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年儿子的爸爸染上一种怪病,家庭无钱医治不久抱病死亡.可怜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朝不保昔. 孤儿寡母家门前有条河,河对面有座庙宇,庙里有几个和尚整天在庙宇祈求上天保佑人间 平安幸福,其中有个和尚看到这对可怜的母子顿生怜悯之心,化得斋来也不时照顾照顾这对母子,一来两往母子非常感激,故事也就这样发生了,特别是冬天隔河,和尚每每是涉水过来,到了母子家里身子冻得已经僵硬,孤儿寡母感动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儿子读书也甚是发狠,是年科举考试一举成名,中得状元.周遭的邻居也为之高兴,纷纷议论这回儿子考上了状元和尚肯定该死,状元肯定要为他父亲报仇,和尚在庙里也座立难安,心想:我的日子尽头了.这天状元一班人马旌旗荣归,拜得乡里以及庙宇,叫来手下以及众乡亲,拿出纹银500,命令在河上架设一座桥梁,这下和尚和老母亲私会方便多了,和尚也免了涉水之苦.众人纷纷议论状元心肠好. 相隔数年,老母亲也不久人世.状元回得故里,安葬了老母.众乡亲又议论这下和尚有福享了!状元肯定要把和尚接到京城的庙宇去做大和尚了,和尚自己也在庙里暗暗高兴. 状元在家过了”三七”,把家庭一切事务处理妥当,命手下人把和尚抓来立即斩首,抛尸野外.众乡亲更是不解. 状元命手下拿来纸墨,在父亲和母亲的坟前树起一块墓碑,曰:修小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雪耻。
北宋宰相吕蒙正,洛阳人,幼年贫苦,孜孜好学。
宋太宗二年,作监丞通判升州,数年迁为翰林学士拜左谏议大夫参加政事。遇事敢言。
太宗曾夸称京城繁盛,他则当面指出郊外因饥寒而死者甚多,不惧犯颜。太宗、真宗两朝,他曾三居相位。
后累封至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太子太师,封蔡国公。真宗景德二年辞归洛阳,在伊水上流建宅,木茂竹盛,后世称吕文穆园。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吕蒙正年少丧家,尊先父遗嘱变卖家产而寄于尼姑庵中学习佛家经典。久而久之,尼庵寺的住持开始嫌恶吕蒙正,吕蒙正只好流落街头以乞食为生。
夜晚就在洛阳城外的破窑内休息睡觉。 一年春节,吕蒙正在破窑内也写下了一付对子: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仅题二字:南北。
写完后,蒙正嘴角挂着讥讽的笑意,将这副怪联贴了出去。 大年初一,吕蒙正家窑洞外围了许多人,踏着雪边看边议论吕家的春联,叽叽喳喳,都说看不懂。
这时,村里一位靠给别人放羊度生的穷老汉走过来,听别人一念春联,哈哈笑说:“我那草庵也该贴副这春联儿!写得贴切!写得贴切!” 众人更不解了,拉着老汉问究竟。老汉哈哈一笑:“这不是写他家的生活嘛: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 众人恍然大悟。
这时,刚走出窑洞的吕蒙正接说:“正是如此!像这种穷年,值得高兴么?”穷乡邻们于是愤愤然骂起了世道的不公。正是这种幼年贫困的生活,使吕蒙正身居高位后,仍能始终不忘百姓的疾苦,敢于犯颜直谏。
传说有一天太白金星给他托梦说:当年相爷之女刘月娥正在城中奉旨搭建彩楼,并告诉他说他们因为前世因缘让他前去领亲。吕蒙正醒后也想知道事情真相就前去观看,果然刘府正在有人在绣楼之上欲抛绣球以定终身。
刘月娥因是奉旨出嫁,又没有绣楼之下发现自已的意中人,就故意将绣球投向台的一个乞丐,想给此银子打发此人后也解决了奉旨出嫁一事。而此人正是吕蒙正。
吕蒙正前去认亲,相爷见到他的模样十分生气就吩咐下人给他一百两银子打发他走,否则就打断他的双腿。吕蒙正不应。
此时刘月娥也到堂前观看热闹。看出吕蒙正举手投足之间有股才气。
将来必定有所做为,于是不顾家人反对与吕蒙正一同寄宿破窑。吕蒙正不忍千金小姐与他一同受苦,而小姐却劝他多读诗书以便日后能有一番做为。
一日,吕蒙正讨得一条黄瓜,在桥头之上欲切成两半,一半已用一半分与夫人,却失手掉于水于。吕对天长叹:天欲诛我,我何能生?愤身跳入河中。
但却没有被淹死。在岸边晕迷之际隐约听得有人告诉他说:你已苦尽甘来,即日可进京赶考必中头名。
吕回到破窑把此事告诉夫人,夫人便将刚刚母亲托人悄悄送来的三百两白银及一套新衣拿给吕蒙正。 吕蒙正因年少于僧院长大,熟读各部经书,深得佛学教讳。
唯他试卷与众不同,没有长篇大论却抓住佛学悟“空”受“苦”的道理,看淡一名利,他在试卷中写道:“不能为天子谋事者不奇,奇者乃为能天下人谋事者,天子如不能谋则需能谋者而助天子也。”他大胆的言论受到大学士的赏识,果然金榜提名位列三公,并且知才善用,处处为百姓着想。
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在《宋-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做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当初以此文教化太子,传说中太子(真宗)年少时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而吕蒙正的这篇文章却让太子一下子就懂得运筹帷幄的道理实令人佩服。
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此后常虚心向他人请教最终做得真宗皇帝。 文中例举了自古以来诸多名人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十分巧妙的将太子这种傲慢的态度将要造成的后果引喻出来,不能不说吕蒙正不仅是太子的老师,正是天下学子的老师啊。
一鸣惊人 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典故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
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
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你的问题是 什么意思
佛学大辞典/婆子烧庵
【婆子烧庵】
(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见五灯会元六。
解释:关于枯木禅
枯木禅源出临济一脉。唐代黄檗希运教导学人「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这,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有关枯木禅的文字。
关于枯木禅,《五灯会元》里有一段公案∶
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由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修行和尚。一次,老太婆对女子说∶「等一下你送饭去时,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
女子送饭时依言抱住僧,问他感觉何如,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
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那个和尚能「死」而不能「活」。禅家有「大死一番」之言,妄念灭尽,然后才能显示真心的妙用,「大死」才能「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只是「俗汉」了。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
杀人刀、活人剑是枯木禅的两面。妄想分别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禅门许多机锋、话头,都是为了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打念头」。这种「打念头」的机用,喻如「杀人刀」,让人「大死一番」。然而,打去念头后,如木石一般不思不动,却是禅家最担心的弊病。佛教之「空」,「空」去妄想而已,却需显出「真性」的无穷妙用,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这就是「活人剑」的妙用∶以智慧的利刃斩除一切妄想,复活「真性」的妙用,谓之「活人剑」。圆悟论杀、活之机用谓∶
杀人须是杀人刀,活人却是活人剑。既杀得人,须活得人;既活得人,须杀得人。
一刀一剑,能杀能活,方有息妄显真之用。
可见,枯木禅并非一昧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泼的自性妙用,得大自在。
“一鸣惊人”这则成语源于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韩非子·喻老》记载这件事说:“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的记载是这则成语最早的典源。
《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