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 杞国世家
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原因是:“文献不足故也。文献租,吾能征之。”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 《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和杞国多经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目前为止,发现的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 杞国世家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原因是:“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租,吾能征之。”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 《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
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和杞国多经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目前为止,发现的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
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
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建国始于夏朝。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
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
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根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杞国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当时,杞国的爵位伯爵。而在帝辛(商纣王)时,卜辞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字样。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从杞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杞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 ,和周武王封其东楼公相差200多年,共经历十位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杞谋娶公时,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山东。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 春秋时期,由于别国的入侵,杞国被迫继续向东迁徙。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在位时期,将杞国迁到缘陵(今山东昌乐县附近)。到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把杞国迁到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杞国弱小,夹在齐国、鲁国之间,经常受到侵扰,鲁国就借口杞君不敬,多次攻打杞国,侵占杞国田地。杞国为求自保,便和晋国结盟。
杞国末年,内政不稳,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去世,其子杞隐公即位。但仅过数月,杞隐公就遭其弟杞厘公弑杀。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杞湣公,杞湣公在位十六年后,于公元前471年亦遭其弟杞哀公弑杀。 《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其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
杞国是个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中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国、杞国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次迁徙。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东北(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杞国的存在也得到殷商甲骨文的证实,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是夏朝王室的后裔 ,存有夏礼,与越国公族同出一脉。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是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殷朝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
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 《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和杞国多经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到至今为止,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杞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清朝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在新泰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杞人忧天的典故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
【杞人忧天的典故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忧:忧虑。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而整日寝食不安。比喻无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忧天的典故历史典故】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请输入你的答案。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古多杞柳,西周称杞国,秦置雍丘县,五代改杞县。
县因古国名,国因柳名。杞国,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古老的方国,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初年。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始于夏朝。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
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西周末杞为宋灭,杞武公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杞国从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至齐、鲁之间的淳于一带,重建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杞国虽小,但它对华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却有很大的贡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