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白龙洞的传说
宜州白龙洞,宜州五,六十年代宜州人春节必游玩的地方,小孩子都是三,五人一帮,用旧胶当火把,都要进一下白龙洞,大多都是进去不远,胶快烧完了,就马上返回,白龙洞有多深?有多远?谁也说不清,但老一辈流传下来白龙洞的故事,却永远刻在那一代人的灵魂里了。
上一辈讲,白龙洞很深,往下走可通龙江河底,一直通到如今的九龙岩,往上走,可通山顶,那时,就有游白龙洞有游上岩,下岩之分。
传说如果谁能从九龙岩洞口走完到白龙洞口的路,便可成仙,成佛。有十个和尚决心试一下,然后,他们准备了干粮和蜡烛,就从九龙岩洞口出发,洞里崎岖,漆黑,尤其是阴风刮来,常常把蜡烛吹灭,十个和尚在洞里摸爬了九天,只剩下一个和尚还能往前走,但最后一天,唯一剩下的和尚蜡烛快烧完了,快到白龙洞口时,蜡烛烧完了,和尚咬破手指,用流出的血当蜡烛,白龙洞口的光终于照到了和尚身上,和尚举起的手指还未放下,就化成了佛,也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看到白龙洞口,有一个竖着手指的和尚,而另外九个和尚成不了佛,就化为九条龙,也就有了九龙岩的来历。过去,九龙岩的水与龙江河水同涨同落,看九龙岩水位,就可知龙江河水在的位置。从九龙岩穿龙江河底到白龙洞。谁也没有走过,但二条河水相通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三姐 在家排行第三 故有三姐之称 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从小聪慧过人 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以歌代言 名扬壮乡 在各地传歌的时候偶遇了阿牛哥 在阿牛哥一家的热情招待下暂住了下来 每天采茶歌唱 和阿牛哥日久生情,后地主莫老爷知道了三姐在阿牛哥家 故三番五次的派人前去对歌 都被三姐弄得无言以对 恼羞成怒 对歌失败后以武力掳走了三姐 关于房中 并称要娶三姐为妾 三姐性格刚烈 不愿屈服 以歌之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绝望之余欲与地主莫老爷同归于尽 服伺三姐的两丫鬟是三姐都深深被三姐的歌声给打动 主动说要帮三姐与阿牛哥传递信息 在一个静谧的深夜里 在村民的帮助下 三姐终于逃脱了地主家 和阿牛哥私奔于柳州 被莫老爷追到并逼死于河中 三姐沉入水中 一只有成人大小的鲤鱼托起了三姐 闯龙门般的把三姐送上了天 从此羽化成仙。
刘三姐 在家排行第三 故有三姐之称 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从小聪慧过人 能歌善唱 12岁即出口成章 妙语连珠 以歌代言 名扬壮乡 在各地传歌的时候偶遇了阿牛哥 在阿牛哥一家的热情招待下暂住了下来 每天采茶歌唱 和阿牛哥日久生情,后地主莫老爷知道了三姐在阿牛哥家 故三番五次的派人前去对歌 都被三姐弄得无言以对 恼羞成怒 对歌失败后以武力掳走了三姐 关于房中 并称要娶三姐为妾 三姐性格刚烈 不愿屈服 以歌之声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无奈 绝望之余欲与地主莫老爷同归于尽 服伺三姐的两丫鬟是三姐都深深被三姐的歌声给打动 主动说要帮三姐与阿牛哥传递信息 在一个静谧的深夜里 在村民的帮助下 三姐终于逃脱了地主家 和阿牛哥私奔于柳州 被莫老爷追到并逼死于河中 三姐沉入水中 一只有成人大小的鲤鱼托起了三姐 闯龙门般的把三姐送上了天 从此羽化成仙。
宜州是多民族聚居地,以壮族为多,杂居以汉族、瑶族、仫佬族。
多民族杂居致使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相互交汇、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全乡通行壮语,乡府驻地使用壮语与桂柳话(官话)。
壮族以牛和青蛙作为图腾,瑶族崇拜铜鼓,都是祥贝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现代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民族文化逐渐式微,到现在很多民族文化已经为汉文化所同化,但乡境内一些地名仍以牛和青蛙来命名,如拉托村有牛岩屯,里洞村有水牛屯;如今乡内妇女仍喜欢佩带铜质的佩饰。
认为铜可以驱虫辟邪,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民族文化的一些端倪。 全乡三天一圩,有祥贝、古龙、里峒、长峒4个圩场,以祥贝圩大而闹热。
社王节 农历二月初六(有的地方为初八)是社王节,这一天,全村人都有要凑份子“做社”,家家出钱出工,修葺社庙。然后宰杀三牲,祭拜社王,以此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祭祀结束后,集体在社庙(树)下会餐。 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村民保留着赶歌圩的习俗。
每到这一天,村民们放下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三五成群到村头树下席地而坐,尽情对唱情歌。祥贝的山歌文化历史久远,有壮歌,也有汉歌。
人们生产、生活都离不要山歌,青年男女恋爱依靠唱山歌传情达意,农夫干活累了就吼上几句聊以解乏。遇到大事更是离不开山歌,可谓婚有婚歌,丧有丧歌。
2004年5月,自治区有关专家组到祥贝旅游考察,在祥贝社区大思兰屯发现了新的壮歌种类。是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临江河沿岸的古文、古龙、白伟、车头、祥贝等五个村委(社区)划定为“刘三姐歌谣文化”保护区域。
端午节赛龙舟 到端午节,祭罢河神,在临江河九重坝首至拉洛坝首河段举行每年一度隆重而盛大的龙舟赛,沿河各村都要组织龙船竞逐。 中秋节“押禁” 中秋节之夜,在古龙举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押禁”活动。
“押禁”带着浓重的神秘色彩。作法是这样的:月圆之夜,选一处宽敞洁净的晒场,铺一张竹席。
随机请一自愿者(须父母双全)扮演“押禁婆”,坐到竹席上,面朝月亮升起的地方,用一袭黑布把头罩住,面前再摆一碗清水,扎上一个草绑或插一枝桃枝。诸事完备,待月亮升起后,道公开始焚香作法,请歌仙十五姐下凡“附体”。
道公让围观众人为十五姐让开一条道,口中唱到:“十五姐,时挨挨,八月十五请你来,来要来得早,不要三更半夜来,三更半夜桥难过,四更半夜锁难开。”如此反复念叨几遍,只听蓦的“嘟噜——驾”一声,“押禁婆”浑身抖动,念念有辞,喝一声“我来也”。
道公问他(她):“来的是吴刚还是十五姐?”如果是吴刚,就先让女歌手与其对歌;如果是十五姐,则由男歌手先与其对歌。从此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歌声此落彼起。
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众人车轮战术,也丝毫占不到上风,“押禁婆”可谓口挂银河,应唱如流。古歌,情歌,歌调无论;汉歌,壮歌,样样在行。
“押禁”直到午夜方歇,复由法师烧香作解,送十五姐回去,亦念口诀:“水车转,水磨推,押禁来了又转回,要我外婆孙女转,要我外公孙仔回。”亦反复数遍,“押禁婆”方如大梦初醒,你看他(她)一脸倦相,打几个哈欠,伸个懒腰,叫声“好困”。
掀开罩头布,见众人围观,却问旁人自己在做什么,为何坐在这里?分明不知刚刚与众人对歌的 事,你再问他刚才去过哪里,他却再也记忆不起,茫茫然不知怎么回事,时常惹得旁人哄然发笑。听老人说如果法师不做解法请十五姐离去,“押禁婆”会连续唱上三天三夜,精疲而死。
让人感到最奇的是选来的扮演“押禁婆”的人在此之前并不一定会唱山歌。此活动80年代在宜山县文化馆内曾作为民间文艺进行表演,笔者亲眼目睹。
《庆远府志》亦载:“八月十五夜不供月,惟以被覆妇女,用土音咒诵,妇女晕去,他人生魂即附其身,能歌能唱,名曰压禁。” 五色香糯饭 每年的农历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每天清晨,宜州市的城北、城南各个农贸集市上,都有人挑着一担担红蓝草、枫树叶以及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黄蔓花摆卖。
买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家庭主妇围着担子认真地挑选,为宜州早市增加了又一幅壮乡风情画。年青人不知这些野花野草的用途,好奇的上去请教阿姨、奶奶,得到的回答只是"蒸糯米饭"四个字。
如何蒸,他(她)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这些花草不是燃料,也不是蔬菜,而是壮家人传统的染料。
古时人没有化学染料,给糯米染色全都采用可以吃的植物煮水来染。有鸡血藤或红苋菜的汁染红色,红蓝草的汁染紫色,枫树叶的汁染黑色,黄蔓花熬的汁染黄色,保留一部分未染的糯米为白色,构成了五色。
自从有了化学合成食用染料"花红粉"后,百多年来,人们都用它取代了鸡血藤,得出的红色鲜艳可观,使用又方便,但是紫、黑、黄这三种植物染料仍普遍采用植物汁,因为它们本身含有浓郁的芳香,蒸出来的糯米饭不但色彩鲜,而且芳馨扑鼻。 壮家人的五彩香糯饭,还有着“五色土”的寓意。
人类和一切生物依土而生,以它祭天、祭祖,亲友间互相敬赠,给子孙后代吃,使子孙后代永远不忘“五色土”给予人类的深情厚意。 牛生日节 农历。
背景: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
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
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一解作族叔李云;一解疑为李姓而名叔云者。原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翻译: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赏析: 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 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谢脁楼是南齐诗人谢脁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诗的开头两句起得突兀,他说:“以前的日子弃我而去已不能挽留,现在的日子只能使我心中充满烦恼忧愁”,开门见山地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
但诗并没有延续着写烦说忧,下面六句是第二层,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另一番天地。三、四句写秋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正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五、六句写酣饮后的思想情绪。这两句涉及的历史典故比较多,应适当地讲解清楚。
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
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脁,唐代时期,为把谢脁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脁为小谢。
谢脁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脁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
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想到这里,诗人的情感越发激动、高昂,于是就发出了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呼喊。
他们都胸怀壮志豪情,要高飞远翥到天上去摘取明月。当然,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要求解除烦忧,追寻自由的幻想,这在现实世界中是做不到的。
最终他还是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来了!所以,作者笔锋一转,进入了第三层。第九、十句用了一个比喻,说道: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
结尾两句是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就只有等待有一天能够抽簪散发驾着一叶小舟驶向远方了。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然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像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
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讲解这首诗应弄清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产生的特定背景,如天宝初年李白之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以及朝政之黑暗、腐朽等。
就是现在的广西宜州市。
宜州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等,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样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在经济、教育等方面走在了所在地区的前列。 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由河池市代管,龙江中游。
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 相靠,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积占27。
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
53%,平原面积占 10。20%。
全市辖7镇9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个居民委员会,2571个自然屯。 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
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
42公里,有火车站10个。 1999年,全市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目标。
宜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
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
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
2℃。
市境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 市人民政府驻庆远镇,邮编:546300。
身份证代码:452702。 区号:0778。
拼音:Yizhou Shi。[1] 2历史沿革 秦时(前221—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
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
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
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
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 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
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
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
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
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
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 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10年,忻城土县归入宜山县,划为宜山县第十一区和第十三区。 1928年,忻城改土县复称忻城县属柳江区。
忻城县划归宜山专区(政务院1951年1月25日批准) 1950年县治所由庆远镇迁怀远镇 1950年,庆远专区更名为宜山专区。 庆远镇为专区治所。
宜山县东南的袄洞、马泗2乡,上林县的蓝甲、古蓬、安浪、马蹄、思吉5乡,划归忻城县管辖。(1952年8月) 1953年,宜山县的东江、白土划归河池县,合龙乡冷水屯55户划归忻城县,界柏乡划归柳江县。
宜山县正式析出界柏乡划归柳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