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天下为公”典故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而儒家尤为重视公忠,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规范同时,念念不忘“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思想。时常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 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
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天下为公”的“公”字,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
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
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 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
邓愈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以严,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着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
详细的,去看《明朝那些事儿》吧
《史记》卷一一八《淮 南衡山列传》载:“淮南王(刘安) •…••阴接宾客。”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淮南要略》云:(刘)安养士 数千。高才者八人,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晋昌,号 曰八公也。”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苏非等八人号为“八公”。他们奉 淮南王之招,和诸儒大山、小山相与论说,著《淮南子》。
晋•葛洪《神仙 传》卷四《刘安》中又附会以八公为神仙。后遂以“八公”用作咏写门客 或神仙的典故。
唐•王维《赠焦道士》:“海上游三岛,淮南预八公。” 唐•李白《白毫子歌》:“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
宋•刘几 《耆英会》:“八公有秽山空在,四皓当衰心且伸。”。
你说的不对 在春秋的时候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 应该叫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 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
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又称熊侣。
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的群蛮等也乘机骚扰。
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一鸣惊人就是说的他 他和晋国争夺过霸主。
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爱好男宠而多猜忌,且因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典故一 《左传》载: 昭公二十年,因灵公之兄絷“狎齐豹(狎,轻亵;齐豹,卫司寇)、恶北宫喜、褚师圃,而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惧(公子朝乃襄公之弟、灵公之叔,与以相貌俊美著称的宋朝无关,更与南子无关,公子朝私通的是其嫂宣姜,公子朝叛乱时灵公尚未娶南子)“,故四家叛乱,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齐豹首先发难,以伏兵杀絷,时灵公在平寿,闻乱返都,但时局已经失控,灵公只得带少数人逃至死鸟(地名,不知何处,应离濮不远),其时齐公孙青(齐顷公的孙子,字子石)正要聘卫,闻讯后急忙请示齐景公,齐景公说:”只要还没出卫国的国境,(灵公)就还是卫国的国君。“,于是公孙青继续聘卫,并”亲执铎“为灵公警戒。六月三十日北宫喜的家宰攻杀齐豹,灵公当晚即赶回国都与北宫氏盟约,第二天又跟”国人“盟誓,迅速稳定了局势,然后才开始追究责任,所以八月二十五日褚师圃、公子朝、子玉霄、子高鲂奔晋,闰八月十二灵公杀了叛乱根源之一的宣姜,彻底稳定了卫国内部局势,自此之后二十九年内卫国再无此类内乱(公叔戌和蒯瞶未遂者不算),而灵公当时只有18岁。
典故二 定公七年,北宫氏因”平乱“之功势力越来越大,灵公几不能制,故灵公与齐景公密谋,先派北宫结聘齐(其时北宫喜已卒,谥贞子,北宫结为家族长),再让齐景公寻隙把北宫结抓起来并出兵侵卫,灵公把责任推到北宫结身上,趁机削弱北宫氏的势力,然后再和齐景公盟约让其退兵,既解决了北宫氏尾大不掉的问题又不使其他大臣起疑心,同时还加强了与齐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的高招。
典故三 定公九年,为支援齐景公,灵公带兵车五百乘欲过中牟,时晋国有兵车千乘在中牟,所以灵公令人占卜(这在当时很重要,凡事均需谋之于天,得到指令后再定行止,《孔子家语》载孔子亦喜此道),但占卜的那位不知是过于激动还是业务不精,竟将占卜用的龟甲烧焦了,没有了道具当然就无法与老天爷沟通了,就在那位诚恐诚惶的时候灵公却豪情万丈地说:“可以前进,我们卫国的兵车有中牟的一半,我本人也可以抵他们的另一半,加起来正好和他们的兵力匹敌!”。灵公这还真不是吹牛,中牟当时也真的想修理他,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人家的兵力还比灵公多一倍,可逃亡在中牟的褚师圃却说:”卫国的兵力虽少,但卫灵公在那儿,是不可战胜的,还不如打齐国的军队。“中牟果然因此未修理灵公而去打了齐军,结果缴获了齐国的战车五百乘。时隔二十多年,褚师圃仍畏灵公如虎,可见灵公当年平叛时手段之高超。
典故四 《孔子家语》载: 鲁哀公曾颇为自负地问孔子:”现在的国君谁最贤?“,孔子回答:”最贤的我还没见过,相比之下应该是卫灵公吧?“,哀公说:”我听说灵公闺门之内无别(应指南子参政),你怎么说他是贤君呢?“,孔子答道:”我说的是他在朝廷上的行事,不是指他在家里的事(孔子尤不喜女子参政)。“,哀公又问:”他在朝廷上的行事如何?“,孔子答道:”灵公弟子渠牟,其智足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无事则退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苟),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苟)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孔子在这里讲了四个人的事,一是渠牟,即弥牟,字子瑕,也就是被演绎为分桃夺车的那位,但人家韩非在《说难》中只是借用卫灵公和弥子瑕这两个人讲了个故事,再拿这个故事作比喻罢了,人家还讲过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呢,你拿它当故事当成语都无所谓,可千万别当了真,历史上的弥子瑕乃卫国的将军,智信兼备,死后谥文子,所以灵公”爱而任之“。而”士“(士在当时为”职称“,贵族无职者为士,有职者为大夫、卿)林国和庆足一个”见贤必进“,一个”有大事则起而治之,无事则退而容贤(此为真君子也)“,故灵公”贤而尊之“、”悦而敬之“。再就是大夫史苟(原文缺字,应该为史苟,与孔成子同梦康叔而废絷立元的史朝之子,灵公时与孔成子之曾孙孔圉共为相),其可能与孔圉政见不合而”去卫“,灵公就到郊外住了三天,禁绝声色,一定等史苟回来后才回宫。
好像是孺子牛的故事齐景公爱子,假装成牛让儿子牵着,儿子摔了一交,将景公门牙折断再看:殉马坑·齐景公·孺子牛总之是十五六年前,也忘了是初春还是深秋,反正冷得够呛。
坐在学校卡车斗中露天的玉米秸捆上,——既然有玉米秸,推测应该是萧瑟的晚秋,我们游览了名震江湖的齐国故都东周殉马坑。“车辚辚,马萧萧”,不对,这是唐诗中的声音,应该是“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嘶声如潮,蹄风四溅,踏破秋冬的冰凌春夏的泥泞,晴空阴霾中,军旗或猎猎或沉沉,貔貅们披坚执锐,甲胄上滴着敌血,干戈上泛着白日,辕门开处,闪出一乘雕塑……这《诗经》中的音响和画面,才衬得起景公千乘之国的雄壮国威。《论语·季氏》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拥有四千匹马一千辆战车,威风派头当然是摆足了,但死后,人民竟想不出景公有什么优良品质可以称颂。看来,既富且贵,只要有权有势就能办到,而想留好名声,即使国王也做不了主,——口碑是立在人民心头上的,马再肥,车再轩,也奈何不了国人对你的心猿意马!所以,殉马坑中那嶙峋的白骨留给我的印象,已随卡车上的嗖嗖冷风烟消云散,而我到现在还不能忘情于齐景公,是因为在死冷的枯骨之外,他还留下了一个温馨鲜活的典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这一联,是我们这代读书人所熟知的圣经,熟到惟恐不知道“孺子牛”的出典,而被人视为语文水平不及格。
可是,若问:殉马坑、齐景公、孺子牛,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恐怕还不是每一个人都敢斩钉截铁地提笔画上等号。《左传·哀公六年》云:“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杜预注曰:“孺子,荼也。
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在家庭中,在儿子面前,景公真是一副憨厚的老牛相。
让儿子牵着当牛玩,已经够呆痴可掬了,何况还将绳头咬得那样紧,那样认认真真煞有介事。儿子摔倒,你不会张嘴松开绳子吗?但是嘴无论如何不能张:一则担心儿子担心跑了牛,玩不痛快;二则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老牛的一贯作风,等感到危险想张嘴也已来不及了;三则即使提前看到儿子将倒,嘴也仍然不能张,做父亲的心情,此时恨不能将儿子拉回来,又焉有张口送倒之理?有此三则,必然的结果就只能有一个:就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据说木匠出身的墨子手艺绝妙,做成木鸢就真能“鸢飞戾天”。可惜齐景公生也早,不能赶上墨子时代给儿子弄个游戏玩具,只好自己充当玩具供儿子驱玩。
时移事易,今天孩子们的玩具满坑填谷,大人们的游戏美不胜收,每至假日或夜晚,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井河无涉,情感难通,四壁之内,看似热火朝天,实则隔膜得很。别说给孩子当牛,前年冬天,我陪小女在雪地打了几个滚儿,别指望别人能理解,自己还担心得个“周伯通第二”的雅号呢。
看来,为安慰我辈读书人的思古之幽情,只好把“孺子牛”的故事说给江湖郎中听,让其学会一门简易拔牙法了。但江湖郎中也未必愿学,如此,他们岂不都成了病人的龟儿子了?听说齐都古齐文化的开发利用甚是火爆,可殉马坑也罢,战车馆也好,在宣扬齐国辉煌历史的时候,都给人一种血淋淋的眩晕感和冷冰冰的辘辘声,仿佛齐国人的祖先只知厮杀和混战,其实,除了国事天下事,古齐人也很懂得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天伦的叙乐,即使国君也不例外。
因此,我倒想建议,在殉马坑前的广场上,矗立一尊“孺子牛”的雕塑,告诉子孙后代中外游客:齐景公不光喜欢殉马,还喜欢给儿子做牛。比起殉马坑来,这雕塑的意义,或许会更长久悠深些呢。
或许有智者早已先得我心,这样的雕塑已经矗立起来了,只是我孤陋寡闻。那么我再到齐都时,除向齐人敬谢不敏外,还会再喊一声:“不亦快哉!”若有人请我吃酒,我还会建议在雕塑的基座上,题上鲁迅的诗:——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样不是点题,而是骂题——“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古齐人姜健,约我给古齐的刊物写点东西,我就皱着眉头,咬紧牙关,花四五个小时打赤膊硬挤出这篇生涩的作文。尼古丁吸了大半盒,牙齿逐渐发黄,好在香烟不是绳子,没给我拽出狗洞,——那样的洞,是连齐景公的宰相也不屑钻的,我又何颜再见齐人。
差两分钟就是明天了。窗外一团漆黑,有零零星星的雨声。
姜健兄的刊物是学术性的,我这篇野狐禅,虽然已是“昧昧我思之”了,姜健兄给我的评语大概也还是“哥哥你错了”吧?二〇〇三年七月卅一日零时一分于淄川玩月楼。
好像是孺子牛的故事
齐景公爱子,假装成牛让儿子牵着,儿子摔了一交,将景公门牙折断
再看:
殉马坑·齐景公·孺子牛
总之是十五六年前,也忘了是初春还是深秋,反正冷得够呛。坐在学校卡车斗中露天的玉米秸捆上,——既然有玉米秸,推测应该是萧瑟的晚秋,我们游览了名震江湖的齐国故都东周殉马坑。
“车辚辚,马萧萧”,不对,这是唐诗中的声音,应该是“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嘶声如潮,蹄风四溅,踏破秋冬的冰凌春夏的泥泞,晴空阴霾中,军旗或猎猎或沉沉,貔貅们披坚执锐,甲胄上滴着敌血,干戈上泛着白日,辕门开处,闪出一乘雕塑……这《诗经》中的音响和画面,才衬得起景公千乘之国的雄壮国威。
《论语·季氏》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拥有四千匹马一千辆战车,威风派头当然是摆足了,但死后,人民竟想不出景公有什么优良品质可以称颂。看来,既富且贵,只要有权有势就能办到,而想留好名声,即使国王也做不了主,——口碑是立在人民心头上的,马再肥,车再轩,也奈何不了国人对你的心猿意马!
所以,殉马坑中那嶙峋的白骨留给我的印象,已随卡车上的嗖嗖冷风烟消云散,而我到现在还不能忘情于齐景公,是因为在死冷的枯骨之外,他还留下了一个温馨鲜活的典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这一联,是我们这代读书人所熟知的圣经,熟到惟恐不知道“孺子牛”的出典,而被人视为语文水平不及格。可是,若问:殉马坑、齐景公、孺子牛,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恐怕还不是每一个人都敢斩钉截铁地提笔画上等号。
《左传·哀公六年》云:“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杜预注曰:“孺子,荼也。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在家庭中,在儿子面前,景公真是一副憨厚的老牛相。让儿子牵着当牛玩,已经够呆痴可掬了,何况还将绳头咬得那样紧,那样认认真真煞有介事。儿子摔倒,你不会张嘴松开绳子吗?但是嘴无论如何不能张:一则担心儿子担心跑了牛,玩不痛快;二则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老牛的一贯作风,等感到危险想张嘴也已来不及了;三则即使提前看到儿子将倒,嘴也仍然不能张,做父亲的心情,此时恨不能将儿子拉回来,又焉有张口送倒之理?有此三则,必然的结果就只能有一个:就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据说木匠出身的墨子手艺绝妙,做成木鸢就真能“鸢飞戾天”。可惜齐景公生也早,不能赶上墨子时代给儿子弄个游戏玩具,只好自己充当玩具供儿子驱玩。时移事易,今天孩子们的玩具满坑填谷,大人们的游戏美不胜收,每至假日或夜晚,孩子玩孩子的,大人玩大人的,井河无涉,情感难通,四壁之内,看似热火朝天,实则隔膜得很。别说给孩子当牛,前年冬天,我陪小女在雪地打了几个滚儿,别指望别人能理解,自己还担心得个“周伯通第二”的雅号呢。看来,为安慰我辈读书人的思古之幽情,只好把“孺子牛”的故事说给江湖郎中听,让其学会一门简易拔牙法了。但江湖郎中也未必愿学,如此,他们岂不都成了病人的龟儿子了?
听说齐都古齐文化的开发利用甚是火爆,可殉马坑也罢,战车馆也好,在宣扬齐国辉煌历史的时候,都给人一种血淋淋的眩晕感和冷冰冰的辘辘声,仿佛齐国人的祖先只知厮杀和混战,其实,除了国事天下事,古齐人也很懂得享受亲情的温暖和天伦的叙乐,即使国君也不例外。因此,我倒想建议,在殉马坑前的广场上,矗立一尊“孺子牛”的雕塑,告诉子孙后代中外游客:齐景公不光喜欢殉马,还喜欢给儿子做牛。比起殉马坑来,这雕塑的意义,或许会更长久悠深些呢。或许有智者早已先得我心,这样的雕塑已经矗立起来了,只是我孤陋寡闻。那么我再到齐都时,除向齐人敬谢不敏外,还会再喊一声:“不亦快哉!”若有人请我吃酒,我还会建议在雕塑的基座上,题上鲁迅的诗:——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样不是点题,而是骂题——“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古齐人姜健,约我给古齐的刊物写点东西,我就皱着眉头,咬紧牙关,花四五个小时打赤膊硬挤出这篇生涩的作文。尼古丁吸了大半盒,牙齿逐渐发黄,好在香烟不是绳子,没给我拽出狗洞,——那样的洞,是连齐景公的宰相也不屑钻的,我又何颜再见齐人。
差两分钟就是明天了。窗外一团漆黑,有零零星星的雨声。姜健兄的刊物是学术性的,我这篇野狐禅,虽然已是“昧昧我思之”了,姜健兄给我的评语大概也还是“哥哥你错了”吧?
二〇〇三年七月卅一日零时一分于淄川玩月楼
齐桓公是山东淄博市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春秋时期,其霸业的历程,可以用7个成语典故来概括,齐桓公的一生实在是一种有趣历史文化现象,他的历史成为齐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淄博齐桓公雕像一、见异思迁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治国的对策,管仲说:“圣君治理天下,让士民群集在一起研究学问,就不会因为看到别的事物而转移注意力了。”形容意志不坚定,爱好不专。
这也说明齐桓公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只是因为管仲的辅助和提醒,他的毛病才没有过早的暴露出来。二、宁戚饭牛齐桓公听到宁戚在车下喂牛时,拍击牛角大声唱歌,因此认为他是个有才干的人。
后指贫寒士人自荐以求得重用。也可以看出齐桓公图霸之时,求贤若渴的人才政策。
三、老马识途齐桓公追击山戎时迷路,管仲让老马带路走出迷谷。现在这个成语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办事熟悉。
此成语典故,也是齐桓公称霸历史的痕迹,表明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期间的艰难困苦,只有老马才一清二楚。四、风马牛不相及齐桓公攻打蔡国获胜后,又命令诸侯联军继续向南挺进楚国。
楚国使者责问桓公,说齐楚相距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讨伐楚国是没有缘由的。现在这个成语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系。
也说明齐桓公的霸业已经发展到南方地区,直接与楚国相争,希望楚国也能够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五、勿忘在莒鲍叔牙给桓公和管仲敬酒时,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当年在莒国寄人篱下的耻辱。
比喻不忘本。六、天威咫尺周襄王赏赐齐桓公,并说桓公受赐时可不必行君臣之礼。
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望近得就在我的面前,不足一尺之地。”然后就跪拜叩首才接受赏赐。
天威咫尺比喻帝王或朝廷的威严或威望。也是齐桓公霸业的巅峰时刻,表明齐桓公还是始终坚持“尊王攘夷”的大政略。
七、卜昼卜夜齐桓公到陈敬仲家饮酒作乐,到晚上仍未尽兴。陈敬仲婉言劝说要先占卜才能决定晚上是否能够喝酒。
形容昼夜不停地寻欢作乐,毫无节制。这可以说是齐桓公霸业的历程终结,他开始寻欢作乐,认为齐国已经实现了“尊王攘夷”的战略目标。
这7个成语本来就是出自齐桓公的历史记载,只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记述中,被各种复杂的历史故事所掩盖,从某种程度上说,用这7个成语典故来概括齐桓公霸业的历程,就像是活的历史一样,他活在成语之中,活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