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勒石燕然比不上封狼居胥?同样的功绩,只因为主帅不一样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会用"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来表达自己对于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在这两个词语当中,人们往往又会更加的偏爱"封狼居胥",这其实与这两位词语的创造者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封狼居胥",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与匈奴人开战,冠军侯霍去病采用了千里奔袭的战术,直接打到了匈奴人的王庭圣山,大败匈奴人,于是在匈奴人的圣山狼居胥山举行了大规模的祭天仪式,于是后人便将这样的功绩称为"封狼居胥"。然后是"勒石燕然",在东汉时期,匈奴已经分裂称为南北两匈奴,南匈奴对汉朝臣服,北匈奴对汉朝仇视,于是当时的外戚窦宪便率领汉军和南匈奴的军队讨伐北匈奴,结果北匈奴大败,于是窦宪来到了但是的燕然山,在那里刻字,记录了自己和汉朝的功绩,于是就被称为"勒石燕然"。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两位都给匈奴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战功卓著,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不相上下才对,可是怎么就更加喜欢封狼居胥呢?主要还是霍去病和窦宪的区别。首先霍去病是年少成名,都说出名要趁早,所以人们对于这样的青年英雄,往往是充满着崇拜和敬意的,可是窦宪呢?那可不是上面年少成名,窦宪的年纪应该挺大的。
第二个就是两人出征的性质不一样,霍去病的出征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当时汉朝和匈奴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所以非常的需要向霍去病这样的人站出来,展示国家威望,但是窦宪却是不一样,他是因为犯了罪,而在两汉时期,去攻打匈奴又是最为正确的政治倾向,于是窦宪便去攻打了匈奴,他是为了去逃脱自己所犯下的罪过。第三个就是虽然霍去病和窦宪都是外戚,但是这个外戚的水平却不是一样的,霍去病这个外戚当得是公私分明,低调不已,可是相比于霍去病,我们的窦宪同学那就高调的太多了,在朝廷之上,不断打击异己,私底下还不断结党营私,私生活更是贪污腐败,飞扬跋扈。
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建功立业以后,霍去病依旧低调不已,而且对于汉武帝忠心耿耿,可是窦宪呢?在建功立业以后,回到朝廷当中,不仅一起的罪过被免除,还得到了很大的封赏,可是他的野心却是越来越膨胀,最后竟然想要除掉汉和帝,自己去做皇帝,当然最终窦宪被汉和帝联合宦官一举铲除了。其实吧,"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都是表达了我国古代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因为两位创造者截然不同的追求和性格,也就造成了现在这两个词语的差别,毕竟在古代那个讲究儒家礼仪的时代,像窦宪这样的人,就是大逆不道的。
【释义】“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斩杀匈奴著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00 秦汉以来,对中原农耕民族威胁最大的外敌正是来自西北部以匈奴为主要代表的游牧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不事农业生产,其游牧生活受到地域与天灾的限制,且有内部和相邻部族不停的混战,所以,一旦出现较为强大的部族统一各部落之后,自然条件加统治需求,势必向中原地区统治者发起挑战,或者仅为求掠夺一些必要的物资。
00这种大大小小的战争连年不断,令中原的君王和边境的百姓都不堪其扰,并且,影响君王自己和统治集团“八方来朝、威加四海”的现实和历史的光辉形象,故此,强势的中原君王非常重视打击匈奴,捍卫皇权,于此方面,也是名将辈出。其中,秦时蒙恬,西汉时卫青、霍去病、李广,东汉时窦宪,都曾统兵十万,出塞千里,逐单于出王庭。
一般,攻到一定程度,敌军主力被摧毁,单于败逃,十数年无力再战,就可以捷报朝迁,谈笑凯歌还,乃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勒石纪功,以示对君王歌功颂德。故后世以勒石燕然为典故,表明立军功于千里之外,肃清边境而报效国家。
【释义】“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
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
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
斩杀匈奴著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
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词语】:燕然勒功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
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
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
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