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婚时,当着众宾客的面,林语堂拿出婚书,对新婚的妻子说:“婚书只有在离婚
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烧了!”举座哗然。
2.林语堂在杭州玉泉购买一铜雀瓦,付款后对摊主说这是假的。摊主严词诘问:“你为什么要买假古董?”林语堂则回答:“我就是专门收藏假古董的。”
3.林语堂故意讲一口流利的洋语,表示是鸡同鸭讲,逗趣一番。不料鲁迅厉声道:“你是
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吗?”林语堂哑口无言。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
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我的话》 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吾国吾民》 稀罕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国吾民》 倘无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倘无女子 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金圣叹之生理学》 人之渺小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苏东坡传》 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快乐哲学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笔和锥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生活的艺术》 与古人面谈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生活的艺术》 警醒迟钝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生活的艺术》 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生活的艺术》 最美的时候 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生活的艺术》 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热情加智勇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生活的艺术》 死了三次 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生活的艺术》 旷达的幽默家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
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生活的艺术》 刻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生活的艺术》 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生活的艺术》 老年之美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子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大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
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是十分需要。我以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
——《生活的艺术》 不近人情 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
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生活的艺术》 旅行家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
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
1、1933年12月8日,林语堂地上海某大学演讲《关于读书之意见》,他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认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2、林语堂将自己的传记取名为《狂吠的专家》,不料被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社的英文版《中国名人录》作为林的身份编了进去。潘光旦说:“这编辑有改正的责任,否则嬉笑怒骂尽成文章,名人录变做滑稽列传了。”
3、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术》在美国重印40次,并被译成英、法、意、荷等国文字,成为欧美各阶层的“枕上书”。
4、林语堂把在台北阳明山家中的书房,命名为“有不为斋”。他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也往往有“不为”的事。
5、林语堂曾为自己作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在台湾阳明山,自己设计房子,用几根西方螺旋圆柱,顶着一弯回廊,绕着的却是一个东方式的天井。
6、林语堂在美国从事写作,有时发生难题,常常到哥伦比亚图书馆查找,但不便用自己名字,其女儿替他取了一个“林语珠女士”。
7、林语堂到美国后,原由他主编的《宇宙风》改由其弟林憾庐主编,不久林憾庐病死,林语堂没赶回送葬,只是寄回两篇文章,将其稿费充作葬仪。
8、林语堂很珍视郁达夫的文才,当他以英文写出《京华烟云》后,曾认为惟有郁达夫是将这本书译为中文的“最理想的人”。但郁达夫没有翻译,后来是由黄嘉音、黄嘉德合译。
9、林语堂在美国讲学,有两个哲学学会不谋而合,都指定他讲的题目是“孔夫子与林语堂”。
10、《人世间》停刊,林语堂又创办杂志《西北风》。他说,用西北风并无什么深意,浅一些说,我们认为西北风的尖锐,能使人兴奋;不若东南风,使人感到软绵绵的。
11、林语堂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读书,说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读一部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12、林语堂自称,成功的秘决是写的东西必须是心得之言,有见地,有力量。
13、林语堂在寻源书院、圣约翰大学读书时,均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的理由是:不论做什么事,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14、林语堂应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之约,将旧小说《四杰传》中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作为题材,改编电影剧本。为契合西方习惯,把“唐伯虎”更名为“唐伯纳”,并把它作为剧名。
15、林语堂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内称沈三白曾向洋人借高利贷。此“洋人”,原作中为“西人”,指山西人。
一、幽默的话语非凡的智慧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单纯的搞笑,他的幽默,折射出他的机敏与睿智,同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凝结而成的哲理密切相关。
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的冗长乏味。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
林语堂走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听众们精神为之一振。
林语堂的这句幽默语,对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似的演讲,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去做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中国的都比西方的好。
美国学生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颇为怀疑。有一位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林语堂略加思考,乐呵呵的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啊!”这机智的回答,引起满堂哄笑和议论。
林语堂在这里幽默的指出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大实话,但似褒实贬,发人深思。二、幽默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林语堂在演讲中善于讲一些幽默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访友,校长得知名人林语堂来了,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给学生做演讲,林语堂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派人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皇帝就在活人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在淋漓的鲜血中观赏取乐。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扔进斗兽场,让一头狮子去吃。
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头就走,不吃他了。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子不饿,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
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走了。
皇帝目睹这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人究竟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饿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那人不慌不忙地说:“陛下,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我以后,你得开口说话,要做演讲的。”说罢就坐下了。
听众想了一会儿,才响起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校长被弄得啼笑皆非。林语堂在这里既委婉的用故事表露了对校长强人所难的不满,也用这个幽默故事说明了演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巧妙的告诉同学们:练好口才、善于说话还可以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呢。
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去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出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
只见林语堂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商朝的比干,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无敌的林氏祖先,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我们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诗人、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跃大西洋的林白……我们林氏家族可说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啊!林语堂这一段精彩的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们仔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许多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甚至是与林氏毫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无原则的吹嘘。
这个演讲既满足了林氏宗亲的要求,又不失学者严谨求实的风范,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讽刺了那种务虚荣、好夸饰的世风。林先生讲学从不正襟危坐、拿腔拿调,他喜欢在讲台上踱来踱去侃侃而谈,有时会走到听众中间与大家直接对话,从不念、不看讲稿。
他第一次到东吴大学法学院讲课,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的打开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
自己就从吃花生讲起:“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边剥边吃边听。
林先生继续说:“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我讲课从不点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全场活跃,热烈鼓掌。三,半截演讲留美谈在法国蒙顿举行的世界笔会第36届年会上,轮到林语堂发言时,他向主席要求讲15分钟,但主席拒绝了,说别人发言都是5分钟,不可破例。
林语堂表示,5分钟他不讲,经过商量,主席终于答应了,而大会秘书长答应说先安排10分钟。林语堂登台后,全场鸦雀无声,他讲的也很投入。
不知不觉10分钟已到。主席说时间已到,请林语堂结束发言。
林语堂二话不说,径直走下台。与会者正听得入神,于是热烈鼓掌,希望林语堂继续讲下去。
但林语堂却说什么也不讲了,于是便留下了这次半截子的精彩演讲。林语堂此举,并非生气。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祝你新年快乐。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飘》。
《风声鹤唳》史诗般的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 再现了抗战初期姚、张两大豪门的兴衰演变,述说了他们作为江南古城丝绸世家的生死较量和激荡人心的商场鏖战,以及在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纺织市场的鲸吞面前,姚、张两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色残斑斓的社会缩影,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引发人生无穷的感慨…… 抗战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
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姚天章,张介孚两个丝绸大户在日本纺织业对中国市场的鲸吞蚕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姚费心竭虑振兴天章丝绸对抗东洋缎的入侵,张则与敌联手挤压姚家,企图独执江南丝绸牛耳。姚、张子女及周围青年都无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大是大非的对垒,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因之变得复杂离奇,撕心裂肺。
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
林语堂有一个故事就能把他的这个特点便显得非常到位,话说有一次林语堂去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校去做学问,结束讨论这个学校的校长听说林语堂非常擅长演讲,就觉得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当着所有师生的面邀请林语堂为学生带来一段演讲,当时的林语堂并没有做任何准备,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灵机一动决定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暗指这个校长的所作所为,在他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就让他做演讲,这个故事同时也告诉了学生们要时刻准备着,要不懈努力的学习,自己所学的知识总有一天都会用到的,可能只一天来的比较晚但是只一天总会到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