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亦作“继晷焚膏”、“ 燃膏继晷”。
焚膏继晷
fén gāo jì guǐ
[释义] 点起灯烛;接替日光照明。(焚:烧;点燃;膏:油脂;指灯油;来继:接续;晷:日影;日光。)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
[语出] 唐·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正音] 晷;不能读作“jiù”。
[辨形] 膏;不能写作“燸”。
[近义] 夜以继日 通宵达旦
[反义] 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用法] 含褒zhidao义。一般作谓语、状语、分句。
[结构] 连动式。
1▲比肩继踵 典故:比:挨着;踵:脚跟。
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存亡继绝 △典故: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例子: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不肖,~,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朱自清《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3▲焚膏继晷 典故: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
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例子: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以致损明。
(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4、▲继绝存亡 典故: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 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5▲继往开来 典故: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三》:“文公(韩愈)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将来昌明圣教,继往开来,舍我其谁?”例子:将来昌明圣教,~,舍我其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 6▲难乎为继 典故:难于继续下去。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例子: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
(毛泽东《井冈山上的斗争》)7▲难以为继 典故:难于继续下去。 出处:《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
’” 8▲前赴后继 典故: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出处: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例子:~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清·秋瑾《吊吴烈士樾》) 9▲日以继夜 典故: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10▲兴灭继绝 典故: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出处:《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
11▲夜以继日 典故: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例子: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
(三国魏·阮籍《乐论》) 12▲夜以继昼典故: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昔文王不敢槃游于田,以万人惟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 17▲饔飧不继 典故:饔:早饭;飧:晚饭。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七:“于是,衡门之下,环堵萧然,饔飧不继,过日恒饥耳。”。
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座右铭由来于此。(《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古代丧俗,人死后,按死者生前等级身份,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以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称之为铭旌。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1]
《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共铭旌。” [2]清·汪汲《事物原会·铭旌》曰:“周公制周礼司常,大丧供铭旌,建廞车之旌(廞车者,丧车也)。《檀弓》: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也,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矣。” 《丧服小记》曰:书铭自商始,非周礼也。
红楼梦词话第十四回《林如海灵返苏州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秦可卿死后出殡那天,“至天明吉时,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是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