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军事遗迹很多 从清凉门沿着城墙向草场门走去,一路上还有不少看点。
记者发现,城墙内侧山体的一块平地上,有一个水泥浇筑的圆圹,圆圹内壁上还有锥形的壁龛,很多在这里晨练的市民都不知道这个“水泥圆圈”的用处。南京文史作家苏克勤先生编撰的《南京清凉山》一书给出答案。
原来,这是清代末年为了加强江防设置的清凉山炮台的遗迹。该炮台在抗战期间曾经发挥作用,后来被放弃,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作为掩体使用的圆圹,其内壁上的壁龛,则是放置炮弹的。
在清凉门至国防园沿线,类似的军事遗迹还有不少。记者在这段城墙两侧发现了多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堡,都是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为了防备日军进攻而留下来的。
在清凉山西南角的城墙墙体上,如今还复建了一个烽火台,其外形和北方长城的烽火台几乎一致。在这里设烽火台也是有依据的,因为早在东吴时,清凉山上就出现过烽火台。
明代诗人陈沂在《金陵世纪》中称,“吴烽火台在石头城最高处,吴时举烽火于此,自建康至西陵五千七百里,有警急,半日而至。”文中的“西陵”,是指湖北宜昌。
如今的这个烽火台,正是对东吴烽火台的再现。 清凉门内有过“外国坟” 苏老告诉记者,“清凉门至国防园”这段城墙还有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沿途古墓非常多,“我们小时候到这儿来玩,城墙内侧的清凉山山体,几乎就是乱葬岗。”
记者也清楚地记得,六七年前来到国防园靠近城墙的一侧时,也见过很多墓,从墓碑上看,甚至包括清光绪、宣统年间的古墓。 据了解,埋葬在这段城墙内侧的历代名人有南唐名臣张懿公、李金全,北宋学者程偃孙(北宋大儒程颐五世孙),清代大学士熊赐履,清代大文豪吴敬梓,清代文人何其兴、朱卉等。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南唐时,清凉门内的石头山是王公贵族的丛葬地。 埋在清凉门内山体上的甚至还有外国人。
1936年出版的《最新南京地图》上,这个位置标注了一处“外国坟”公墓,老照片也显示,民国时清凉门北侧的“外国坟”埋葬了很多客死南京的外籍人士。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凉门北侧被辟建为清凉山火葬场,这个“外国坟”公墓也被平整不存。
佛经中所说的“清凉”,主要是与世俗的烦恼相对照的。佛家认为烦恼是热毒,是由于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所造成的,而佛法正可以解热恼,使人如入清凉世界。如《正法念处经》: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所谓珠宝。此有八种功德具足。谓夜闇中作善光明。如秋满月远离云翳。如是珠宝能于闇中光明遍照。满百由旬。复于昼时日热可患。放冷光明。除热清凉。如是珠宝第一功德。……不诳不谄。不热恼他。一切见者清凉爱念。
又如《大宝积经》:
舍利子,譬如极炎热时。于日后分有一丈夫。热所逼故奔趣克河。投于水中沐浴身体。热乏既息清凉悦乐。
佛经智慧地将人在生理上对温度的凉爽感觉引申为心理上对烦恼的超脱境界,十分形象贴切。在佛经中,为了表现佛法的精妙神奇,清凉世界常常被描绘成如同基督教中的天堂一般完美。如《正法念处经》提到“天王”居住地之一就叫“清凉池”:
此清凉池。清净庄严。甚为奇妙。于如是等。功德华池。心常爱乐。喜岸天子。与诸天女娱乐受乐。不可譬喻。自在游戏。天女围绕。受第一乐。行食自在。于华池岸。及行异处。身无疲极。心常悦乐。第一具足。歌舞戏笑。音常不绝。天女围绕。念身心乐。清净无垢。增长成就。
总结了一下佛经中的“清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快乐(佛语常作“欢喜”)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是一切。普遍虚空。以为庄严。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诸佛道场。而为供养。普令众生皆生欢喜。除烦恼热。得清凉乐。如是示现。充满十方。”可见佛家认为,烦恼心垢是“热毒”,消除了“热毒”,就会在“清凉世界”中感到快乐欢喜。
2.智慧(佛语常作“光明”)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如白■檀。若以涂身。悉能除灭一切热恼。令其身心普得清凉。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发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虚妄分别贪嗔痴等诸惑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可见,消除烦恼借助的充满光明智慧的“清凉言辞”,清凉代表着一种理性与智慧。
3.超脱(佛语常作“涅盘”)
如唐代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磐。”可见,摆脱俗世烦恼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涅盘”,即超凡脱俗,飞升到“真解脱”的“清凉世界”。
尔时如来于大众中坐师子座。以清净智转妙法轮。降伏魔怨世法不染。无有惊怖如师子王。如清净池。亦如大海。如妙高山。如日光耀。如月清凉。
是名菩萨能广发起大法云雨。善男子,云何菩萨能得除灭一切有情烦惑热恼。善男子,如风吹击诸云藏时。周遍流注清净香雨能作清凉。除灭有情一切热恼。菩萨亦尔。大悲为风以正法为水。清净戒香及不空愿香饶益有情。
《起世经》也提到:“从海起风。吹此甘泽。清凉柔软。触之安乐。”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清凉世界,就是一个既远离尘世烦恼又超脱世俗享乐的佛禅境界,在那里无忧亦无喜,一派清虚缥缈,如同夏日清晨的山岚,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
叶梦得是宋代词人,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
他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被誉为“千古一人”苏东坡的骨灰级粉丝;他又是著名的经学家、藏书家,他的《避暑录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堪称“读书避暑指南”,书中所录唐宋时期一些文化名人读书消暑轶事,生动有趣。绍兴五年(1135年)的盛夏,因酷热难熬,从福建安抚使岗位退居湖州的叶梦得每日早起,便带着“挟书”的儿子叶栋、叶模及门生徐惇,跑到湖州卞山半山腰找一块“泉石深旷、竹松幽茂”的地方,或“各自捧读”、或“质疑请益”、或“泛古今杂事”,所读所议既妙趣横生,使人渐忘暑热。
当然,叶梦得在野外读书避暑有时也用“精神胜利法”。当年,连续20多天高温,“泉旁林下”热气熏天、热浪灼人。
面对此景,叶梦得便自言自语:“冰蚕火鼠,此本何物?习其所安,犹不知异……今此热乃复浪为苦乐耶。”念完之后,环顾室内室外,皆成“清凉国土”。
叶家父子视暑天读书为雅事,每晚都喝三杯自制“扎啤”,并兴奋地说:“读书避暑固是一佳事,况有此酿。”叶梦得父子避暑喝“啤酒”其实是“抄袭”欧阳修的。
《避暑录话》记载,欧阳修读书避暑钟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每到暑天,邀朋呼友光临他建在扬州的“别墅”——平山堂论诗谈词之余,就玩“击鼓传花”游戏,“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馀朵”,插在百余个盆中,摆放于宾客之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通常玩到深夜“载月而归。他还兴奋作诗云: “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十分”。
据《避暑录话》,苏东坡夏天也爱喝“啤酒”,且常研制各种口味的“啤酒”。被贬黄州时,他“作密酒”,口味太差,“饮者辄暴下”;被流放惠州时,他又自酿“桂酒”,儿子苏迈、苏过“一试之而止”。
儿子告诉他,气味颇似屠苏酒,父子三人“抚掌大笑”。有生活情趣的苏东坡“读书消暑法”更是别具一格。
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到酷暑,苏东坡每天早上起来后,“不招客相与语”,必出门造访他人,且所造访者不分贵贱、贫富,“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遇到不会讲故事的,他“则强之说鬼”,并告诉对方“姑妄言之”。于是,没有不喜欢跟他聊天的,且“皆尽欢而后去”。
与情趣盎然的苏东坡相比,王安石读书避暑便显得沉闷乏味。屁股像长了刺的王安石“非卧即行”,晚年居南京钟山的谢公墩,夏天“每食罢”,就带上书、骑着一头小毛驴上钟山,“纵步山间”,累了找一块有树荫的地方倒地就睡,往往太阳下山才归,并“率以为常”。
盛夏去野外避暑,途中中暑咋办?叶梦得也开出并验证了“医方”:“古方治暑无他法,但用辛甘发散,疏导心气与水流行,则无能害之矣。”宋徽宗崇宁年间的一个暑天,在书局“打工”的叶梦得,亲眼目睹一马夫骑马飞奔到书店,“忽仆地,气即绝”,众人急忙用“五苓大顺散”施救,却无疗效。
眼看已过最佳抢救时间,同事王相取来一头大蒜,与路上铲来的热土一起碾碎,加之干净的水搅拌,过滤渣滓后,撬开马夫的牙齿灌了进去。不一会儿,马夫苏醒过来。
到了傍晚,他就骑着马回去了。故而,《四库全书》称,叶梦得所记录和叙述的内容真实性强,“足资考证”。
有此法护身,去室外泉旁林间便增加了安全感。
黄香温席故事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选自《三字经》注) 译文 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温席典故 从前,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他*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 三字经儿歌 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三字经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黄香温席漫画版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 三字经全文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 三字经朗读香。 人们想,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一定很爱自己的国家。
黄香果然没让大家失望,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在黄香的领导下,家乡的日子越过越好。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这也是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所谓珠宝。此有八种功德具足。谓夜闇中作善光明。如秋满月远离云翳。如是珠宝能于闇中光明遍照。满百由旬。复于昼时日热可患。放冷光明。除热清凉。如是珠宝第一功德。……不诳不谄。不热恼他。一切见者清凉爱念。
又如《大宝积经》:
舍利子,譬如极炎热时。于日后分有一丈夫。热所逼故奔趣克河。投于水中沐浴身体。热乏既息清凉悦乐。
佛经智慧地将人在生理上对温度的凉爽感觉引申为心理上对烦恼的超脱境界,十分形象贴切。在佛经中,为了表现佛法的精妙神奇,清凉世界常常被描绘成如同基督教中的天堂一般完美。如《正法念处经》提到“天王”居住地之一就叫“清凉池”:
此清凉池。清净庄严。甚为奇妙。于如是等。功德华池。心常爱乐。喜岸天子。与诸天女娱乐受乐。不可譬喻。自在游戏。天女围绕。受第一乐。行食自在。于华池岸。及行异处。身无疲极。心常悦乐。第一具足。歌舞戏笑。音常不绝。天女围绕。念身心乐。清净无垢。增长成就。
总结了一下佛经中的“清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1.快乐(佛语常作“欢喜”)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是一切。普遍虚空。以为庄严。周遍十方一切世界诸佛道场。而为供养。普令众生皆生欢喜。除烦恼热。得清凉乐。如是示现。充满十方。”可见佛家认为,烦恼心垢是“热毒”,消除了“热毒”,就会在“清凉世界”中感到快乐欢喜。
2.智慧(佛语常作“光明”)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如白■檀。若以涂身。悉能除灭一切热恼。令其身心普得清凉。菩萨摩诃萨菩提心香亦复如是,发一切智。普熏身心。能除一切虚妄分别贪嗔痴等诸惑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可见,消除烦恼借助的充满光明智慧的“清凉言辞”,清凉代表着一种理性与智慧。
3.超脱(佛语常作“涅盘”)
如唐代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由菩提道令诸有情毕竟解脱生死众苦。证得常乐清凉涅磐。”可见,摆脱俗世烦恼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涅盘”,即超凡脱俗,飞升到“真解脱”的“清凉世界”。
尔时如来于大众中坐师子座。以清净智转妙法轮。降伏魔怨世法不染。无有惊怖如师子王。如清净池。亦如大海。如妙高山。如日光耀。如月清凉。
是名菩萨能广发起大法云雨。善男子,云何菩萨能得除灭一切有情烦惑热恼。善男子,如风吹击诸云藏时。周遍流注清净香雨能作清凉。除灭有情一切热恼。菩萨亦尔。大悲为风以正法为水。清净戒香及不空愿香饶益有情。
《起世经》也提到:“从海起风。吹此甘泽。清凉柔软。触之安乐。”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勇气。清凉世界,就是一个既远离尘世烦恼又超脱世俗享乐的佛禅境界,在那里无忧亦无喜,一派清虚缥缈,如同夏日清晨的山岚,透着沁人心脾的清凉气息。
江南的夏夜,蛙声阵阵,萤火点点。
每当夜幕降临,顽皮的孩子们从河里游泳回来,擦干身子,上岸换上白天晾晒的留有太阳香味的衣裤,吃了晚饭,搬出小凳子,拿着蒲扇,到大树底下乘凉去了。孩子们坐在小椅子上,听大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山海经”。
纳凉的人,尤其是孩子,最喜欢听故事。这时候,识字的、文化水平高的人,就会搬弄些书本上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武松打虎,孙二娘开店啦,还有七侠五义、包公啦,仿佛就是说书先生,让听的人不由得不全神贯注。
而小孩子们呢,最喜欢听“鬼故事”。哪里有人讲鬼故事,就往哪里钻,但听到特别恐怖处,有时不敢听下去,只得心有不甘地悄悄溜了。
你看,这张苏州夏天纳凉听故事的老照片,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了。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