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讲到 仁 的有五百多处。
孔子没有给 仁 下一个剀切概括的定义,他总是随事指点、随处发挥,有时对学生的质问,总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性格等随意答复,但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 一以贯之 的这一思想,即用曾子的话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根据孔子的思想,在一个礼貌的社会里,人与人相互对待出于仁爱。
这种仁爱体现在 忠恕 之中。 忠 可理解为 尽力去做循礼待人尽责 和 忠诚 ; 恕 就是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一种对己对人的诚实谨愿的美德,这便是 忠恕 。 忠 是尽己, 恕 是推己及人,我们可以把 忠恕 视为孔子 一以贯之 的核心思想 仁 的一体两面去认识。
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孔子的 忠恕 之道终将会成为人们修为的准则。
忠恕之道 “夫子之道”
孔子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志于道”的士、“谋道”的君子,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换言之,什么是孔子之道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这是曾参的概括。而子夏、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史记·孔子世家》)没有说具体内容,但显然不仅是“忠恕”。自孟子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是“内圣外王之道”。
上善若水 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厚德载物 释义: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出处:《易经》有坤卦,其《大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忠信是以忠对信而论,忠恕又是以忠对恕而论。
伊川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
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字义中心为忠,是尽己之中心无不实,故为忠。
如心为恕,是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者,便是恕。夫子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就一边论。
其实不止是勿施己所不欲者,凡己之所欲者,须要施于人方可。如己欲孝,人亦欲孝,己欲弟,人亦欲弟,必推己之所欲孝、欲弟者以及人,使人得以遂其欲孝欲弟之心;己欲立,人亦欲立,己欲达,人亦欲达,必欲推己之欲立、欲达者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立欲达之心,便是恕。
只是己心底流去到那物而已。然恕道理甚大,在士人,只一门之内,应接无几,其所推者有限。
就有位者而言,则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广。苟中天下而立,则所推者愈大。
如吾欲以天下养其亲,却使天下之人父母冻饿,不得以遂其孝;吾欲长吾长、幼吾幼,却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离散,不得以安其处;吾欲享四海之富,却使海内困穷无告者,不得以遂其生生之乐。如此便是全不推己,便是不恕。
大概忠恕只是一物,就中截作两片则为二物。上蔡谓:忠恕犹形影。
说得好。盖存诸中者既忠,则发出外来便是恕。
应事接物处不恕,则在我者必不十分真实。故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
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在圣人分上,则日用千条万绪,只是一个浑沦真实底流行去贯注他,更下不得一个推字。
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只是借学者工夫上二字来形容圣人一贯之旨,使人易晓而已。如木桹上一个生意是忠,则是这一个生意流行贯注于千枝万蕊底便是恕。
若以忠恕并论,则只到那地头定处,枝成枝、蕊成蕊,便是恕。大概忠恕本只是学者工夫事。
程子谓“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天岂能尽己推己,此只是广就天地言,其理都一般耳。
且如维天之命,元而亨,亨而利,利而贞,贞而复元,万古循环,无一息之停,只是一个真实无妄道理。而万物各具此以生,洪纤高下,各正其所赋受之性命,此是天之忠恕也。
在圣人,也只是此心中一个浑沦大本流行泛应,而事事物物莫不各止其所当止之所,此是圣人之忠恕也。圣人之忠便是诚,更不待尽。
圣人之恕便只是仁,更不待推。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无他,以己者是自然,推己者是著力。有天地之忠恕,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是也。
有圣人之忠恕,吾道一以贯之是也。有学者之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
皆理一而分殊。圣人本无私意,此心豁然大公,物来而顺应,何待于推?学者未免有私意锢于其中,视物未能无尔汝之间,须是用力推去,方能及到这物上。
既推得去,则亦豁然大公矣。所以子贡问: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盖学者须是著力推己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仁可得矣。
忠是在己底,恕是在人底。单言恕,则忠在其中,如曰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己之一字,便含忠意了。
己若无忠,则从何物推去?无忠而恕。便流为姑息。
而非所谓由中及物者矣、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学者之忠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乃是说圣人之忠恕。
圣人忠恕是天道,学者忠恕是人道。夫子语子贡之恕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即是中庸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异时子贡又曰“我不欲人之加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亦即是此意,似无异旨。而夫子乃以为“赐也,非尔所及”。
至程子又有仁恕之辨,何也?盖是亦理一而分殊。曰“无加”云者,是以己自然及物之事。
曰“勿施”云者,是用力推己及物之事。自汉以来,恕字义甚不明,至有谓“善恕己量主”者。
而我朝范忠宣公亦谓“以恕己之心恕人”,不知恕之一字就己上著不得。据他说,恕字只似个饶人底意,如此则是己有过且自恕己,人有过又并恕人,是相率为不肖之归,岂古人推己如心之义乎?故忠宣公谓“以责人之心责己”一句说得是,“以恕己之心恕人”一句说得不是。
其所谓恕,恰似今人说“且恕”“不轻恕”之意。字义不明,为害非轻。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
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呢?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呢?以不变应万变的的依据,到底在哪儿呢? 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跟曾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你知道吗?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以贯之,有一个不变应万变的,根本的出发点。
曾子心领神会,说我明白,孔子就走了。底下的同学就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在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感恩二字都从心旁,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现在由于过于匆忙动荡,把太多的东西看成是本分,而不是情分。
如果把什么都看成是本分,那就没有什么感激。如果看到世界上情分更多,你就会有一种珍重之心。
在忠恕里面,包含着感恩之心,就是一种朴素的寻常的给予。对自己当下的日子,对此刻自己身边的人,抱有一种深深的珍重和淡淡的感怀,这样,你就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宽和。
如果我们经常心怀感恩之情,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也就更愿意宽恕别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抱怨人际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忠恕之道,是不是就容易和别人沟通了呢? 现在书店里,有不少关于人际沟通交往技巧的书,老在说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住上水泥丛林了,一个一个单元门,都关得紧紧的,不像大杂院时代,大家嘻嘻哈哈在一起。
现在每一个人越来越封闭,人跟人的沟通越来越艰难。其实,真正艰难的永远不是物理的障碍,而是心灵上的樊篱。
樊篱何在?就在我们自己的苛刻和挑剔,就在我们自己缺乏一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如果你老是看别人的不好,在你的眼神中会隐隐地带着不屑,你能有一种真正的坦率忠诚去面对他吗?你肯定做不到!人与人的沟通有时候就这么简单。
有一位文学大家,他匆匆忙忙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乞丐,在寒风中向他伸手乞讨。他摸遍身上里里外外,也掏不出一个铜板来给这个老人。
那老人一直在瑟瑟的寒风里伸着手,他只好特别内疚地握了握老人的手,说:兄弟啊,我真的对不起你,今天我没带钱。老人陡然一震,看着这位衣冠楚楚的绅士,说:老哥,你叫了我一声兄弟是吗?这,我已经知足了,这比你给我什么都高兴。
其实,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在世界上乞讨,但是,我们却隐隐地在各种地方,都希望得到一种肯定,希望别人给你这样一种关怀。这是什么呢?其实, 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有时候它很简单,这样,它就会导致你对很多事情,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有的时候,碰上好机遇,可能会被坏心情放走。
一个人只要保持好心情,总会等到好的转机。 在阿位伯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两个朋友出门,去远行。
过去,阿拉伯的商人们,都要走过漫漫的商旅之途,难免发生一些争执磕碰。有一天,一个人就愤怒地打了另一个人,那个人很郁闷,就在流沙上写下了几个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
两个人继续往前走,到了半夜,暴风雪来了,他的朋友先醒,赶紧推醒他,说咱赶紧逃生吧!两个人来到了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躲在大石头后面。这个人又拿出小刀,在石头上刻了一句话: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
他的朋友就问:你怎么在沙子上写我打了你,而我叫了你一声,就刻在石头上呢?这个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伤害,我们是要抒发一下,写在沙子上就算了,风一吹,流沙就平了,伤害也就被遗忘了。但是,别人对你的好,这是要铭刻的,它永远留在心里。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过往,有过伤害,也有恩典,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去面对呢?就看你把它们,哪些写在流沙上,哪些刻在石头上? 我们铭刻的与遗忘的,往往不同。有些人生来铭刻仇恨,所以他就遗忘了所有的幸福。
有些人生来铭刻幸福,他的心只能充满感恩。 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
人生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何为忠恕?这样的道理,两千多年前,夫子一以贯之,走到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说简单一点就是,忠诚自己,善待他人,以这样的心走出去,不管这个世界多纷乱,多迷茫,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也会有一以贯之的道理。这样的一生,我相信也能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有我们的一颗心在。
忠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又是一以贯之之道。
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里仁篇载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然则怎样叫做忠恕之道呢?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篇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说仁之方也已。
」大学云:「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中庸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 儒家思想,基於对人类的一些伟大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相信人性善,更相信「凡同类者?H相似也。
」人与人之间,不独口之於味有同嗜,目之於色有同美,即心之於理义,亦有所同然。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则人伦相处,只要反身而诚,能近取譬,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便可「虽蛮貊之邦行矣」。 今人常常强调人之差别性,而否定人於差别性之外,复有共同的好恶,因而怀疑忠恕之道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这好比有人喜欢吃鱼,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穿丝,有人喜欢穿麻,因而否定人有饥思食、寒思衣的普遍性一样,都是极端之论。
朱子以「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要推己及人,便首当尽己之心。
因为恕道是能近取譬之道,而最切近者,莫如近取诸身。心为身之主,仁为心之法,故所谓近取诸身,即是尽己之心,尽己之仁。
本於仁而无自欺便是忠,推而行之便是恕。故恕道即行仁的方术。
朱注「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 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而著实做去 ,便是忠,推一己有欲立欲达之心去立人达人,便是恕,故忠恕之道,有如持规矩以定方圆一样。
尽己之心为矩,推己及人为方。持矩以画方,犹以忠而行恕一样。
故大学又称忠恕之道为絜矩之道。大学云:「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中庸又云:「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君子之道即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即是仁道,所以我们说,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思想品德的最高境界,要成为仁人,必须加强修养,培养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里仁》篇记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这里有问号)”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十五章)(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参说:“是。”孔子出屋以后,别的学生问:“说的是什么?(这里有问号)”曾参说:“老师的学说,不过是忠恕而已。”
)忠和恕是两个概念,曾参为什么合到一起认为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观念呢?(这里有问号)什么是“忠”?(这里有问号)就是真诚地尽心尽力地服务,如我们常说的“忠于职守”、“忠于事业”,都是指对担负的职责、对从事的事业,真诚而尽心尽力地去做。“忠”字可以用在许多地方,例如对某个人而言的,就有“忠于领袖”。
当年希特勒匪帮、蒋介石集团,鼓吹“忠于领袖”,如周佛海曾经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后来投奔蒋介石,当江苏教育厅长时就写文章鼓吹:“信仰主义要信仰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可是抗日战争爆发,他很快就背叛了他的领袖,跟随汪精卫投降日本,到南京组织傀儡政府当汉奸去了。
还有喊忠于小团体的。国民党的蓝衣社,以后称军统,再以后称保密局,是国民党头号特务组织,它的罪恶罄竹难书。
加入这个组织要宣誓“忠于团体”,它和黑社会的帮会差不多。那些帮会组织就是流氓团体,实行家族式管理,忠于帮会就是忠于帮会头子,他们叫“老大”。
忠于他们,就是死心塌地跟着做坏事。现在有些社会小青年,好吃懒做,在街头鬼混,也组织团伙,推举老大,宣誓忠于团伙、忠于老大,为非作歹,被公安局抓起来,有的还真的不供出老大隐藏的地点。
他说他是“忠义千秋”,其实是包庇坏蛋,蠢得可怜!还有我们常听到的“忠于爱情”,也就是男女爱情专一。没结婚的时候不转移情感,见异思迁;结婚以后,不搞婚外恋。
我觉得只从不移情别恋、不搞外遇来谈“忠于爱情”,那是对“忠”这个字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忠”当然包括真诚和专一,但这不够;“忠”的更重要内容是尽心尽力,你必须努力继续培养你们的爱情,竭心尽力使对方幸福,使你们的爱情持续增进。
持久的爱情决非一见倾心,就终生不渝,一般来说,喜新厌旧,夫妻不和;两方面都有原因,致力于继续增进爱情,始终保持自身的吸引力,未雨绸缪,或及时弥合裂痕,从而使婚姻关系美满,才是真正的忠于爱情。《论语》说的“忠”,有对君而言的,也有不是对君而言的,如: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卫灵公》第三十八章)(孔子说:对待君主,认真工作,把俸禄的事放在后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第十九章)(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怎么做?(这里有问号)”孔子回答说:“君主依照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忠心服事君主。”)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八佾》第十八章)(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完全依照礼节去做,哪怕别人以为是在谄媚呢。)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第十九章)(学生樊迟问仁。孔子说:“平日态度庄重,工作严肃认真,对别人忠心实意。
纵然到夷狄地去,也不能废弃。”)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有问号)”(《卫灵公》第六章)(学生子张问所行怎样能通达。
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远在蛮貊地区,也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轻浮无礼,即使近在本州本乡,能行得通吗?(这里有问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有问号)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里有问号)传不习乎?(这里有问号)(《学而》第四章)(曾子说:我每天三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尽力尽力了吗?(这里有问号)与朋友交往诚信吗?(这里有问号)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这里有问号))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第七章)(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尽心竭力;事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
这样的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说他一定学习过了。以上七章,有五章是孔子的言论;两章学生的言论,也是孔子的传授。
在这七章中,有的是谈忠于君,有的也可以是忠于君以外的人。“忠”字,在《论语》中用了18次,有为他人尽心尽力、忠诚、忠厚诸义,是孔子学说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孔子把它落实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
如有忠君之忠,有“孝慈之忠”(《为政》第二十章),有对事业、职守的“行之以忠”,对朋友的忠信之忠,所以,这个“忠”字,不能只理解为“忠君”的愚忠。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要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我们共同的事业和各自的职责,也忠诚和忠信于我们的朋友和爱人。
“忠”。
“夫子之道”
孔子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志于道”的士、“谋道”的君子,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换言之,什么是孔子之道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篇)这是曾参的概括。而子夏、颜回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史记·孔子世家》)没有说具体内容,但显然不仅是“忠恕”。自孟子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是“内圣外王之道”。
愚以为,对孔子之道不能一言以蔽之,就像很难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一样。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以后,人们才对这一主义有比较清晰和完整的了解。事实上,孔子之道亦有三个方面:人生之道、政治和社会之道、哲学思想之道。
所谓人生之道,简单的意思就是人怎样生活,或者说如何做人。全书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谈做人的原则、标准以及方式方法。从个人角度说,就是“修己”之道。人生之道还有更深的内涵,并且有迹可循,其基本规律就是孔子那段著名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核心内容不仅是知识的日益增多、道德的逐步提高、人格的累积完善,更是智慧的渐次加深、境界的持续攀升。这是由人生“必然王国”到人生“自由王国”的发展过程。
“志于道”“谋道”,首先就要立志于这种人生之道,谋求这种人生之道。众多学者归纳为“内圣”之道,愚以为未必妥当。其一,孔子认为事实上并不存在“圣”。其二,只讲“内”,或多或少忽视了“外”,而孔子的人生之道始终突出“行”,强调人在世间怎么做。
所谓政治和社会之道,其实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白了就是怎样领导和治理国家,人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拙文曾数次加以解读,可简单总结如下:国家统一,权力集中,上下各在其位,没有分裂;各级统治者廉洁公正,富有仁爱之心,德治与礼治并行,对异邦以德服人,推行和平外交;社会有统一规范,稳定安宁,秩序井然,富人同样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同等级的人财富平均,不同等级的人和谐相处;人民各得其所,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中年人以诚信交往,青少年受到关爱和教育,懂得报答父母、老师和社会,鳏寡孤独及残疾人得到尊重和照顾,生活无忧。总之,初步建立“小康”社会,最后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
“志于道”“谋道”,第二部分内容就是要胸怀天下,树立这样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之努力。子贡、颜回所说天下莫能容的夫子之道,所指主要在此。
众多学者将孔子的政治和社会之道视为“外王”之道,愚以为值得商榷。十分明显,“外王”之道是有德的君主之道,其立足点和出发点主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孔子的政治和社会之道是独立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家之道,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并非仅仅集中在最高统治者,而是几乎囊括了天下所有人。有人说孔子是个复古主义者,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个理想主义者。起码,后者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前者。孔子的伟大之处和局限之处、矛盾之处,在他的政治和社会之道中同时体现出来。
“在中堂”
清代乔致庸堂名,俗称乔家大院。先驱乔贵发背井离乡,谋生口外。他自幼父母双亡,下决心出走,竟走出一纵横大半个中国的巨商,以至有了流传至今的“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谚语。到乔家第三代乔致庸,风风光光地回到故乡,驰骋万里,竟回归成这一座魂牵梦萦的宅院!
乔家大院是俗称,它的宅名叫“在中堂”。原来,房主人的名字叫乔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为“在中堂”。不用说了,出处就是《中庸》。
梁启超书房“饮冰室”
我看了新闻,真是可惜啊,即将被拆迁了。出自《 庄子·人间世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乎?由杨度手书。
下面地名我觉得比较有意思,一并附上:
北京里仁街
位于宣武区西南部,其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中。其原文是:“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是指居所住,“仁”是指有道德的人。用白话说,就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此街形成于清末,曾以菜地、坟地居多,街中原有一座宝塔寺,为旧时祭祀神灵的场所,所以当时称里神街,因“神”与“仁”谐音,以后便取《论语》里的“里仁”二字谐音为里仁街,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仁寿路
位于宣武区东南部,曾因临近仁寿寺而得名。“仁寿”二字也是出自《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影响人长寿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居住环境不适宜、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死于疾病;二是奢欲过盛、越位干政、贪得无厌,死于刑律;三是嫉妒愤恨、不自量力、以弱犯强,死于争战。他的观点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有着警示作用。北京历史上曾建有多座仁寿寺,以前门外的仁寿寺最为知名。此寺原为元时的显德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仁圣太后出资重建,并取《论语》中的“仁者寿”之意思,敕名仁寿寺,民国初年,在该寺庙的西侧开拓了道路,故称仁寿路。1949年仁寿寺被拆除,但地名却保留下来。
忠恕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临近天坛,以《论语》中的“忠恕”而得名。《论语·里仁》中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说要以诚实宽容和像对待自己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清末的时候,此地是一个大水塘,民国时逐步形成居民区,并以做小生意的人居多。也许是告诫生意人要诚实宽容,买卖公平,所以才取《论语》中的“忠恕”的街巷之名。
恭俭胡同
位于西城区东部,其得名也是出自《论语》。明朝时因内宫监署设在此,而称内宫监胡同,民国后,去“内”,“宫监”谐音为“恭俭”,取《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中的“恭俭”二字,得名恭俭胡同。《论语·学而》中有:“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温和、良善、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这种方式与别人有所不同。恭,既是恭敬别人,也同时尊重了自己。不卑不亢,恭恭敬敬,低调做人了,才能高调做事。俭,既是勤俭,从不认为铺张浪费就是富官达贵。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8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