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定义: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节气,在1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开始。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书愤》中用了三处典故: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作用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作用是用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用是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文释义: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饮酒
作者: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晨开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湖南衡阳市南有回雁峰,传说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飞来,至此停留下来,不再南飞,遇春而回(此说今有不少人提出异议,但古人是按此传说写诗的)。
这就成了古诗词中一个著名的典故。高中语文课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都用了这个典故。
这个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两本地理学著作。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荆湖南路·衡州》载,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
’”比王象之《舆地纪胜》稍晚一点的祝穆《方舆胜览》记载与《舆地纪胜》差不多。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人们看了这些地理书,才知道这个典故的。
诗词作品中使用这个典故,远远早于这两本地理书的记载。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全家人团圆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是.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狗.小猫小老虎等等。
孩子们每到这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椅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响”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祭祖拜神.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一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立冬》赏析:
从诗句中仿佛闻到了立冬时的酒香,天冷了,酒也成了驱寒的必备。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仙李白在冬日豪饮狂吟。
其笔下的《立冬》,不改天马行空,浪漫奔放的特点,充满新奇豪放,流转自然的诗情: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唯独寄兴于火炉上的美酒。在这寒冷寂静的冬夜,恐怕唯有李白才会有如此洒脱大气的闲情逸致和意境奇异的想象!
原诗:《立冬》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译文: 立冬之日,天气寒冷,墨笔冻结,正好偷懒不写新诗,火炉上的美酒时常是温热的。醉眼观看月下砚石上的墨渍花纹,恍惚间以为是大雪落满山村。
扩展资料:
其他描写立冬的古诗:
1、宋代陆文圭《立冬》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2、宋代紫金霜《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3、明代王稚登《立冬》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4、宋代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5、宋代陆游《今年立冬后菊方盛开小饮》
胡床移就菊花畦,饮具酸寒手自携。 野实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复如齑。
传芳那解烹羊脚,破戒犹惭擘蟹脐。 一醉又驱黄犊出,冬晴正要饱耕犁。
2009年1月20日:大寒 大寒(great cold)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所以,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工作,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
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
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至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至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
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不少年份是在大寒节气内。
节日期间,哈尔滨冰灯晶莹绮丽,广州花市万紫千红,“天府”红梅斗寒盛开。辽阔的祖国大地,气象更新,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 首先,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 最后,还要考虑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
日常饮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有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例如,当有人因外感风寒而致轻度感冒时,常常会用生姜加红糖水来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现介绍几种适合于大寒时节食用的饮食: 1、八宝饭: 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莲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圆肉20克、大枣50克。将赤小豆、薏米、莲子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适量食用。
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的人群。 2、芪杞炖子鸡: 童子鸡1只(约500克)、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术10克,调料适量。
将童子鸡洗净,切为小块,加入诸补益中药和葱姜蒜盐酒等调料,用文火慢炖1小时,食肉喝汤。有补中益气、滋阴助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风寒感冒者。
3、发散风寒汤: 鸡蛋1个、香菜10克、葱白5克、生姜5克,盐味精等调料适量。鸡蛋搅拌均匀,香菜、葱白、生姜洗净后切为碎末。
将清水在锅中烧开,加入少许水淀粉,使水略稠后,将搅拌好的鸡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状。再加入香菜、葱姜及盐味精等调料,出锅前加入香油少许。
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 大寒时间:阳历1月20日前后。
2008年大寒是1月21日 0:44。 【大寒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0.12,20世纪C=20.84。
举例说明:2089年大寒日期=[89*0.2422+20.12]-[(89-1)/4]=41-22=19,1月19日大寒。 例外:2082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20世纪无。
纵观历史,桑树因桑蚕而成为重要的经济树。
蚕,是一种吃桑叶的灰白色昆虫,眠四次蜕皮长大,吐丝做茧。蚕茧缫丝,就成了纺织丝调的原材料。
中国当之无愧是丝绸的故乡,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河南荥阳青台村、浙江湖州钱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物来推断,中国丝绸至少有5000年历史了。
汉语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实行均田制,分给男子种植树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时,给桑田20亩,规定至少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
可见当时植桑栽榆,是为法定。 《陌上桑》为汉代乐府中的名篇。
诗中那位令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美女罗敷,就是因为喜养桑蚕,才来城南隅陌上采桑叶的。《采桑度》为南朝乐府商曲辞西曲七首组歌中的第五首:“春时采桑时,林下与欢俱。
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秀襦。”言简意赅、情真辞切的诗句,表达了贫家养蚕女对“欢”的钟情和不够作嫁衣的忧虑。
《采桑女》为唐代唐彦谦的诗作名篇:“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悉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诗以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先“画龙”后“点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杂税压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忧有愁。
尽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却以侧面真实反映出,数千年前桑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国的丝绸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织出较为精细的染色提花丝织品,经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丝绸文化渐而丰富。西汉以后,我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后来,人们称这条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也简称丝路。在我看来,这丝绸之路也是万千个采桑女,用青青的桑叶铺就。
随手拈来古诗句,就是绝好的佐证:“莺啼幼妇懒,蚕出小姑忙”;“丁男放犊草间嬉,少妇看蚕不画眉”;“渔夫晚唱烟生浦,桑妇迟归月满筐”;“青裙老姥遥相语,今岁春寒蚕无眠”,从忙蚕的小姑到看蚕的少妇,从戴月迟归的采桑女到遥语春蚕老妇人,无不是在为丝绸之路一把桑叶一把汗水的辛勤劳碌着。 人们用“桑梓”借指故乡,知晓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驱逐太子宜臼。流离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树梓树喻父母起兴作诗,见《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
言说对故乡的桑树和梓树肃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亲,依恋母亲,谁不连属父母的毛发,谁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晋代的陆机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诗:“辞官致禄归桑梓,安居驷马入旧里。”
或许从此以后,人们才把桑梓并列来借指为故乡的吧? 以往人们择水而居,植桑取果、饲蚕,桑树自然成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这样描绘:“二月村园暖,桑间戴胜飞。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杜牧在《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这样写景:“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苏轼在《山村》中这样叙述:“桑枝碍竹路,瓜蔓网疏篱。
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汪绎在《田家乐》中这样吟咏:“短篱矮屋板桥西,十亩桑阴接稻畦。
满眼儿孙满檐日,饭香时节午鸡啼。”村园、农夫、山田、疏篱、牧牛、板桥、戴胜、春燕、犬吠、鸡啼,再有桑阴绕庐,闭上眼睛想象,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图啊。
以桑为地名,古来有之。桑中,春秋时卫地,在河南淇县境内。
《诗经》中,有一首以此地名为篇名的诗,为男女幽会之恋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诗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
说有个叫孟姜的美艳女子在桑中等我,约我到上官,送别我在淇水之上。后来人们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约”为男女幽会之典故。
桑间,地名,春秋时卫国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隐阻,便于男女聚会,讴歌相感。
《汉书•地理志下》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后以“桑间之音”、“桑间濮上”,借指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桑园,地名,位于河北吴桥县境内,现为吴桥县城。吴桥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弃为镇。
闻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吴桥杂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园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语】: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饱经沧桑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迹桑门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鸡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沧桑 暮景桑榆 盘石桑苞 人世沧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桑弧蓬矢 桑户桊枢 桑户蓬枢 “桑枝得药”、“桑林祷雨”、“桑枢瓮牖”、“桑弧蓬矢”这些与桑树有关的历史典故,联起清代谢重辉的诗句:“我昔闻诸葛,园林遍种桑。吾宅才五亩,墙下亦成行。
不爱葚子垂,爱此远枝杨。沈阴白夕佳,常在吾庐旁。”
植株桑树,其果益身,其叶遮阴,其皮入药,真是多有实惠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