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 辅
赵国栎阳人。自幼喜欢读书,长大以后多才多艺,尤其长于工艺制作。那时正处于战乱年代,许多宫殿房屋、古代建筑都被毁于战乱之中。战后,邴辅招募了一批有经验的工匠,仿照旧式样为赵国恢复建成豪华的宫殿房屋,一时名扬天下,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
邴 吉
字少卿,西汉鲁国北海人,曾官廷尉监,光武省右监。昭帝时曾任大将军长史。宣帝即位,代魏相为丞相。
邴 原
东汉名士。字根矩,北海朱虚(今临朐东南)人,有勇略雄气,黄巾军起义,避居辽 东,曾先后依附孔融、公孙度,后归曹操,官至丞相征事、五官将长史。死于随曹操征吴中。史评:“躬履清蹈。”
邴 汉
琅琊人,西汉末年以清行而见称的名士,曾官至京兆尹及太中大夫,王莽秉政之时,他不屑与“汉贼”同流合污,而乞骸骨归经秀里,保全了自己的声誉。
邴 舟
西汉琅琊人,邴汉之侄。具有清操之行,邴丹养老自修,以“为官不过六百石”而不肯折腰。据说,他的名望超过了邴汉。
邴 郁
邴原的曾孙,具有高名。成帝以博士征,郁辞疾不赴,以寿终。
邴克庄
字敬如。辽宁盘山人。1882年出生,曾在海城县创办乡团,后举办初等、高等各种学校。后来考入奉天高等警察学校。不久被选为省议会议议院议员。国会解散以后,任奉天民政公署顾问,兼办保卫团讲习所。民国十一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任众议院议员。民国17年12月,任热河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民国20年3 月去职后不详。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乌河的历史故事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30年以前乌河沿岸,到处是河汊,芦苇密布。芦苇的外围,才是农田。
如今的乌河两岸,到处是农田、菜棚,在乌河上游地区,芦苇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可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乌河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这可能是谁也说不明白的。但是,乌河上游地区,在春秋战国独立封国的时候,曾经是齐国的国家园林,这恐怕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这要先从儒家的经典《孟子》说起。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与齐宣王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宜宜乎?臣始之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宜宜乎?” 从这段话我们得到这样一些信息:齐王有一座严禁平民百姓入内的苑囿,方圆四十里;这座苑囿的位置在郊关之内。这话非常确定。
一是孟子直接对苑囿的主人说的;二是以此为劝谏内容;三是从言谈中可以看出,孟子这些话说得十分审慎。如关于文王之囿的规模问题,他就不是直接肯定,而是说:“于传有之。”
这就更增加了这段文字的可信度。 据《尔雅》的解释,古时国都“方五十里为郊关”。
孟子从鲁国来,自然这“郊关”应该是指西面的。我们知道,先秦的“里”比现在要小得多。
根据《左传》,记载,从临淄城到蘼棘山(济南千佛山)为五百里,现在的距离是120公里,也就是大约当时4里相当于现在的2华里、1公里。再考之于实地,临淄城西25华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召口。
关于召口村名的来历,据《临淄县志》记载,这里是临淄城西郊的关口。而在关口之外数里的高阳(今临淄高阳乡)建有接待外国来使的馆舍——高阳馆。
使臣待召晋见,必从此关口,故称之为“召口”。显然,今天的25华里,与当时50里的“郊关”定位是基本吻合的。
孟子自西南的鲁国来,那么,这“郊关之内”,显然应当是在临淄城西边。临淄城西接近郊关,又有方圆40里(今10公里)的规模,再加上苑囿所需的水草条件,那就只能是乌河流域。
因为乌河河道正是在西距临淄城20华里一带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郊关”并不一定是孟子经过的地方。
这话也不无道理。但是,齐宣王时,齐国已是东方大国,几乎拥有了除鲁国之外的今山东全境地区。
临淄城向东向北都是自己的国土,外临大海,没有邻国,似乎也就不必设“郊关”。而临淄城向南10余华里便是牛山等连绵群山。
这么说来,交关之内,只有西边具备开辟“方四十里”之苑囿的唯一条件。 当然,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单是这么说,也难以使人信服。
还有从这苑囿的名字可以进一步考证,它就在乌河一带。《左传》中曾经两次提到齐国苑囿的名字: 《左传·文公十八年》:夏五月,公游于申池。
二人(仆人邴躅和骖乘阎职)浴于池。躅以扑跌职,职怒。
躅曰:“人夺汝妻不怒,一秩汝,庸何伤?”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弑懿公,纳诸竹中。归,舍爵而行。”
(二)《左传· 襄公十八年》记晋平公会盟鲁、宋、卫、郑、曹、莒等12诸侯军伐齐,“赵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秋,。
己 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
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第一段文字介绍的是荒淫无行的齐懿公,在到申池苑中游玩的时候,被他的两个仆人(一个有杀父之仇,一个有夺妻之恨)给暗杀后,抛尸竹林而去。
第二段文字介绍在齐国弱势的时候,晋平公联合12国诸侯一直攻打到临淄,并焚烧了申池的竹木。 从这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申池空旷幽静,规模颇大的苑囿特点。
因为是国家苑囿,外人不能随便进入,所以,两个仆人轻而易举的杀死了国王,而藏尸竹林。因为其规模很大,所以特别写出“率诸侯之师”去放火焚烧。
从这些介绍也自然可以解决一个争议的问题:就是关于申池的位置。晋代学者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说:“齐南城西门名申门。
齐城无池,唯此门左右有池,疑此则是。”于是,从此人们断定“申池”就是齐南城西门外的护城河。
当然,现代考古也已经否定了这一观点。 据《齐文化丛书·齐都临淄城》介绍:临淄城“由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之西南部(即杜预所谓南城)。”
“大城的修筑年代是早于小城的。又根据大城夯土打破周代文化层,夯土中杂有灰土及战国时期陶片等推测,其建筑时期当在战国时期以后。”
而《左传》记载“申池”事,一在文公十八年,一在襄公十八年,即前609年和前555年,均为春秋史事。前者距战国(前475年始)134年。
仅此可见,“申池”早于南城至少一个半世纪。申门为“南城西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民俗遗留是考古学上的一条重要依据。
而在临淄城正西20华里的乌河上有一座古桥,叫申桥。《临淄县志》称这座桥是临淄现存最古老的三座桥之一。
其始创年代已经失考。桥两边两个村子,分别叫做东申桥村、。
据西汉班固的《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象,上宜洒扫以待之。’……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载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王母旁。”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传信使者也称为“青鸾”、“青鸟”。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为使两国和好,双方可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感到无比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
齐王猎峱
峱山的来历奇特。这里有一段“齐王猎峱”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形状奇怪的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闹的百姓不得安宁,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在京城临淄的齐王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怪兽。齐王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怪兽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怪兽一网打尽。天交三更时分,那群怪兽不知有埋伏,又出来祸害百姓。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远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杀了半天,怪兽都被消灭了。天明后,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峱的那座山,后来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怪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样子很不好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这个“峱”字,从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峱3来历纯属民间演义,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故事听,不足为信。
典故
因为两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风景优美,又离齐国京城不远,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贵族的游乐场,从国君到大臣,都经常到峱山来游玩。据说齐桓公“礼贤下士纳宁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有了这桩美谈,峱山一旦与齐桓公有了联系,成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历史必然。
据《东周列国志》记载:齐桓公征伐宋国回来时,从峱山下经过,正好碰上卫国的贤士、满腹经纶的宁戚,戴着破斗笠光着脚,赶着牛车,敲着牛角,唱着那首讽刺时政的《饭牛歌》也从这里经过。宁戚唱道:南山粲粲,白石烂烂,中有鲤鱼,长尺有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听出了歌中的不满情绪,便向前去询问,宁戚显得很傲慢。齐桓公就叫人把他绑起来,并说要砍他的头,可宁戚一点也不害怕,在对话中齐桓公觉得这个人很有才能,遂转怒为喜,这时相国管仲又极力保荐,求贤若渴的齐桓公便把宁戚带入宫中,后拜宁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宁戚不负众望,在治理国家中显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别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齐国的农业蒸蒸日上。峱山便与“礼贤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扬四海,流传千古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
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赞叹不已,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
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乌河的历史故事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30年以前乌河沿岸,到处是河汊,芦苇密布。芦苇的外围,才是农田。
如今的乌河两岸,到处是农田、菜棚,在乌河上游地区,芦苇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可是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乌河又是怎样的呢? 当然,这可能是谁也说不明白的。但是,乌河上游地区,在春秋战国独立封国的时候,曾经是齐国的国家园林,这恐怕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这要先从儒家的经典《孟子》说起。在《孟子·梁惠王》中孟子与齐宣王有这样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宜宜乎?臣始之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宜宜乎?” 从这段话我们得到这样一些信息:齐王有一座严禁平民百姓入内的苑囿,方圆四十里;这座苑囿的位置在郊关之内。这话非常确定。
一是孟子直接对苑囿的主人说的;二是以此为劝谏内容;三是从言谈中可以看出,孟子这些话说得十分审慎。如关于文王之囿的规模问题,他就不是直接肯定,而是说:“于传有之。”
这就更增加了这段文字的可信度。 据《尔雅》的解释,古时国都“方五十里为郊关”。
孟子从鲁国来,自然这“郊关”应该是指西面的。我们知道,先秦的“里”比现在要小得多。
根据《左传》,记载,从临淄城到蘼棘山(济南千佛山)为五百里,现在的距离是120公里,也就是大约当时4里相当于现在的2华里、1公里。再考之于实地,临淄城西25华里的地方有个村子叫召口。
关于召口村名的来历,据《临淄县志》记载,这里是临淄城西郊的关口。而在关口之外数里的高阳(今临淄高阳乡)建有接待外国来使的馆舍——高阳馆。
使臣待召晋见,必从此关口,故称之为“召口”。显然,今天的25华里,与当时50里的“郊关”定位是基本吻合的。
孟子自西南的鲁国来,那么,这“郊关之内”,显然应当是在临淄城西边。临淄城西接近郊关,又有方圆40里(今10公里)的规模,再加上苑囿所需的水草条件,那就只能是乌河流域。
因为乌河河道正是在西距临淄城20华里一带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郊关”并不一定是孟子经过的地方。
这话也不无道理。但是,齐宣王时,齐国已是东方大国,几乎拥有了除鲁国之外的今山东全境地区。
临淄城向东向北都是自己的国土,外临大海,没有邻国,似乎也就不必设“郊关”。而临淄城向南10余华里便是牛山等连绵群山。
这么说来,交关之内,只有西边具备开辟“方四十里”之苑囿的唯一条件。 当然,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单是这么说,也难以使人信服。
还有从这苑囿的名字可以进一步考证,它就在乌河一带。《左传》中曾经两次提到齐国苑囿的名字: 《左传·文公十八年》:夏五月,公游于申池。
二人(仆人邴躅和骖乘阎职)浴于池。躅以扑跌职,职怒。
躅曰:“人夺汝妻不怒,一秩汝,庸何伤?”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弑懿公,纳诸竹中。归,舍爵而行。”
(二)《左传·襄公十八年》记晋平公会盟鲁、宋、卫、郑、曹、莒等12诸侯军伐齐,“赵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秋,。
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
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第一段文字介绍的是荒淫无行的齐懿公,在到申池苑中游玩的时候,被他的两个仆人(一个有杀父之仇,一个有夺妻之恨)给暗杀后,抛尸竹林而去。
第二段文字介绍在齐国弱势的时候,晋平公联合12国诸侯一直攻打到临淄,并焚烧了申池的竹木。 从这两段记述中不难看出,申池空旷幽静,规模颇大的苑囿特点。
因为是国家苑囿,外人不能随便进入,所以,两个仆人轻而易举的杀死了国王,而藏尸竹林。因为其规模很大,所以特别写出“率诸侯之师”去放火焚烧。
从这些介绍也自然可以解决一个争议的问题:就是关于申池的位置。晋代学者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说:“齐南城西门名申门。
齐城无池,唯此门左右有池,疑此则是。”于是,从此人们断定“申池”就是齐南城西门外的护城河。
当然,现代考古也已经否定了这一观点。 据《齐文化丛书·齐都临淄城》介绍:临淄城“由大小二城组成,小城位于大城之西南部(即杜预所谓南城)。”
“大城的修筑年代是早于小城的。又根据大城夯土打破周代文化层,夯土中杂有灰土及战国时期陶片等推测,其建筑时期当在战国时期以后。”
而《左传》记载“申池”事,一在文公十八年,一在襄公十八年,即前609年和前555年,均为春秋史事。前者距战国(前475年始)134年。
仅此可见,“申池”早于南城至少一个半世纪。申门为“南城西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民俗遗留是考古学上的一条重要依据。
而在临淄城正西20华里的乌河上有一座古桥,叫申桥。《临淄县志》称这座桥是临淄现存最古老的三座桥之一。
其始创年代已经失考。桥两边两个村子,分别叫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