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陈藩列传》记载: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
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
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
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
下榻:《后汉书·陈藩列传》记载: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多用于外交往来,只适用于书面不适用于口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涸辙之鲋:★[典故]: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投笔从戎: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孟母三迁: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下榻”的由来
熊昌渊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何为“下榻”呢?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诗句是颂扬滕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穉,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蕃之榻”,使陈蕃放下榻来。陈蕃,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卧宿,徐走了就把榻挂起来。《后汉书·徐璆传》是这样记载的:“蕃在郡不接宾客,惟@①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汉书·陈王列传》也有类似记载:“郡人周@②,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学而不名,特设一榻,去则县之。”所以陈蕃下榻成了礼贤下士的代称。现在借用“下榻”一词来作为对客人住处的尊称。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闹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现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访问,在什么地方留宿,写作在何处下榻。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义了。
下榻的由来: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
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诗句是颂扬滕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
徐孺,即徐孺子,名穉,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下陈蕃之榻”,使陈蕃放下榻来。
陈蕃,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卧宿,徐走了就把榻挂起来。《后汉书·徐璆传》是这样记载的:“蕃在郡不接宾客,惟@①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汉书·陈王列传》也有类似记载: “郡人周@②,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学而不名,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所以陈蕃下榻成了礼贤下士的代称。现在借用“下榻”一词来作为对客人住处的尊称。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闹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现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访问,在什么地方留宿,写作在何处下榻。
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义了。 涸辙之鲋的典故 庄周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自译: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到监河侯那借粮。监河侯说:“好的!我马上就可以得到俸禄了,(等钱到了)我将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周忿然变(脸)色道:“我昨天来(的路上),(听见)在道路中间有东西在叫喊。
(我)四周环顾一看,在车辙中有(条)鲋鱼。我问它道:‘鲋鱼啊!你这是在干什么啊?’(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水族臣民。
您有没有斗升之水让我活命啊?’我说:‘好啊,我将去说服南方的吴越国王,引来西江的水来迎接您,好吗?’鲋鱼忿然变色道:‘我失去了我惯常生活的环境,我没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吗!’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
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
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示例:虽然他失之东隅,但是他收之桑榆。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30岁的班超与母亲随同哥哥班固前往洛阳为官。
由于家境贫寒,他经常替官府抄写书籍,以取得一些收入。时间久了,班超开始觉得厌烦,认为长期于这种事没有出息。
一天,他正在埋头抄书,突然心有所感,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纵然没有雄才大略,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到西域去建功立业,获得封侯的赏赐,怎么能老是这样埋头在笔砚之间抄书呢!" 同他一起抄书的人听他说这话都不以为然,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班超反感地说:"你们这些庸碌的小人,怎么能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不久,班超参加了军队。
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得到了升迁。后来,汉明帝派班超多次出使西域,班超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和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孟母三迁: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典故其一:(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下榻 [ xià tà ]:(客人)住宿:下榻国际饭店。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敬词;现泛指住宿。
后汉豫章郡有个叫徐稚的文人,满腹经给,家境贫寒却不愿做官,曾靠耕田种地为生。时值陈蕃为豫章郡太守,为官清正,重视贤才,十分敬重徐稚的学识和为人。
陈蕃公务繁忙,极少接待宾客,可是他在家里专门预备了一张床,平时挂起来,只有把徐椎请来秉烛夜谈时,才放下来留徐稚住宿。
由此"下榻”,就是"留下嘉宾贵客住宿"的意思。这种说法现多用于外交往来,成为招待宾客的礼仪用语。
扩展资料
下榻原意是指陈蕃对周璆、徐稺两位贤才的敬重,有礼贤下士,留客歇宿之意。后来典故也被称为“陈蕃下榻”、“陈蕃榻”,指对贤才的器重或礼遇宾客。渐渐的,最后“下榻”也被人们用来代指投宿或住宿。
“下榻”一词出自《后汉书》。“下榻”的“下”是住宿、留宿之意,榻是一种较狭长的矮床。在《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传》上记载,东汉末大臣陈蕃,为人方正严峻、嫉恶如仇。
中国床榻出现得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除个别宽者外,榻─般指狭长而低的卧具,匠师们或称之日“独睡”,言其只宜供一人睡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下榻
“下榻”的由来 熊昌渊 报上经常报道某国家元首来我国访问,在某某处“下榻”。
何为“下榻”呢?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榻:狭长而较矮的床,实为一种坐具。
如《孔雀东南飞》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诗句是颂扬滕王阁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区的杰出人才。
使用了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称道徐陈两位贤士。徐孺,即徐孺子,名穉,东汉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洁。
“下陈蕃之榻”,使陈蕃放下榻来。陈蕃,时为豫章太守,他不接宾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卧宿,徐走了就把榻挂起来。
《后汉书·徐璆传》是这样记载的:“蕃在郡不接宾客,惟@①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汉书·陈王列传》也有类似记载:“郡人周@②,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陈蕃能致焉。
学而不名,特设一榻,去则县之。”所以陈蕃下榻成了礼贤下士的代称。
现在借用“下榻”一词来作为对客人住处的尊称。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闹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间了。”
现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访问,在什么地方留宿,写作在何处下榻。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义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