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思想: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睡不到三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顾读书,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董仲舒通过总结继承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主要政治思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认为古人制定的治国理念是保证社会进步的绝对必要条件。这些理念是圣人根据天道提出的,必须认真遵循。
上天高高在上隐藏自己显示自己的威严,同时给人们降下仁爱,突出体现了其君权神授的理念,所以君主作为承天命而管理国家的人。
二、词汇解析
1、拼音:mù bù kuī yuán
2、释义: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学习精神。
3、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近义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反义词: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6、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白话文: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埋头苦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目不窥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董仲舒治国理念的大一统情怀
《金陵望汉江》2113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5261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4102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金陵1653望汉江
作者:李白 (唐代)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内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容。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1、《金陵望汉江》中三吴不足观的观的意思:称道、赞赏。
2、《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全诗如下所示: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3、该诗大意: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举目望月——“望”字趣释
作者:吴东平 出版社:未知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望”字早见于甲骨文,其形体为“”、“”。前一“望”字的上部是一“臣”字,“臣”其实是一个人的明亮的眼睛的象形字;中间为一站立的“人”;下部为古“土”字,即指土堆,也是人站立的地方,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一个人站在土堆上举目远望。整个字的形体特别突出了人的眼睛,这是造字者为了突出“看”这一动作,尤其是远看的意思。由此可以确定“望”的本义是远望。后一“望”字只是没有了土堆,但仍然体现踮起脚尖远望的意思。
甲骨文的“望”,似乎活画出历史上许多关于登高而望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庄子•秋水》中所载的望洋兴叹的神话:秋天发大水,各条涓涓细流流入黄河,使黄河的水面变得宽阔起来,望不见对岸的牛马。面对此情此景,河神很得意,以为天下的美都集中在自己身边了。河水继续顺流向东,流到北海。河神向东一望,却望不到水的边际,这时他脸色突变,顿时觉得自己的渺小,于是望着大海感叹不已。不过,《庄子•秋水》中“望洋向若而叹”一句中的“望洋”是一个连绵词,表示“举目远望”的意思。
中国古代还有有关“望夫山”的传说。据《舆地记胜》卷三十载:丈夫出门在外,久不回归,他的妻子思念丈夫心切,天天盼望丈夫回来,于是每次都用藤箱装土垫在脚下,远望丈夫。就这样日积月累,堆的土逐渐变成了小山。甲骨文的“望”字同样也画出了民间流传已久的“望夫山”的传说。
金文的“望”字与甲骨文有所不同,其形体为“”或“”。金文的“望”字保持了甲骨文“望”的本义,仍然突出了人的眼睛,同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月亮的“月”字,其下之“”或“”为后之“壬”字,“壬”更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站在土堆上或地上的情景。其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举头望明月”的情景。因为明月离人很远,所以金文“望”所表现的本义仍然是“远望”的意思。
小篆有两个“望”,一个是“”,另一个是“望”。林义光在《文原》中说:“望,当以远望为本义,望即的或体字。”可见“望”与“”实为一字。而许慎对两字则作了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亡部》:“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也就是说,“望”的意思是游子出门在外,家中的人盼望他回来。许慎认为“望”的本义是“盼望”,显然是不正确的,“盼望”是“远望”的引申义。又《说文解字•壬部》说:“,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许慎讲的并不是“望”的本义,而且他的“与日相望,似朝君也”的解释完全离开了字形结构,是出于当时政治的需要而加上去的。字中的“臣”本为“目”,许慎却说成是君臣之臣,实在太牵强。许慎所说“月满与日相望”,指出了“望”的引申义,即满月。“月”何以引申为满月,即指阴历的每月十五日的月亮呢?《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由于“望”指满月,即圆月,当月圆之时,常在阴历每月的十五。因此,“望”又引申指每月的十五日。如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其意思是:壬戌年的秋天,阴历七月十六,我与朋友一起到赤壁之下泛舟。望,即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既望”就是过了十五,即十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