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的典故: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
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历史上著名的交朋友的典故: 杨左之交 楚王招贤,左伯桃应诏前往,路遇羊角哀,结为异姓兄弟,同赴楚都。
时值严冬,途遇大风雪,冻饿将死,左伯桃舍命助羊角哀成名。羊角哀奏请楚王,为左伯桃建墓立祠。
左伯桃墓适建荆轲墓旁。左伯桃魂为荆轲魂所扰托兆于羊角哀。
羊角哀拔剑自刎,诉与阎君,与荆轲魂奋斗,终斩荆轲魂。 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编辑本段]故事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故事一》.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
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故事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
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
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
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
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
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
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又对卫国国君说:“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
国君问:“为什么?”子思说:“事出有因。国君如果说话自以为是,那么卿大夫中就没人敢改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会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
这样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们都同声称贤,称贤就是顺从就会有好事,如果指出错误就是忤逆就是有罪,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中说:‘都说自己圣贤,谁能分辨乌鸦的雌雄呢?’这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 故事五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
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
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
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儒、道,还是其他各家学说中,都把“得道”视为人生最高目标。能够安守贫困之苦,矢志不移,视寻道、学道、得道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安贫乐道。其实贫贱同能否得道并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只是以能放下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贫贱和富贵,来形容向道之心之坚定,以示世俗的任何利益和诱惑都改变不了。
宋朝司马温公(司马光),在谈到刘器(刘侍制)为什么能够做到“尽心行己”的修养功夫的时候说道:“他的秘诀,就只是做到了‘诚’而已矣!而要做到‘诚’的工夫,就必须先要从不妄语开始做起。”
司马温公又曾说到:“刘器的平生,只是一个‘诚’字,他能够把‘诚’字做到了颠扑不破的地步啊!”当时的市民田叟说道:“若是经过南京,没见到刘侍制,就如同经过泗州(山东曲埠),没见到大圣孔子一样的遗憾啊!”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的感动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诚而已矣!故事二:任国佐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没有好,就请道士设立醮坛,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任国佐就在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听到神明对他说:“任国佐,你平生为人,心口不一;从小到大都没做一件好事,你这一生所积的罪恶,阎王已经定了案,你的死期马上就要到了啊!”果然没过多久,任国佐就死了。
战国四君子 孟尝君:靖郭君田婴之子,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参见鸡鸣狗盗的典故。 平原君:就是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子,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
他杀嘲笑士人的姬妾,散家财让李同领兵退秦,用毛遂与楚国定盟是其功绩。 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
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
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其他著名的有毛遂自荐的故事。
信陵君:魏昭王之子,战国四公子之首。详见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
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
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
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
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
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
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有一次,魏无忌与魏安厘王正在下棋,北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正准备进入魏国边境。
魏安厘王马上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魏无忌劝阻魏安厘王说,这只是赵王在打猎,并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和魏安厘王下棋。
此时的魏安厘王惊恐不安,无心再下。不久,从北方又传来消息,证实了魏无忌的话。
魏安厘王大感惊诧,问魏无忌是怎么知道的。魏无忌告诉魏安厘王,他的门客当中有能深入探听赵王秘密的能人,可以随时向他报告赵王的行动。
从此以后,魏安厘王畏惧魏无忌的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他处理。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赢,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魏国都城)夷门的守门小吏。
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魏无忌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等人来齐后,魏无忌带着车马和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到夷门去接侯赢。
侯赢为考验一下魏无忌,径直坐上魏无忌空出的上座,还让魏无忌载他去拜访在街市做屠夫的朋友。魏无忌当即驾车来到街市,侯赢下车前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而魏无忌则手执马缰在一边等待。
此时,魏国的将军、丞相、宗室以及宾客们都已坐满堂,等魏无忌回来开宴,魏无忌的随从都在暗骂侯赢,而魏无忌仍然是面色和悦,一直等到侯赢聊完,才载着侯赢回去赴宴。经过此事之后,魏无忌在魏国的市井大众中得到了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
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姓黄名歇,是黄国贵族的后商,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而且他遇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臣风范,为太子熊完的继位以及他日后的赫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其础。
太子熊完继位后称楚考烈王,黄歇时任令尹(相国)并得到“春申君”的封号和淮北十二县的封地。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乐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君子同其远,小人同其近。
《易·同人·彖》 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
《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 臣闻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恶恶,近君子而远小人。善善明,则君子进矣; 恶恶著,则小人退矣。
《贞观政要》卷五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唐·孟郊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唐·吴兢
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杂感》白居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杜甫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咏荆轲》陶渊明
况值众君子,倾心隆日新。论物靡浮说,析理实敷陈。——《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魏太子》谢灵运
冻花无多树更孤,一溪霜月照清癯。终身只友竹君子,雅志绝羞松大夫。——《梅花》张道洽
平原君(?~前251)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
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
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
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
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春申君(?~前238)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
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
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
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
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
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前243) 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
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
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
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
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
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
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
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
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
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
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
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君子之交'的典故: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
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历史上著名的交朋友的典故: 杨左之交 楚王招贤,左伯桃应诏前往,路遇羊角哀,结为异姓兄弟,同赴楚都。
时值严冬,途遇大风雪,冻饿将死,左伯桃舍命助羊角哀成名。羊角哀奏请楚王,为左伯桃建墓立祠。
左伯桃墓适建荆轲墓旁。左伯桃魂为荆轲魂所扰托兆于羊角哀。
羊角哀拔剑自刎,诉与阎君,与荆轲魂奋斗,终斩荆轲魂。 俞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
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编辑本段]故事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