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
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是Geordie。
Geordie这首歌的背景来源有两个出处。第一个见于17世纪早期的《苏格兰手卷》(《Straloch Manuscripts》)中一个名叫《God be wi' thee, Geordie》的故事。
另外一个出处见于Buchan在1828年编写的《古民谣和歌曲》(《Ancient Ballads and Songs》)一个叫做《Gight's Lady》的故事中。在《苏格兰手卷》的故事中,Geordie拥有6个孩子(不是歌中的三个),他被指控偷了国王的6匹白色的马并且在Bohenny卖掉而被判绞刑。
而根据Buchan的记载,Geordie在史上确有其人,全名是George Gordon of Gight(1512-1562),是詹姆斯四世一个私生女的儿子,并且拥有爵士封号。他由于“对领主Bignet之妻过于亲密”的罪名而被囚禁。
Geordie的妻子Lady Ann赶到了爱丁堡请求法官宽恕她的丈夫,结果是,法官同意释放Geordie,不过前提是要他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子,最终Lady Ann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而选择死亡。我很喜欢Joan Baez 的版本。
不知道过了这么久你还用不用这个百度ID,很高兴为您解答。
煮鹤焚琴,拼音zhǔ hè fén qín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 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相传旧时有位无赖文人,仗着自己小有才华和名气,经常在父老乡亲面前吟诗作对,炫耀自己。有一次,他路过一座桥时,见桥下有一美女正在淘米(该美女是苏东坡的一侍女,名叫朝云,非常聪明。),于是便吟诗调戏:
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添女便为娇。
阿娇休避我,我实爱阿娇。
此诗根据特定的环境,应用变字法对少女进行调戏,耍赖还装文雅,手段委实高明。少女听后,微微一笑,随即吟诗应道:
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
去了粮边米,添女便是娘。
老娘虽爱子,子不孝老娘。
此诗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与无赖相同的格式和腔调回击,特别是最后两句,道明文人的无礼,并巧设圈套,把文人当成儿子。
乔 姓 氏 起 源 : 堂号: 1 文惠堂:宋朝乔行简,历任淮西转运官,参知政事。
多次向朝 廷上疏论时政。被拜为右丞相,封“鲁国公”。
死后谥为“文惠”。 2 另外还有“梁国”堂号。
聚 集 地 : 一、姓氏源流 乔姓的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桥姓所改,是一个以山命名的姓氏。据《元和姓 纂》及《万姓统谱》所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死后葬于桥 山(在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 这些人就以山为姓,称为桥氏。
至于桥氏改为乔氏,是在南北朝时的 魏。据桑君编纂的《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有太尉桥玄的6世孙桥 勤在北魏任平原内史,北魏末年魏孝武帝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和 压迫逃了出来,桥勤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
一天, 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桥的木字边,变成乔,取“乔”的高远 之意。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为乔,世代相传下去,这就是陕西乔 姓的由来。
史称乔氏正宗。 2 出自匈奴贵姓。
史料记载,汉代匈奴贵姓有四个----兰、乔、 呼衍、须仆,内有乔氏,后与汉族的乔氏浑为一体。 3 出自鲜卑之后。
据有关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乔姓的 鲜卑人出现,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着这个姓。 二、迁徙分布 乔姓源于黄帝的葬地陕西省境内。
西汉时有睢阳人桥玄官至太 尉,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末年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居同州。另外, 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氏在战国时期游牧与燕、秦、赵等地 。
同一时期,鲁国有乔庇;西汉有桥仁,为梁人,与杨荣并受《礼》 于戴圣,乔仁著有《礼记章句》69篇,成帝时为大鸿胪;东汉有官东 郡太守桥瑁,是乔玄的第五世孙,任广陵太守,其子乔肃为东莱太守 。这些说明,宋以前已有乔氏分布在今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境内 了。
关于乔姓变迁的史料不多,从零星的史料看来,乔氏在宋代以 前主要分布在今陕西、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宋元时期有迁至今河 南、浙江、云南的。明清又有迁到今江西、山东、上海、湖北的。
直 至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有乔氏的聚居点。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 历 史 名 人 : 乔达:山水画家,燕(今属河北)人。
乔行简:南宋大臣。浙江东阳人,光宗绍熙进士,理宗时曾任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进知枢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军国重事,并被封为鲁国公。
著有《周礼总说》、《孔山文集》。 乔林:唐代宰相,太原(今属山西)人。
乔知之:左司郎中,冯翎(今属陕西)人。 乔维岳:官至太常少卿、寿州刺史,南顿(治所在今河南 项城西)人。
乔用迁(?-1851),湖北孝感人。字见斋。
嘉庆进士,授内 阁中书。充军机章京。
后历任广西南宁知府、道员,广东按察使。1840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曾率军在穿鼻洋、尖沙角轰击入侵的英国军舰和走私船。
同年任山东布政使。1845年升贵州巡抚。
1852年卒。 乔松年:清代山西巡抚,徐满人。
乔世植:上海人,著名诗人。 乔林:画家、篆刻家,如皋人。
乔允升:明代刑部尚书,洛阳(今属河南)人。 乔宇:著名大臣,乐平(今属河北)人。
乔中和:太原通判,丘(今属河北)人。 乔吉: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居 杭州(今属浙江),散曲风格清丽,内容则多消极颓废,明清人多以 他同张可久并称为元散曲两人家。
当初,曹操地位很低的时候,没有了解他。
曹操曾经去拜见乔玄,乔玄见到他感到惊异。对他说:“如今天下将要发生动乱,能够安定天下的岂不是你吗?”曹操因此常感叹乔玄是他的知己。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经过并前往乔玄的坟墓,感到凄怆并祭祀他。亲自撰文说:“原任太尉乔公,品德高尚,仁爱宽容。
国家感念您的训诫,读书人缅怀您的教诲。您的在天之灵,我们缅怀不止。
我从年轻时候,就去过您的府上,那时以顽劣的品质,接受您的会见。您对我褒奖称赞,就像孔子称赞自己不如颜渊,李生赞叹贾复。
士为知己者死,我一直记着这句话。又想起我们的誓约:‘我死之后,你如果经从这里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我,车马过去三步以后,你得肚子疼不要怨我。
’虽然是当时开玩笑的话,如果不是关系密切,怎么会说出来这样的话?怀念旧事,想起来就感觉凄怆。如今我奉命东征,驻扎在乡里,向北望着土地,心思在您的陵墓上。
所以用薄礼祭奠您,愿您享用!” 乔玄的小儿子十岁的时候,独自外出游玩,突然有三个人拿着棍棒把他劫持了,进入乔玄府里楼阁上,让乔玄拿钱赎人,乔玄不答应。不久,司隶校尉阳球率领河南尹、洛阳县令包围乔府。
阳球等人担心劫匪杀掉乔玄的儿子,没有下令追赶劫匪。乔玄大声说:“犯罪的人没有人性,我怎么能因为一个儿子的性命而纵容了国家的罪犯!”催促命令追击。
阳球于是攻击劫匪,乔玄的儿子也死了。 他于是面见灵帝谢罪,请求灵帝向天下下令:“凡是有劫持人质的,一律格杀,不得拿财宝赎回人质,让罪犯有利可图”。
于是诏书发布了这个命令。起初从汉安帝以后,法律渐渐失去效力,京城里面劫持人质的,不管对方是不是富贵官宦人家。
从乔玄这次事件以后,就没有这种事再发生。 后世盛传东汉末年的江东美女大乔、小乔为汉太尉乔玄之女,实为误传。
误传缘由《三国志·吴书九》中记载,大乔、小乔为“桥公”之女。清代人沈钦韩在《两汉书疏证》一书中说:“桥公者,太尉桥玄也。
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沈钦韩的意思是,只有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人才能被称作“公”,因此《三国志·吴书九》中记载的“桥公”必为汉太尉桥玄。
沈钦韩的说法被多方引用,几成定论,但实际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清代末年的卢弼就在其所著的《三国志集解》中指出:“弼按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
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
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可见在当时,并不是只有官至“三公”的人才能被称作“公”,因此沈钦韩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里还指出:“又按本传桥公二女为攻皖时所得,据《寰宇记》,桥公为舒州怀宁人,即汉之庐江郡皖人。《后汉书·桥玄传》玄为梁国睢阳人,两不相涉。
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得专此国色矣。《后汉书》、《三国志》绝无一字及之,沈说之误无疑矣。”
这里再一次论证了沈钦韩的说法有误。另外,按《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周瑜分别纳大、小乔是在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
而乔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时已有七十五岁,从年龄上来看,也不可能是大、小乔之父。 《搜神记》记载有一则关于乔玄的轶事:乔玄最初任司徒长史时,于五月底时在门中间睡觉。
半夜后,看见东面的墙壁很白,像开了门一样明亮。乔玄于是叫左右的人前来询问,没有人看见。
乔玄自己起来上前用手摸探,墙壁还是与原来一样。于是回到床上,又看见了这种现象。
他心里感到十分害怕。正好应劭前往看望他,交谈之间乔玄就把此事告诉他了。
应劭说:“我的同乡董彦兴,是许季山的外孙。善于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了解神通变化,即使眭孟、京房也超不过他。
但他天性偏狭,认为卜筮是羞耻之事。”不久,董彦兴的老师王畅前来,乔玄请他前去迎接。
一会儿,王畅就和他一起来了。乔玄态度谦虚,安排了丰盛的食物,亲自到桌边敬酒。
董彦兴说:“我怕只是乡间的儒生,没有特别的本事。您礼节周到,说话客气,这让我十分不安。
我稍稍能辨别吉凶,愿意为您效劳。”乔玄再三谦让,然后才把此事告诉他。
董彦兴说:“您府上正有怪事,所以看见白光像开门一样明亮,但这不会有害处。到六月上旬,鸡叫之时,听到南边人家哭,就吉利了。
到了秋天,您将调往北方任职,郡城的名字中有金字。之后您会位至将军三公。”
乔玄说:“像这么怪异的事,挽救家族都来不及,哪里能指望着想都不敢想的事呢。这是你安慰我罢了。”
在六月九日,太尉杨秉突然去世。七月七日,乔玄升任钜鹿太守,“钜”字边有“金”。
后来乔玄又任度辽将军,官至三公。 关于乔玄的卒年,范晔《后汉书·桥玄传》放在光和六年(183年)。
而乔玄碑文两篇,均载其卒年为光和七年(184年)五月,而在这一年黄巾起义爆发,乔玄于五月逝世,大概是因为战乱的缘故,无法返回家乡豫州梁国睢阳县安葬,所以推迟至九月才下葬。所以应该是《后汉书》有误。
宋代的科举考试,实行试卷糊名弥封和誊录法,比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评选时作弊。
唐代的科举考试,因试卷前写有举人的姓名、籍贯等项,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权,在发榜前知其是否录取,考官也可从中耍弄手法,拉拢亲信。武则天时,因吏部选举多有不实,便命令应试举人自己将试卷上的名字糊起来,暗考以定等第。
但是此后并未形成一种制度,考官在录取中,仍然“兼采时望,不专词章”。北宋初年,仍沿袭唐代这种风气,同时考生“投卷”也很盛行。
主考官将去贡院的时候,达官贵人可以向他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考生录取后,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而自称“门生”。
为了防止权贵干扰,考官徇私,师生结党,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据《宋会要辑稿·选举三》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26年)九月规定:“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兼不得呼春官(这里指知贡举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也载,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规定:“礼部贡举人,自今朝廷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通考·选举考三》载: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苏易简知贡举,“既受诏,径赴贡院,以避请求”,以后便建立了锁院制度。同年殿试,礼部奏名合格进士,采纳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初次实行“糊名考校”法。
即在举人考前先糊其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项,在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弥封,查对姓名、籍贯,借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礼部试时,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诏诸州,自今考试举人,并封弥卷首”。从此,糊名考校就不仅施行于殿试、省试,也施行于诸州取解试了。
在实行弥封制不久,又发现考官指使举人在试卷上暗作记号,有时考官还可以辨认字画。后来,根据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专设誊录院,派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
试卷弥封、誊写法的实行,应举者考试成绩的优劣“一决于文字”,这样,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从此,贵族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同等对待,贵族、官僚利用科举世袭的特权被取消了。事实证明,弥封、誊录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之一,它对选拔人才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到了北宋后期,特别是南渡以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糊名、誊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真宗时,监察御史张士逊任考场巡捕官,因有亲戚应试,向主考官提出辞职,以避嫌疑。
真宗立即下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移试别头。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
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宋代别试成为一种制度,范围也扩大了,州试省试都相继实行。
宋代的知贡举(主考官)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唐代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而宋代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并另增派权知贡举(副职)若干人,互相监督。
宋代的制科远不如唐代之盛。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增为六科,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又增为九科。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制科曾多次停罢,有时虽然举行,但应诏者极少。在宋王朝统治的321年中,制科御试仅有22次,被录取的不过41人而已。
至于书判拔萃、词学兼茂、博学宏词等科,完全是为了选拔草拟朝廷日用文字,诸如诏诰、章表、赦敕、檄书之类的人才,无论是考试内容或考试方法,和制科都是不一样的。宋朝统治者对于那些多次应试而不第的举人实行“特奏名”法,特赐各科“出身”。
唐末王仙芝起义时,进士“不得志者”如敬翔、李振等人,加入了起义军。为了防范失意士人心生异志,宋代统治者“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所以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69年)三月规定,凡举人参加过十五次以上考试终场者,特赐本科“出身”。从此,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觊觎一官,老死不止”。
这是“特奏名”法之始。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三月,又赐特奏名五次以上应试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将作监主簿。
由于特奏名的数量日益增多,“英雄豪杰皆汨没消靡其中而不自觉”,所以,“乱不起于中国,而起于夷狄”。这是宋代统治者为防范士大夫卷入农民起义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宋代的武科,始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亲试武举12人,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先试骑射,然后试策,“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
后来,虽然也曾设立武学和恢复武举,以马射、步射、武艺、策略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但是并不为人重视。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举殿试之后,才和文举一样赐给黄牒。
这科共选33人,第一名赐武举及第,其余并赐武举出身。但是,此后的武举并没有选拔出什么人才,只是为一些人提供进身之阶,于国家毫无意义。
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外,宋代仕途中还有几种与前代不甚相。
南宋末年,蒙古军大举南侵,贾似道奉命率军抗击,但他不思进取,暗中与蒙古签定纳币称臣的屈辱条约,回朝后隐瞒了投降真相,宣称打了大胜仗,赶走了蒙军。几年以后,蒙军再次南下,攻打宋朝军事重镇─襄阳、樊城,两城军民浴血奋战,坚守了八年之久,其间告急文书接连不断,可贾压下救援书,不发援兵,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对贾的作为,老百姓恨之入骨,但却没有办法,只好把人人都爱吃的南乳肉比作贾似道,以解对他食肉寝皮之恨,并把贾的一品官职移到南乳肉上,称为“一品南乳肉”。
原料
带皮猪五花肋肉一块(约重500克),葱段、姜片各10克,料酒30克,酱油15克,白糖30克,红腐乳25克,盐3克,红曲米15克,猪油25克,油菜100克,味精2克,香油5克。
制法:
1.把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里焯一会,捞出用温水洗净。红腐乳研碎。
2.将肉块与葱段、姜片、料酒、酱油、白糖、红腐乳、盐2克一同放在锅里,加适量清水,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烧30分钟,加入红曲米,继续烧30分钟出锅。把肉皮朝下码在碗里,滗入原汁,上屉用旺火蒸30分钟至酥烂。
3.勺放猪油,放入油菜煸炒,加盐1克、味精、香油,熟后出锅摆在盘子周围。
4.将碗里的汤汁滗在锅里,蒸好的肋肉扣在盘中间,将汤汁烧沸收浓稠后,起锅浇在肉块上即可上桌。
在潮州很多工夫茶具,象茶船(盘)、茶壶、茶杯中,除了会画或刻着山水、花鸟等画,一般还会写上“寒夜客来茶当酒” 这句话。
相传很久以前,乡下的穷秀才冬夜里来了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穷秀才虽然没酒菜可请这远方的好友,但为了能冲出最好的工夫茶,让这位远道而来的好友好好品尝,穷秀才不惜冒着冬夜里冷凛的寒风,光着脚徒步几里路,来到韩江边打着冬天里清澈的韩江水,回家冲工夫茶款待这位好友。
他们品茶当歌,京城的好友被穷秀才的真诚感动了!天亮时急着赶路的好友给他留下了“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绝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绝句世代相传下来。
“寒夜客来茶当酒” 说明了潮州人好客和对客人的真诚,也说明了潮州人自古以来对工夫茶的讲究。
【一个刻在岩石上的梦】 阿布辛拜勒神庙被看成是拉美西斯最伟大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古代建筑瑰宝。
四尊从山体岩山中凿出的巨型雕像高20米,象征着坐在宫殿大门口的法老,如今它们已经变成了埃及文明的象征。意大利著名的埃及学家之一赛尔乔多纳多尼(SergioDonadoni)教授解释说:“这真是一座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它将埃及古典建筑的建筑元素带入了深山中。”
这座神庙建在一个山坡上,开凿的深度有60米,它本意是供奉三位主神阿蒙、拉、布塔,但实际上它只为一位“真神”——拉美西斯本人——服务。 神庙,除了在地面上的建筑外,还有一种在山崖开凿出来所为岩窟庙。
典型的岩空心央是位于阿斯旺南,接近尼罗河第二瀑布的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庙。这座神庙是献给阿蒙,拉·哈拉凯悌和普照塔神的,并且还纪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
实际上是一座神庙和祭庙的结合体。阿布辛拜勒的岩窟庙依山傍岩,在峭壁斜坡上开凿洞口。
大庙门面或许可以称为塔门,高32米,长36米,塔门洞口两旁雕刻有高约21米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洞口内还有柱厅以及位于庙内深处的供奉上述了神及其本人的雕刻坐像的对所。
洞窟内全长60米,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以及10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加冕日时,阳光可通过洞口直射到庙窟内深处的神和他本人的雕像上。现因建筑阿斯旺大坝,1968年开 始,庙址迁移到离尼罗河201米远的65米高处,日照石像时间也分别延后一天。
在阿布辛拜勒庙附近,还有一座献给他的妻子尼斐尔泰丽的较小的岩窟庙。庙的正面排列6座雕像,队拉美西斯二世的3座外,还有补充描绘为哈托尔(Hathor)神形象的尼斐尔泰丽的3座雕像 但阿布辛拜勒神庙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建成后不久,一场地震使它蒙受巨大损失,许多石柱和雕像断裂,受损的部分还包括神庙正面的整个上半部。
大部分破损的地方随后得以修复,但当时的建筑师们却对雕像爱莫能助,只能任雕像的碎块散落附近。 【一个用沙子制成的保险柜】 拉美西斯死去几个世纪之后,这座建筑被完全荒废,沙子开始逐渐将其埋没,最终只剩下入口处巨大雕像的头部和肩膀露在外面。
1813年,一位瑞士学者约翰布克哈特(Burckhardt)发现了它,在继续沉睡4年后,意大利人乔丹贝尔佐尼(Giovan Belzoni)开始进行对其挖掘。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最终在沙石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历经几千年之后终于又有人能够走进这座神庙的内部。
又过了很久,这座被拉美西斯选来代表自己强大势力和神圣天命的宏伟神庙终于面临灭顶之灾,险些永远葬身于水下。1960年,埃及总统纳赛尔(Nasser)开始下令修建阿斯旺(Assuan)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长约500公里的人工湖,可以将许多不毛之地变成良田。
这是一个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项目,但它却会将代表;埃及法老文明的许多遗迹永远埋入水底,其中就有阿布辛拜勒神庙,这件事也使它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载入史册的拯救行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向世人发出了警报,它发动了一次名副其实的拯救行动,世界上113个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埃及提供人力、资金和技术。
拯救计划要将要将阿布辛拜勒神庙拆成许多块,然后在离原地180米,地面抬高65米的地方再将这些碎块重新组装起来。整个工程花费了5年时间,使用了两千多名工人、成吨的材料以及在考古史上从未有过的资源技术。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块都被编上号以便于重新组装。重建后的神庙和原来的方位一样,它根据星座和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尼罗河走向而定。
凸显的山峰也恢复了原样,整个巨型积木总算完工了。 【最宠爱王妃的不幸】 距阿布辛拜勒神庙不远的北边,有一间规模较小的山间庙宇,这是法老献给纳菲尔塔莉(Nefertari)的祭庙。
人们对这位王妃的出身一无所知,她好像来自平民家庭。但有一点不容置疑,无论是法老还是普通百姓都深爱着她。
王妃的名字意为“最美丽的女人”,而众多的画像也证明了她的魅力。拉美西斯在继承王位前不久娶了她,从此就与她形影不离,无论是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国事活动里都能见到她。
在绘画中以及其他文物上也常能看见她与丈夫亲密地依偎在一起。在政治生活中,妮菲塔丽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借助书信和礼物与希泰族的女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她为法老生下了六个子女:两个女儿和四个儿子,但都因早逝而未能继承王位。事实上另一位王妃伊斯诺弗莱特(Istnofret)的儿子莫尼普塔(Merenptah)成了拉美西斯的接班人。
纳菲尔塔莉(Nefertari)本应与拉美西斯一起主持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落成典礼,但很有可能她未能成行。根据一个介于小说与历史之间的假说,妮菲塔丽恰恰是在这座本应与法老同享永恒的神庙门前死去,当时她委托大女儿随父亲主持落成典礼。
妮菲塔丽被隆重的安葬在女王谷。 190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埃尔内斯托斯基亚帕雷利(Ernesto Schiapparelli)发现了她的坟墓,但她的木乃伊和随葬品均被盗 。
尽管如此,墓室内经过修复的经过修复的精美壁画仍然让纳菲尔塔莉(Nefertari)的墓成为古埃及文明的一颗明珠。 【一首永恒的史诗】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