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
在“五霸”当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楚庄王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无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春秋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更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参、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庄王三年即公元前611年,国内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
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局面,增强了国力。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在周的直辖区耀武扬威,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公元前597年,楚军围郑,连攻三个月,破郑都。
晋遣兵来救,与楚军大战于邲(河南荥阳东北),结果大败。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隔了两年,楚又借故围攻宋国,迫使其屈服。这时,中原诸小国,又相继依附楚国,楚庄王一时做了中原盟主。
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许、秦、宋、陈、卫、郑、齐、曹、邾、薛、鄫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
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
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齐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臣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某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像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
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
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
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一败涂地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一本万利
一本正经
一笔勾销
一笔抹杀
一笔抹煞
一臂之力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波三折
一步登天
一草一木
一差二错
一场春梦
一倡百和
一唱三叹
一唱一和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一张一弛
一筹莫展
一触即发
一锤定音
一触即溃
一蹴而就
一刀两断
一得之功
一得之见
一定不易
一动不动
一发千钧
一帆风顺
一反常态
一饭千金
一干二净
一鼓作气
一官半职
一哄而散
……
1 爱屋及乌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2 暗渡陈仓 章邯败兵因为是他错误地估计了敌情,认为汉军要等修好了栈道才能发兵。后人因而常把韩信的这一计谋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进而把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而达到目的的行为叫做“暗渡陈仓”。
3 百发百中 《虎国策·西周策》春秋战国时代,楚共王有两个非常擅长射箭的弓箭手,一个叫养由基,一个叫潘党。有一天,养由基看到潘党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前面箭牌的红心,很不服气,就想与潘党一比高低,于是,他们站在百步之外,若谁能够射中,就算谁本领高强。
结果两人都射中了。他们又选了三片柳叶,不但在柳叶中心涂上黑色,而且注明一、二、三等符号。
养由基描准柳叶上的墨道和符号,然后搭弓上箭,依着一、二、三的顺序,箭箭命中,观看者都拍手称赞他“百发百中”的本领。 后来,人们用“百发百中”比喻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现在也用“百发百中”比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把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4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
他的妻子是一个非常贤慧的女子。 有一年,乐羊子离开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去拜师求学。
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家中织布 ,乐羊子突然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很惊讶地问:“你的学业这么快就完成了?”乐羊子说 :“学业还没完成,可我在外面,天天想你,所以回来看看。”他的妻子听了以后,转身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已经织好了的布剪成了两段,乐羊子忙上前阻挡,他的妻子对他说:“这布,是一丝丝地累积成尺、成丈、成匹的,是长期辛劳的结果,现在我把它剪断了,就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时间。
你读书求学,不是也和我纺线织布一个道理吗?”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于是立刻离开家,继续拜师求学。几年后,乐羊子终于完成学业,才返乡回家看望妻子。
他的妻子高兴地迎接满载而归的丈夫。 5 不求甚解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自小家境贫寒,全家靠一点微薄的田产维持生计。
他不贪求荣华富贵,乐于过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耕作之余,勤奋读书。
陶渊明读书,重点在于把握文章要旨,不刻意于咬文嚼字,自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他的人品和诗文为后人所传颂。
不求甚解 指读书只重精神,不在字句上多花功夫。亦形容只求懂个大慨,不求深入理解。
6 班门弄斧 古代有一个人,名叫鲁班,木匠行里尊称他为祖师。传说他曾用木头制作了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能够在空中飞翔三天不掉下来。
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当然显得有些自不量力了。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
7 杯弓蛇影 《晋书·乐广传》里说,有一个人饮酒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蛇,吓得生了病。后来知道是挂在墙上的一张弓的影子照在杯子里,他的病也就好了。
比喻疑神疑鬼,虚惊一场。 9 揠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拨高几分。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10 杯水车薪 《孟子·告子上》:“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
比喻效力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11 按部就班 晋朝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意思是按文章分段布局的需要而选择、使用词句。后用“按部就班”表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步骤。
12 兵不血刃 《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兵不血刃”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13 沉鱼落雁 春秋时代,有一个女子长的很美丽。她常到溪边娩纱,溪中的鱼而看见她的美貌,都羞愧的沉入河底。
汉元帝的时候,匈奴王听说元帝的妃子王昭君貌美,就向汉朝提出和亲的要求,昭君出塞的时候,空中的燕子惊讶于她的美丽,竟最如树林中。后来用”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
14 不可救药 有位卿士叫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后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5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就事情是萧何,破坏事情也是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开始向刘邦推荐韩信,不被重用,韩信逃走,萧何把他追回来,让刘邦拜他为大将。
后来韩信企图兵变,也是萧何设计将韩信骗来,在长乐宫被吕后杀死。所以,宋时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俗语。
后用。
1、闲来垂钓碧溪上:暗用“姜太公钓鱼”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2、忽复乘舟梦日边:暗用伊尹的典故,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行路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扩展资料
这首诗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二句,八十四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望洋兴叹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黄河岸上。
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
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抱薪救火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
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
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
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
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
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 wéi jīng wéi yī ]
释义:指精纯专一;用功精深,用心专一,精:用功精深;一:专心。
出处:李道纯《沁园春·赠圆庵蒋大师》:曾因治愈清末陕西巡抚恩寿、陕甘总督升允的痼病,获赠“清静传家”、“惟精惟一”大匾。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例句:需要常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含意。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专一不移
专一不移[ zhuān yī bù yí ]
释义:移:动摇。一心一意,毫不动摇。形容非常专一。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人笨不可怕,只要有‘勤能补拙‘的恒心,‘悬梁刺股’的毅力,‘磨杵作针’的精神,‘奋发图强’的勇气,‘专一不移’的坚持,‘愚公移山’的决心;朋友,加油!你会笨鸟先飞的!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例句:“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真正的法制社会,不是要看制定了多少法律,关键要看每部法律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惩罚到位。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产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