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你好!化用典故是古代无论诗词歌赋惯用的一种手法。我随便举个例子吧,在高中课本上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短小的乐府诗,叫《行路难》,其中有一句叫“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垂钓碧溪上”是传说姜太公在没有遇到周文王之前,曾在碧溪垂钓。 “乘舟梦日边”是传说伊尹在见到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着船过日月之边。 合用这两句典故呢,就是比喻人生很多事情都是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也表达了李白心中对世间所存在的偶然也怀有极大的政治希望,这也反衬了题目,行路虽难,但也事有偶然。
还有,诗中化用前人的成句不能说是一种手法,毕竟是“化用”,相当于今天我们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引用并修改了自己曾经在作文选上或是美文杂志上看到的优秀作品一样,是借典范以为己用,当然这也得看用的恰不恰当,到不到位,合不合适。如若不然,那就属于完全意义上的“抄袭”。再举个例子吧,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就是化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首先,从体裁上来讲,苏轼是“借诗化词”,就是借用诗句来化用为自己的东西。呵呵,当然,这也不算什么专业术语,关键是评析。其次,在苏轼和李白写这两首诗之前所处的境况来看也是各有各的思,各有各的愁。苏轼不是刻意去模仿,而是临时在那个时间段想到了李白的写的这句诗,并结合自己的心情和写词风格进行了化用。
接着上面讲,苏轼是属于豪放派,李白是属于浪漫派,这样的化用也明显可以看出诗词派别之间不存在间隙与隔膜,豪放的可以借用或化用浪漫的,婉约的也可以写豪放的,豪放的夜可以诉说柔肠。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都得看作者所处的生活背景以及时代背景。风格不是固定的,只是在乎他或她一生所写的一些典范与代表,以及为人所熟知的风格。
诗与词的区别很多,但也谈不上有最根本的区别。诗的发展比词要早。先说诗吧,诗以唐朝为界线,因为我们知道诗在唐朝达到了它的巅峰状态。唐之前的都统称为“古体诗”,如南北朝乐府啊,民歌啊,还有最早的《诗经》《离骚》《九歌》等等。之后的都统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绝句和律诗,再划分细一点就有五言和七言之分了。而词呢,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体裁,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就是可以跟着音乐用来唱的。有人说前人的《大风歌》《垓下歌》不都可以用来唱吗,但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它的句式长短不齐,因为之前的《大风歌》也好《垓下歌》也好,都是对称的。还有先秦的一些,如屈原的诗歌,那也都可以用来唱,却别在于此。后来到了北宋,词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它的巅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后面跟着的是这首词主题的“名字”,从此借以区分。词的特色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这是前人总结的。
如何具有赏析诗词的能力?呵呵,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具备,只看你愿意不愿意静下这份心来。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读一些诗词,但不是求人格风雅,是在于对古人思想的回味,我总可以设想,为什么李白苏轼,为什么杜甫王维他们当时会写出这首诗,这首词的,如果是我呢?我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情?说的简单点,要赏析一首诗词,首先不看作者,看成句,“读懂”是关键,并可以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所在,然后再加以自己的文字,揣测并分析。不要感到倦,慢慢的看,慢慢的想,不时间就能写出很多自己想说的话。如果你是一位中文爱好者,我建议平时多写点诗评,可以简短一点的,等时间久了再拿出来看再整理,这样会好很多。最后,还是那句话,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谢谢采纳!
为什么有民间故事?
因为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人的文明发展,离不开经验的传承,为了使这些经验和道理能够传播下去一般采用口口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些民间故事
1、起源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继续发展,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
2、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3、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许多生活故事反映雇农对地主、工匠对作坊老板、人民对官府的巧妙斗争。关于妇女的故事,不少是控诉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给她们造成的痛苦,提出婚姻、爱情自主的要求,有的甚至表现了她们敢于向封建皇权挑战的勇气。有些故事幽默、风趣,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在很多民族中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的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4、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常识文学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