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
成语,闻鸡起舞。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传说,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
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
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
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
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
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
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
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
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
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
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
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
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洛阳耆英会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文彦博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因妃拜相
据梅尧臣所作《碧云騢》记载:宋仁宗妻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主动结交文彦博,对他以伯父相称,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当时,文彦博是枢密直学士、成都知州。有一次,临近上元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灯笼锦。蜀锦天下闻名,尤以成都灯笼锦为最,此锦纹样以灯笼为主体,配饰流苏和蜜蜂,喻意“五谷丰登”。文彦博马上安排人把灯笼锦制成,并送达京师。
到了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宋仁宗惊呼:“何处有此锦?”张贵妃回答说:“这是要成都文彦博织来的,他曾与我父亲有旧,所以以伯父相称。不过,我怎能指派朝廷大臣呢?是文彦博主动织来献给陛下您的。”宋仁宗颇高兴,从此开始留意文彦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彦博调回,任枢密副使,随后重任为参知政事。后来此事为唐介所上奏,文彦博外调许州。第二年的上元节,内臣有人作诗说:“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仁宗听到这诗后也笑了。
挽文山丞相[1]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2]。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3]。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4]。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5]。
[ 注释 〕
[ 1 ]这是作者哀悼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歌颂了文天祥力图恢复宋室.至死不移的精神。文山丞相:即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宗瑞,号文山,德佑二年(1276)任右丞相,至元十九年(1282)在燕京就义。挽:原指助葬牵引丧车,引申为哀悼死者。
[ 2 ]金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用于比喻人力胜天。此句反用其意,意谓落日难挽。此处以“落晖”比喻垂亡的宋朝。南冠:楚冠,喻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北风:宋元诗文多以此比喻北方金.元之势力。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文天祥虽然竭力挽救宋朝的灭亡,但他已被俘成了囚徒,对元军席卷天下之势终于无可奈何。
[ 3 ]子房:张良,字子房,家相韩五世。秦灭韩,张良谋为韩报仇,使刺客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误中副车。后佐刘邦灭秦兴汉。诸葛:指诸葛亮,诸葛亮佐蜀,曾六出祁山,谋恢复汉室。宁:岂。祚(zuò):皇位。移:转移。杜甫《咏怀古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4 ]鼎湖:传说黄帝铸鼎荆山下,鼎成,乘龙上天,后人因名其处曰鼎湖。(见《史记?封禅书》)后世遂以“鼎湖龙去”言皇帝之死,此处隐指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之死。“月明”句:《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华表:立在官殿.城垣.坟墓前的石柱。迟:待而不至之词。鹤归迟:言其魂魄难归。此处借喻文天祥被俘而死。
[ 5 ]新亭:又名劳劳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周顗,晋元帝时尚书右仆射)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有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晋元帝时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处是说,南宋已亡,而今局势比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东晋也大不如了。
1、秦始皇三山祀阴主 秦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海上,祀阴主于三山,并于峰顶盘石凿酒樽九个。
2、汉武帝三山祀阴主 汉元封二年(前109)春大旱,汉武帝到县城东北的万里沙处祈祷天神降雨,并至三山祭祀阴主。3、朱万年守城-莱州人为什么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 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
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
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
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
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此时,兵部主抚派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
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
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
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朝中,莱州人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
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八月十九日解了莱州之围。
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据说,叛军将领曾叹道:“这莱州城,难道是铁打的?!”“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一语,流传至今。
莱州民间,至今仍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4、杨震以“四知”却金 汉永初二年(108),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途经昌邑县(今金乡县)。
因在荆州刺史任中曾荐举过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暮夜之中赠十斤黄金致谢,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了所赠的黄金。杨震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明。
后人在莱州府署修了“四知堂”以示纪念和颂扬。5、洪武年间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
明朝洪武二年(1369)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
闯王刀(五十三刀),相传此刀术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实用刀法,故名闯王刀。闯王刀以技击实践为中心,编排套路结构严紧,布局匀称,运动清晰,招术奇特,手法惊异,步法多变,美无花架,实而不华,马上步下均适用。攻如猛虎下山,具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防时稳如泰山,伺机相还。临阵应用,以攻为主,先发制人。其特点是猛、快、巧、准。
关于李自成的闯王刀,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大军三攻潼关,路经华州露泽院村,特将宝刀留在关帝庙内“保佑一方平安”。而另一种说法则为,李自成看到这里的香火旺盛,也想求关公助他一臂之力,所以把刀献到了关帝庙里。在《重修华县志稿》中确有记载,“‘闯王刀’系明末李自成监造,献于露泽院堡之关帝庙者,久不生锈,现匿存堡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