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质遇仙的故事寓意为:表现当时社会时期人们对于这种仙人生活的向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困苦。
王樵遇仙观棋的传说,最早始见于《述异记》后《水经注》亦有记载。由王质遇仙的故事,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
梁代任昉《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持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烂柯山由此得名。
扩展资料:
王质遇仙故事大意为:晋代有个叫王质的樵夫,他到信安郡石室山这里去砍柴,见到有两个童子在下围棋,王质便在一旁观看,童子给了他一个物件,像枣核,王质吃了它不觉得饥饿,一会儿后,童子说:“问什么还不离去?”王质抬起斧头发现,斧子已经烂了,然后回去,却再见不到他认识的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烂柯山传说
神仙则为南、北二斗仙翁(一说为赤松子)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是一首相传自后魏时期就已流传的民谣。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双棋未遍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惟余石桥在,犹自凌丹红。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诗和流传久远的民谣都描述一个美丽又神奇的传说——王质遇仙,也记载了烂柯山与围棋这一史实。美丽的故事,神奇的传说,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如晋代的虞喜,南北朝的任昉,唐代的孟郊、刘禹锡,宋代的朱熹、陆游,明代的徐渭及近代的郁达夫、邓拓等,有的亲临,有的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
烂柯山已收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名声远播海内外。由于烂柯山远播的名声和传说本身的美丽,神州大地上称烂柯山或有烂柯传说的地方甚多。
仅凭笔者从网上搜索和有关资料查找,就有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河南新安的烂柯山,广东肇庆(端州)的烂柯山,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陕西洛川、江苏吴县、山西武乡的烂柯山,成都的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武夷山的仙弈台等都有类似的传说。且大都以正宗自居。
那么,古籍中的“王质烂柯”究竟指的是何处烂柯山呢?“围棋仙地”又到底在何方呢?对此,众说纷纭,连近版《辞海》对烂柯山今址也作了回避,《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则将其列入,称“烂柯山”有6座。翻开浩如烟海的古籍,可以看到,最早记载此一传说的主要是晋代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
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这样写道:“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见童子数人,棋而歌。
质因听之,童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从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看出,“烂柯”这一美丽的传说主要有二个要点:一是地点在信安,山名石室;二是主人公是王质,主要内容是观棋柯烂。根据以上两个要点,我们来分析判断一下全国各地烂柯山及有相似传说的主要有浙江衢州、河南洛阳新安、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
先从地点上分析,浙江衢州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信安,历经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咸通年间(860-873)方改为西安,广东肇庆的高要,南北朝时为高要,隋初(581年)改为端州,隋阳帝(605年)改为信安,到唐(618年)又改为端州,宋后改为肇庆,高要现属肇庆。浙江衢州称信安有600多年,而广东高要晋时并未设。
广东肇庆高要烂柯山又名腐柯山,浙江衢州烂柯则名石室山等。河南的新安县旧称东垣,北周时改名新安,唐移新址至今,名未变。
他不像浙江衢州虽自东汉初平三年(192年)置新安县,但到太康元年(280年)即已改名为信安。山西的陵川,隋时设立,一直未更名。
翻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旧称信安的除衢州、高要外,还有湖北麻城、四川彭城、浙江常山及广东开平县东、北京霸县东,这些则无烂柯山及烂柯的传说。再从主要内容上分析,浙江衢州的烂柯故事主人公是王质,字子仙,俗称王子,家有老母及弟王贵,王质以采樵为生。
中间的故事同史书上的记载,结尾是王质观棋不解,正待请教,童子(少年)已不见,王质想念家中老母、幼弟,回身抄斧,发现斧柄已烂尽。归家后,人事已非,家都不存在了。
经打听,人们说当年王质上山砍柴,一去不复返,至今已百余年了。后王质重返烂柯山,得道成仙而去。
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主人公也是王质,神仙则为南、北二斗仙翁(一说为赤松子),王质吃的则是蟠桃,余则差不多。而河南洛阳新安的烂柯山,主人公则是王乔,有人误认为王乔是王姓樵夫之误,实则不同,王乔是道教遵奉的神仙。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云:“王乔有三人,有王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王乔仙洞前有块诗碑,题目是《奉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开头两句“我生江南山水间,尝闻王口有柯山”,就表明了烂柯山应位于江南,而非中州之地。
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有学者证其为围棋的发源地,山又称箕子山、谋棋山,山名本就不同,烂柯传说虽相近,但主人公却是李忏,神仙是两位老者,故事在箕子洞前。从以上等地烂柯山及传说的分析,要数浙江的衢州和广东肇庆的高要最接近虞喜、任昉的记载了。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虞、任两位对石室山(烂柯山)地形地貌都未作详细的描述,距两位最近有些描述的只有前文引用的孟郊诗中曾写到“惟余石桥在,独自凌丹虹。”这首诗的诗句为《烂柯山石桥》由此可见,跨空石梁(桥)是烂柯山的重要地形、地貌。
浙江衢州烂柯山又名石桥山、石室山、悬室坂,主峰如一座巨大的石桥,石桥下主洞高10米。而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只有烂柯坪、烂柯寺(旧存)等,并无石梁、石桥之类的地形地貌。
另据《隋书·经籍志》、《洞天传》中称:“王质者,东阳人也(隋,信安属东阳)。”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说“烂柯山在衢州信安王质隐处。
○天缘记 其名曰摆花张四姐思凡。
出於鼓词。荒唐幻妄。
然铺设人物兵马旗帜戈甲战鬬击刺之状。洞心駴目。
可喜可愕。亦有足观者。
段成式诺皋记云。天翁姓张名坚。
字刺渴。渔阳人。
然则谓天女姓张。固非无因也。
大略云。张女四姐。
玉皇之女。王母所生。
【王母若指西王母。则不在天宫。
此盖因玉皇而称王母耳。】姊妹共七人。
居斗牛宫中。宋仁宗时。
东京崔文瑞者。贫士也。
奉母居破庙中。女与崔有仙缘。
故下嫁之。崔一旦巨富。
金珠寳货。不可算数。
富人王员外诬崔为盗。张指挥纳其贿。
酷刑拷崔。女乃入狱救崔出。
尽纵狱囚。杀王员外。
指挥奏于朝。遣包拯捕女。
又为所擒。已而释还。
奏请用杨家将讨之。【此又参用杨家将演义。】
杨文广、呼延庆与战。皆为收入摄魂瓶中。
复用杨家女将木桂英、李三娘、查查公主、蓝峰小姐、赛花小姐五人。皆能驾雾腾云。
飞沙走石。交战时各显神通。
复尽被收入摄魂瓶。包拯入地府。
又往佛国徧察之。皆不得其根底。
乃至南天门谒老君。引奏玉皇。
查点斗牛宫。始知其下界三日。
乃命火龙、哪吒、齐天大圣三天将同往。令取还天宫。
及交战复皆大败。诉於王母。
令其姊妹六仙女共说之。令谒玉皇。
复还天上。乃呼崔母及文瑞同升。
俱证仙果。其所盗用天上三寳。
一曰钻天帽。戴之则三十三天任其独往独来。
一曰入地鞋。履之则十八层地府任其自出自入。
一曰摄魂瓶。用之则天神天将皆为所摄。
其说颇仿西游记、封神演义。各出皆仙女当场。
戎装武饰。他剧所无也。
【按剧指张四姐为织女。虽甚诞妄。
然太平广记所载。唐人郭翰乘夜卧庭中。
空中有人冉冉而下。凤冠琼履。
曰吾天上织女也。仰慕淸风。
愿托神契。如是者凡一年。
剧盖本此。又韦安道遇后士夫人。
天后以为魅物。令正諌大夫明崇俨。
用太乙符籙法治之。不效。
因致坛醮之籙。使徵八极厚地。
山川河渎。丘墟水木。
主职鬼神之属。其数无阙。
又徵人世上天累部八极之神。具数无阙。
崇俨请自见而索之。忽若为物所击。
奄然斥倒。称罪请命。
其后安道随与俱去。夫人被法服。
居大殿。奇容异人。
来朝皆华冠长剑。被朱紫之服。
此记言张氏灵通。包拯徧察。
不能知其根柢。天神与战。
亦皆不胜。铺叙点染。
彷佛近之。】 展开。
铁拐李
铁 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见诸于文献则较晚。亦作《李铁拐》。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 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名洪水,常行乞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飞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 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而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 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
铁拐李又称为铁李,原名叫李元中,又有人说李凝阳,还有人说李孔目,还有人说他叫李洪水,小名 拐儿。至于他的时代更是其说不一。一种说法是隋朝人,一种说法是唐玄宗、代宗时代人。 《列仙全传》里说他曾与李老君交往,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人了。但《历代神仙通鉴》则说他本是远古之神,曾经在黄、炎之前当过人王。这些事本来就难于查考,假 如世上真有那么一个姓李的拄着铁拐的乞丐的话,估计最早也不会超过隋、唐两代。而乞丐也不会有什么“元中”的雅号,至于“凝阳”,那不过是道士们顺着正 阳、纯阳编下来的,更与乞丐无干,所以铁拐李称做“李洪水”妥当。
但李洪水的事迹实在不够辉煌,简略得很,据《续文献通考》记载:隋时人名洪水,小字拐儿,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这样还是道士们编的故事更易流传,也容易为人津津乐道。
刘仲甫 北宋哲宗、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
刘仲甫字甫之,籍贯有济阳(今属山东)、江西、江南诸说。活动时期在元祐至政和年间。居开封(今属河南)。翰林院棋待诏,擅名二十余年。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
据宋代成书的《春渚记闻》记载,一次,刘仲甫旅居钱塘,每日早出晚归,观看钱塘高手对局。几天后,他忽然在旅馆门外树起一面招牌,上写:“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并出银300两为赌注。一时观者如堵,议论纷纷,钱塘高手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和这位口出狂言的江南棋客一快高低。
第二天,钱塘众富户也凑齐赌注300两,在城北紫霄楼摆开棋局,请刘仲甫与本城棋品最高者对弈。弈至50着,刘仲甫似处处受制,对方则洋洋得意,以为胜券在握。刘仲甫却不为所动,行棋如故。又过20着,刘仲甫突然把棋局搅乱,将盘上棋子尽行捡入棋盒内。观者见了无不大哗,指责他撒泼耍赖。刘仲甫却侃侃而言说:“我自幼学棋,一日忽似有所悟,自此棋艺大进,成为国手。钱塘人杰地灵,高手如云,被学棋人视为一关。我到这里就是要试试自己的棋力,如果能胜,则北上入都。这几天我一直来棋会观棋,钱塘棋手的品次,我已经了然于胸了,才出了这个招牌。现在,就让我为众位剖析这几日看过的棋局。”
说着,他便在棋盘上摆开几天来这里有过的对局,边摆边讲,如某日某人某局,白本大胜,失着在何处;某日某局,黑已有胜势,何着不慎……一连摆下七十余局,无一路差错,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众人这才心悦诚服。
最后,他又摆出刚刚被搅乱的一局,对众人说:“此局大家都以为黑已胜定,其实不然,白棋自有回春妙手,可胜10余路。”
说罢,他在最不起眼处下了一子。众人都不解此着有何用处。刘仲甫解释说:“这手棋待20着后自有妙用。”果然,棋下20着,恰恰相遇此子,盘面局势顿时大变;至终局,胜了13路。刘仲甫于是棋名大振,成为一代高手。
刘仲甫曾于绍圣元年(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先四人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及《造微》、《精理》诸集,今仅《棋诀》存。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代棋家的经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著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括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
《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刘仲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著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认为,布局是围棋之基础。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时机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於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对於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
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没听说过他见过仙人
民间传说典故。
西汉刘秀手下二十八功臣之一姚期的二儿子,姓姚(一说铫)名统字能,和大哥姚丹字刚,在京城因纠纷持械杀死了作威作福的当朝国舅。西宫郭妃因此怀恨其父子,灌醉刘秀并传唤姚期前来下牢拟予加害,并将要把姚家老少一并问斩。
姚能闻迅化妆出逃至一松柏长青的古寺,身心俱疲,断了念想,不料落难时得遇神仙指点,按指教主动返城求得德高望重的父辈老臣疏劝皇上收回成命,将功赎罪父子率军去攻打叛军牛邈,军令状称若得胜则免罪,若打败则全家伏法,后姚期为帅姚能受先锋职出征奋勇杀敌终于胜利班师,皆大欢喜。传统剧目《草桥关》、《打金砖》、《汉宫惊魂》等有相关描述。
“姚能受职”“姚能遇仙”等,意指虽有危难但无后患,贵人相助必得平安,可大胆向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