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集腋成裘的成语典故
墨子,战国时鲁人,提倡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墨子主张举拔贤人,一定要打破等级制度,将尚贤真正落实在政治上。贤良之士是国家之宝,要治国,先要萃集精英、广纳贤士,因为「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意思是江河里的水,不是从一个源头流下来的,价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只狐狸腋下的白毛积成的。狐狸虽不见有纯白者,然将一只只狐腋下的一小块纯白毛皮,聚集起来之后,便可缝制成一件纯白狐裘,轻柔难得,至为珍贵。所以墨子便用此来说明贤良之士的多寡,影响到国家的强弱兴衰,所以国君应该亲近人才,尊重人才,将人才聚集,并加以重用,国家才能强盛不衰。
后来「集腋成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积少成多。
用集腋成裘造句
1) 生命之树的绿意,由春的期待,夏的狂放,到秋的诚实,冬的淡泊,一叶、一叶地飘落;人生之书的页码,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页、一页地丰隆。
2) 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的每一次小小的努力虽然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积土成山,集腋成裘”,量变的过程中必定会迎来质的飞跃。
3) 我们平日里只要多观察,时间久了,写作的素材也就自然集腋成裘了。
4) 哦!也许是吧!反正我一刻也没闲着,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积铢累寸,积少成多,积年累月的如此这样,就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了。
5) 第一次修炼霸体诀,已经初见了成效,虽然这些光点不是很多,每一种颜色的光点只有几十个而已,但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陆青峰还是明白的。
6)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7)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蚂蚁多了也是肉。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
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馀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马融和他的学生郑玄都是汉末大儒,但马融气量小。
郑玄被袁绍征召时,马融怕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请杀手在半路杀郑玄。送别郑玄时,叫学生们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郑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
不料郑玄酒量很大,从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没醉。后谓痛饮为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
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顾名思义,二七也就是人死后的两个七天,即第十四天,以此类推四七五七
梁绿珠,俗话说:“好花儿生长在僻乡村,美人儿出自小家门。”
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像是西施、貂蝉、王昭君等都是生在穷乡僻壤,梁绿珠也是这样。 梁绿珠系边陲地区的白州人,生于晋武帝秦始年间,白州有白江,水木清华;有日博山,钟灵毓秀,梁绿珠尽得山水灵秀之气所凝聚,出落得分外妖娆,颖慧明敏,令人有一种明艳圆润如珍珠般的感觉。
因名“绿珠”。 晋武帝攫夺了曹魏的天下,鉴于曹魏之所以覆亡,是因为没有宗室的力量来夹辅王 室,因此大封司马子弟二十多人为王,授以兵权,以作为皇帝的屏藩,不料却种下了骨 肉相残以及胡人作乱的祸根。
历史上著名的“晋代八王之乱”砍砍杀杀扰增了十六年。 就在这十六年纷乱之中,帝京西郊的金谷园中,出现了一幕美人坠楼殉情全节的凄美故 事,为乱七八糟的西晋历史,凭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石崇的爱姬 “绿珠。] 说到石崇这个人,原系世家子弟,承祖先余荫,曾任荆州刺史,凭着长袖善舞的钻 营及心狠手辣的个性,一方面结交权贵;一方面贪赃枉法,甚至有人说他在荆州刺史任 内,除凭恃权势和地方之便,强取豪夺外,甚至劫掠客商。
遂至金银如山,珍宝无数。 待至卸任以后,在洛阳城郊金谷渊中,耗费巨资构筑亭台楼阁,栽种奇花异草,养鱼植 荷,蓄猿饲马,命名为“金谷园”,过着人间天堂的幸福生活。
晋武帝太康初年,石崇奉命出使交趾,也就是今日的越南,途经白州,夜宿双角山 下的盘龙洞畔,适值月明之夜,馆舍沉寂,遥见槛外有湖,映月如镜,遂漫步月下,忽 闻笛声悠扬,循声寻去,见有数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笛声婉转,舞姿曼妙,遂暗暗记 在心里。这次出使,又是满载而归,特地赶到白州双角山,以明珠十斛,聘得数女,其 中能吹笛、能唱歌、又能舞蹈、且艳丽出众者便是梁绿珠。
石崇回到洛阳覆命以后,转任散骑常侍的闲散职务,每日登高台,俯清流,拥艳藏 娇,席丰履厚,饮酒赋诗,逍遥自在,复谱曲编舞以教绿珠,绿珠聪慧灵巧,载歌载舞,恍若天仙下凡,尤以善解人意,曲意承欢,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特别宠爱。 石崇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而欲以财富炫耀于世,竟与皇亲国戚竞 奢赛宝,每每争奇斗胜,弄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 尺许,王恺以为是天下至宝,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却嗤之以 鼻,漫不经意地用铁如意敲击,结果三下两下被打得粉碎。 王恺大惊失声,继而勃然大怒道:“击碎吾宝,何嫉妒之甚也?” 石崇却心平气和地说:“不必紧张,照原样赔偿你就是了!”于是命仆从把家中藏 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罗列在桌子上,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
王 恺看得目瞪口呆,随便抱了一株,惘然若失地离开了金谷园。 石崇是一个有斗志、有魄力、通音律、懂艺术,而又知晓如何享受人生的人。
能够 聚积大量的财富,交结公卿名流,经营一座美伦美奂的园林,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 能够谱“明君之歌”,教“亡忧之舞”,设计美姬的眼饰,铺排特殊的气氛。使得川流 不息的宾客,人人尽兴而归,都以作客金谷园中为荣。
据说石崇宴客,常使美姬结袖绕楹来助酒兴,并分别派遣美艳姬妾殷勤劝饮,倘若 宾客拒绝不饮,便被认为是劝酒者诚意不够,慢待了客人,立刻喝令家丁推出去砍头。 一个闲骑常侍的闲官儿,竟有如此生杀予夺的大权,晋代的混乱和骄恣情形也就可想而 知。
有一次建威将军王戎与镇南大将军杜预在金谷园中宴饮,王戎不胜酒力,为了眼前 的美姬盈盈劝饮,继而泪眼相向,不得不勉强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终于酩酊大醉;然 而杜预却适可而止,任凭美姬声泪俱下也不妥协,他有意看看传言是否真实。果不其然,石崇不动声色地用手一招,两名家丁便从廊外趋入,像老鹰捉小鸡般地把劝酒不力的美姬拎架出去,可怜那美人儿已经吓得四肢发软,面无人色,犹自凄厉地嘶喊:“大人饶命啊!]由于杜预的铁石心肠,石崇竟然连杀了三位美姬。
像这样的待客之道,古今中外, 实属罕见,真个是骇人听闻,也可概见石崇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晋武帝是一个沉迷声色的皇帝,公卿大夫;巨族富室也 跟着学样。
晋武帝的后宫良家女子不下万人,为了选择嫔妃,曾经下诏暂禁嫁娶,有散 匿者,以大不敬论罪,也即是可以杀头。等到平定东吴以后,便下诏挑选江南佳丽五千 人入宫,后庭嫔妃宫女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后宫佳丽众多,怎么才能雨露均沾呢?晋武帝发明了一种舒适华丽,而又平稳无比 的小型“羊车”,以羊只拖拉而行,游行宫苑,羊车在哪儿停下来就在哪儿入室宴寝。 于是嫔妃宫女竟相用竹叶遍插门槛,更用盐汁洒地,用以吸引拖车的羊只,因羊只酷爱 舐食地上的盐份,也喜欢啮啃青青的竹叶。
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使羊儿贪吃而停止 前进,使得晋武帝认为是天意使然,而嫔妃及宫女也就从而获得了临幸的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仿效当年曹丕逼东汉献帝让帝位的故事,从曹丕后代魏元帝手中取得 皇位,在位二十五年,纵情声色,终于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
关于“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一、是“举案齐眉”的典故。
二、典故的由来:
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关北)有个隐士,姓梁,名鸿,字伯鸾。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亲丢下这个孤零零的儿子离开了人间。从此,家境日益败落,最后一贫如洗。但他的志趣却不同一般,极为清高。一次,他上山放猪,不小心失火烧了一家农舍。梁鸿以猪赔偿,主人嫌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只能以身相赔。他到那家做活,没日没夜。远近邻居觉得那家主人做得过分了,都纷纷议论这件事。那家主人觉得众怒难犯,便要把猪还给梁鸿。梁鸿不要,空手回家了。梁鸿虽穷,却从不受人施舍。邻居见他孤苦伶仃,都很同情他。有时做好了饭菜请他去吃,他总是婉言谢绝。待人家灶火媳灭后,他再借灶起火,自己做饭。因为这样,再加上他聪颖过人,博学多识,所以很多人家向他提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 同县孟家,有个闺女叫孟光,长得又丑又胖,力气大得能举起石臼,平日衣着朴素,从不精心打扮,年纪到了三十岁还不肯出嫁。父母催她,她却说:“只有梁鸿那样的人,我才肯嫁。”梁鸿听说了这件事,便娶她为妻。 孟光嫁给了自己的意中人,心中欢喜,着绢衣,重施粉,想让梁鸿高兴。然而,过门七天,梁鸿竟一直不理她。孟光觉得很委屈,请求丈夫告诉她是什么原因。梁鸿说:“我的妻子,应该能与我一同隐居深山,过清苦的生活;而你穿得这样华丽,施粉涂脂,怎么合我的心意呢?”孟光听了,从此改穿朴素的布衣,再也不涂脂抹粉,只是辛勤地操持家务,精心侍候梁鸿。梁鸿高兴地说:“这才真象我的妻子啊!”于是,他们到霸陵山隐居起来。每天,男耕女织,闲下来的时侯,就吟诗弹琴自乐,生活非常幸福。梁鸿很爱妻子,孟光也尊敬丈夫。每次吃饭,孟光总是把盛饭的托盘高高举在眉前,请丈夫用饭,以此表示敬意。
七夕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古人就对天文有较深入的研究,了解织女星和牵牛星的存在规律。
他们信奉织女星是一位冰雪聪明、心灵手巧且精通针织的仙女。于是每逢七月初七凡间的少女在这个夜晚向天朝拜,乞求织女赐于智慧于手艺,所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后来人们又对牵牛星付于想象,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嫂渡日,一天嫂子刁难让其赶九头牛上山,必须要十头牛才可回家,牛郎无奈只好照办,来到山上长叹碰巧遇一白发老者,谈其原由老者安慰牛郎莫大伤心,山那边有头病倒的老牛,细心照料时日就可赶十头牛向哥嫂交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