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盒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术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新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蔽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奥。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喻指有气节,不接受敌人施舍。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另参见地理部·土石“首阳”。参见植物部·草木“首山蔽”。参见植物部·草木“周粟”。政事部·忠直“辞粟”。
《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增弋。”晋崔豹《古今注》:“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不畏矰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常衔芦,长数寸,以防缴焉。” ◆咏雁。唐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不见衔芦雁,空流腐草萤。”
姓氏来源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得姓始祖
高傒(傒公)。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卢邑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傒公“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傒公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把卢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封给傒公,其子孙以邑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
【典 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筏虎摧臼诋铰搓歇掸忙,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 顾 茅 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人马互相攻伐,连年征战。刘备胸怀大志,欲建立一番功业。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诸葛亮(字孔明),隐居在隆中卧龙一带,人称“卧龙先生”。刘备听谋士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便带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拜访他,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可是他们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时却没能见到他,兄弟三人不由得失望而返。不久,刘备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没想到还是没能见到他,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书信,表明自己的诚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又过了些日子,刘备吃了三天素,沫浴更衣后,准备再次去拜访诸葛亮。关羽却说:“诸葛亮也许只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也罢。”张飞也说:“不如直接将诸葛亮拿绳子捆来。”刘备责备了两人一顿,又带着他们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草屋。这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于是和两个兄弟等候在外面。直到诸葛亮醒来,三人这才进草屋,真诚地说明来意。
原来诸葛亮早就知道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前两次故意外出不见,这次又假装睡觉。然而刘备并没有放弃,反而一次比一次虔诚,最后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房:草房。三顾茅庐也写作“三顾草庐”。
原意: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屋去拜访他。
比喻意: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特指地位高的人放下架子,亲自登门去看望或请教有学问的人。
儿子没考上大学,仅仅差了一分,儿子很懊悔,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父亲想让他重读一年,可儿子头摇得和卜楞鼓一样。“不!我不重读了,我没有信心了。”儿子说完底下了头,像个被压弯腰的豆芽菜。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毕竟这么大的孩子打也不行骂也不中。
这一天父子俩经过一片芦苇荡,一阵风吹过,父亲指着芦苇说:“瞧一阵小风就把这些芦苇吹弯了要,头就再也抬不起来了,真可怜。”
儿子看了一眼芦苇,没接话,继续往前走。
父亲又指着大树说:“你瞧同样的风大树就纹丝不动。”
儿子听了还是没有说话,继续往前走。
父亲只好自言自语,“是芦苇纤细、软弱才容易弯腰吗?我想不是的,是它不够坚强,因为芦苇和大树所受的压力是一样的。大树能在风中不到,芦苇难道就不能在大风过后重新站起来树立信心吗?”
儿子终于站住了,他看了看大树和芦苇,又看了看父亲,虽然没说话,可他把腰板挺直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