光山色,风景非常秀美,而吴楚之争留下的创伤仍随处可见,不由感慨万分,油然而生思归情怀。他觉得自己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谏君乏术,爱民无方,该回归故里,颐养天年了。
数年后,孔子在曲阜抑郁而终,后人为纪念这位圣人,便将此山命名为游子山。 游子山是集懦、佛、道三教于一体的“三教圣地”。
不仅孔子来过游子山;相传地藏王菩萨金乔觉渡海来华弘扬佛法时被这里的景色吸引,曾来此休闲游览。高淳民间一直认为,地藏王菩萨来华的第一落脚之处就是游子山。
清朝时,道家门徒见这里静、奇、秀,山下农田肥沃,山上松竹葱绿,于是在游子山顶建起了道家寺观---玄武庙。 游子山是南京郊县高淳境内的最高峰,海拔188米,秀丽挺拔,山上松繁饱茂,形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濑渚第一形胜”。
每年正月十五,高淳人都要到游子山去游玩,称之“晒晦”,即驱除邪恶的意思。可见,游子山是高淳人民心目中的圣山。
游子山仍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虽说游子山南麓已建起了内有高21米“华东第一 石佛”的规模宏大的真如禅寺,也建起了服务设施完备的集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游子山庄,有了即将竣工的古建一条街,但它仍有许多景点有待开发。
如孔子眺望处的建造,玄武庙的重建,烈士陵园的扩建,清末解元王嘉宾墓重修等,以及配合山下农业开发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游子山的开发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闵 公 施 地
这时,九华山一代的主人,名叫闽让和,为人乐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桥补路,行医送药,斋僧布道。人们都称他为闽公。闽公家中,经常开设斋会,款待四方僧众。常来他家参加斋会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闽公因所斋僧众不满整百深感遗憾。
这一日,闽公听说山中来了一位被称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个山洞里。心中颇为高兴。希望洞僧也来参加斋会,以实现斋僧百人的心愿。
这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闽公又邀请山上的僧人斋会,并派儿子亲自去南台拜请洞僧前来参加。
金乔觉想,自己是异乡人,也该向施主讨一块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约,来到闽家。闽公见洞僧前来,上前就拜,并提出:“高僧如不嫌弃,日后还请多多光临”的请求。金乔觉称谢毕,说出:“小僧外乡之人,来贵地修行,还望施主慈悲为怀,借小僧一席之地为贫僧作栖息之所”的心愿。
闽公问:“不知高僧相中了何处风水,需要多大道场?”
金乔觉表示:“贫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闽公说:“这有何难,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领地,高僧尽可随意选定”。
此时,金乔觉说声:“蒙施主厚赐”。随即脱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顿时山风骤起,一袭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后将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岭一齐罩住。
闽公一见大惊,赶紧匍伏于地,说:“老朽乡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驾到,罪过,罪过!老夫愿将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园百里领地,尽献神僧,以作道场,请神僧笑纳。”金乔觉连忙伸出双手伏起闽公,连说:“多谢施主,多谢施主。”后来,闽公受佛家影响越来越深,他先送儿子出家,自己也随后出家,父子俩都拜金地藏为师。从此,闽公父子就和金乔觉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诚苦修。终成正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