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是春秋晋国人,春秋末晋知氏家臣。
曾漆身吞炭,谋刺赵襄子。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
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
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一溪烟云冷萧萧,残魂凭谁唱大招? 终古英雄无片壤,只今国土有遗桥。
生逢知己身何惜,死为酬思泪不消, 千载汾河呜咽水,西风吹作越江潮。 ——题记 一、我叫豫让,是智伯家的食客。
那一年,晋阳城里发生了一件让我十分生气的事情。一个大豪被走马鹰飞地簇拥入城,那年头鸡犬升天的事情太多,更何况那个城市的主人。
我一向懒得管这样的事情,不过这次不同,谁叫他的家丁踢翻了我的鸡蛋,而我的命运,也恰恰从这篮鸡蛋,开始了转变。 故事很简单发展下去了,他们几十个人都没能锁住我,反被我打了个落花流水。
凭借着胆气,我径直要求智伯赔偿我的鸡蛋。后来我想一代大豪也许就是这样当的,他不仅赔偿了我的鸡蛋,还要求手下善待我垂垂欲暮的老母,而且母亲老去的那天,他还亲自布置了一场七七四十九日的道场,这让我十分感动。
从我无牵无挂的那天起,我开始住在智伯家,当了他家的食客。 智伯骁勇善战,而且才思敏捷。
在他的率领下,晋国一天天的强大。政治家的手段是食客永远揣测不到的,至少,我就被他那套一切为民的思想左右着,并且至死不渝。
有一天他喝醉了,曾在我们这些食客面前放言要统一整个诸侯。那一刻,我们曾热血沸腾地举箸响应。
智伯的统一思想决定着他的行动。终于有一天他联合了韩魏,以倾城之力攻打被晋国老百姓喻为“魔鬼”的赵国国君。
那个年代消息是闭塞的,晋国举国上下都知道赵襄子是个赤发魔鬼,象传说中的年兽。我们有责任救赵国百姓于水火之中。
智伯的宣传攻势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围住了邯郸,士气全部投入到征讨魔鬼的斗争中去,而韩魏,仅仅出动了几千兵马在后防“擂鼓助威”。赵国的军民,据说死伤惨重,邯郸也变成了一座孤城。
那时我想,我要亲自逮住赵襄子,趾高气扬地走在晋阳城里,让全城的百姓牵着“年兽”的鼻子,游街示众。 再后来的一个夜里,我听说赵襄子的父亲被智伯的将领抓住,并割断了喉咙。
当他的头颅被挂在营帐最明显的地方时,全营的军人被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激励着,智伯微笑着和韩魏的统帅举杯相庆,我们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整个欢欣鼓舞的场面让所有人暂时忘记了自己正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又过了几天,我从帐篷里听说邯郸城里杀出一个队伍,虽然大部分人被我们剿灭,但最终还是跑掉两个人。
当时全军根本不为所动,胜利的号角时时奏想在我们的耳际。 终有一日,我们的粮草殆尽。
智伯催促韩魏进粮,韩魏迟迟不动。我们的军人死伤越来越多,士气也开始回落。
智伯开始发脾气,拿酒杯砸人并大骂韩魏背信弃义。这时候我才知道晋国正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
我只是一个食客,只知道打仗,并不清楚事实上韩魏正连同赵国一起攻击我们是什么目的。那个晚上,智伯喝了酒,并把我邀入帐中,催人泪下地诉说他的事业未竞,也许会就此身死。
那场面不由我不感动。我想起那篮鸡蛋,又想起过去几年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我很激动,信誓旦旦地对智伯说拼死也要保护大王。
智伯摇了摇头说,豫让只有你让我最安心。
就是那一夜,我被安排带领一队人马突围请求援兵。我终于拼出去了,拼的只剩我和智伯的小儿子。
当我带着世子逃回晋阳城的时候,我听流散的军民说智伯的脑袋被赵襄子割下来做了夜壶,他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世子听了昏死过去,我也一副举足无措的样子。
我安慰世子,我去替你父亲报仇! 兵败如山倒。晋阳城很快也被赵国打了去。
赵襄子为了庆祝胜利,决定在著名的晋阳桥和韩魏商讨如何瓜分晋国这片肥沃的土地。我开始磨刀,并嘱咐世子以后要坚强地活下去,我要陪智伯去了,世子哭成了泪人。
二、晋阳桥。 赵襄子羽扇纶巾,和韩魏两国的国君正指点着美丽的风景,他其实并不是我想象的年兽摸样。
那天我躲在桥下,手里拿着锋利的刀子,我等了几个时辰,终于看到了智伯的仇人。他和智伯一样有着逼人的气质,这气质是任何凡人所不具有的。
当我拿着刀子拼到他面前时,他仍是微笑着的,我看不出他任何一丝恐慌。这让我多少有些沮丧。
行刺的那股子狠劲一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终于还是被他身边的保镖绑住了,我挣托,但无济于事。
当赵襄子听说我就是豫让时,他向身边的人要了一壶酒,并亲自端给我。他向我诉说了智伯的凶残以及野心,并告知我是智伯先行不义。
当我用“夜壶”的事质问赵襄子作最后的说“理”时,赵襄子反问我,当你的父亲被杀并受侮辱后,你会如何去做?我哑口无言。 是的,我只是一名食客。
这中间的道理我总是想不通。赵襄子后来替我松了绑,并说我此刻也可以杀他,当然也可以投靠他,他会象智伯那样对待我。
我心如乱麻。 那时候的我头脑是十分简单的。
我只在想,我若投了赵襄子,在晋国老百姓眼里,会是什么样子。我既受智伯之恩,便当涌泉相报。
而赵襄子事实上也并不是想象中的“年兽”,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呢? 最后我终于说了让后代几千年还记得住的话——士为知己者死。我对赵襄子说:智伯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他。
虽死无憾! 我最后是自杀的。赵襄子厚葬了我,在晋阳桥上韩魏赵三家分了晋后,这座桥也被赵襄子纪念我改作了“豫让桥”。
三、。
刺客豫让的故事 豫让桥,在今太原市赤桥村。
桥已不存,旁有祠堂,亦破败。豫让,春秋时晋国智伯的家臣。
在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杀死之后,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行刺赵襄子,不成身死。他不仅是一个忠于主人的臣子,更重要的是,他是古代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国士”。
周贞定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451年,一日,正是气爽天清,从晋阳城缓缓走来一队人马,上午的日光不算猛烈,然暖洋洋地,照得人却有点慵懒。路边田里劳作的人,看着这一队虽是兵卒,但却松散疲塌的人马,自然有点奇怪,有眼尖的人,看见有些兵士背着弓箭,有些还拿着网、笼之物,便说,看来,是毋恤大人要打猎去了。
这位毋恤大人(在史书中被称为赵襄子)正在队伍中的一辆车上,扶轼斜立,闭眼假寐———他确实可以享受这样的闲适。去年,曾经几乎把他逼上绝路的智瑶(在史书中被称为智伯、智囊子),被他联合韩、魏两家使计除了,智家的土地也被他们三家分了,再加上原来就有了的中行氏、范氏的地盘,实力比别的诸侯已经不差了,虽然名义上,他还是晋国的臣子,但即使是别的诸侯,也知道赵家成为诸侯,不过是迟早的事罢了。
这队人依然缓缓走着,马上便要走到一座桥上。毋恤看着这桥,想着:“这桥下的渠还是那智瑶为淹我晋阳而挖的呢,可惜现在他的头颅都被我漆成了饮器。
他智家煊赫一时,如今都烟消云散了,用不了几年,谁会记得他呢?”寻思到这儿,他喃喃地道出了两个字:豫让。 豫让,本是智瑶家臣,之前在中行家和范家都呆过,两家灭了之后,就来到智家,深受智瑶宠信。
智瑶死后,豫让逃至深山,风声一过,一门心思只想为智瑶报仇,隐姓埋名来到赵毋恤府上做了杂役,一日,终于被他逮到机会,差点刺杀成功。幸亏赵毋恤机灵,突然心念一动,察觉不对,抓住了他,然而怜他一点对旧主忠心,没有难为他,放他走了,可是像他这样的人,难道不会再来行刺? 突然,载赵毋恤车的马突然像受到惊吓一样,不安起来,急得御者又是扯辔,又是大声呼斥。
赵毋恤脱口而出:“豫让!”身边的士卒不明就里,面面相觑。正在这时,从桥下跃出一条黑脸大汉,手握长剑,不由分说,直奔车驾而来。
有反应快的兵卒,一边大叫:“有刺客!”一边抽剑执戈,迎上前来,与黑脸大汉缠斗。那大汉甚是骁勇,转眼间,就放倒了三四人,口中兀自呜呜呼喝,越发接近赵毋恤的车了,然而涌上前来的兵卒越来越多,任他再勇猛,总归落了下风。
渐渐地,他被围在了很小的圈子里,终于,一时不慎,手中的剑被打落在地,顿时,几把剑搁到了他脖子上,那大汉长叹一声,垂下头去。 赵毋恤看那大汉身形,分明就是豫让,然而看面容,却陌生得很。
于是使个眼色让身边的人去问问。那大汉也不辩驳,径自承认自己便是豫让。
赵毋恤脸色一沉,说:“你曾为中行氏、范氏家臣,怎么不见你为他们报仇,为那智瑶,却缠住我不放?”豫让声音低沉嘶哑,回答说:“之前他们待我像庸常之人,我便用庸常人的行为对待他们,可智伯,对我恩宠优渥,以国士之礼待我,我自然要表现得像一个国士。”赵毋恤微叹一声,说:“话虽这样,我容你一次,但可一而不可再。
你为智瑶做得也够多了,你好自为之吧。”豫让说:“今日之事,我早有准备,但是事还没成。
你上次赦我,天下人都称道你的宽宏大量。我现在有个请求,请你把衣服给我让我砍斫,也算我报仇成功吧。”
赵毋恤答应了他,让身边的人把衣服挑在戈上,豫让捡起长剑,连连跃起,刺了三剑。大喝一声:“我对得起智伯了。”
随后,立即伏剑自刎。 他死的消息传出以后,晋国的人都为之涕泣。
每每有人再路过那桥,必有人指着桥跟他说,看,那就是豫让死的所在。久而久之,那桥便被称之为“豫让桥”了。
豫让桥被埋到地下,但传说却长久流传 转眼两千多年过去了。 2005年6月18日,怀着对那为古代刺客的好奇和敬意,我又翻阅了关于豫让的记载。
他不是个成功的刺客,但却是个伟大的“国士” 用“忠诚勇敢”来形容豫让,固然没错,然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豫让是一个让人难以言说的人,对于他的行为,我一直很困惑的。
他曾经在其他人手下也干过,那些人失败后,他并没有去为他们做过什么,心安理得地又跑到别人的门下,惟有在智伯死后,却一门心思替他去复仇。一次不成,又来一次,隐姓埋名,混迹贱役,漆面吞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他的朋友劝他说,你可以假意投靠仇敌,他一定会重用你,这样你行刺不是方便得多。
对这样可操作性极大的建议,他不采纳,认为怀着二心去投靠人,本身就是不忠不义,依然要用他极难成功的方法,真是很难理解。怪不得明朝方孝孺也是大忠臣的评价说:“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我认为,豫让没有为智伯提出好的建议阻止他走向失败,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臣子,在智伯失败之后,才去替他报仇,明显是“钓名沽誉,眩世炫俗”,也许真的如同他所说,但豫让却又自己的理由———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人。
“士为知己者死”是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说的,最早见记载在《战国策·赵策一》上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太史公在《史记 刺客传 豫让传》中对这句话也有记载:“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击衣”这个典故和一个特别让人感动的故事有关,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豫让。豫让是春秋末期的晋国人,当时的晋国被六大家族把持着,分别是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豫让因为受到智氏的掌权人智伯礼遇,所以一直在智伯门下效力。六大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彼此之间互相攻伐,最强的智氏先后消灭了中行氏和范氏。
之后智氏为了再次扩张自己的实力,联合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然而智伯没有想到的是,魏氏和韩氏早已经被赵氏赵襄子策反,很快智氏就被三家联合打败,智伯被擒。赵襄子对智伯恨之入骨,抓住他之后马上就杀了他,并且还把智伯的头骨拿来饮酒。
豫让知道对自己有恩的智伯落得如此下场心中十分愤怒,准备伺机刺杀赵襄子。首先他打扮成刷厕所的混入赵襄子府上,准备等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但是没有想到赵襄子直接就发现了豫让的不正常,叫人抓住了他。一番审问知道事情原委之后,赵襄子对豫让十分佩服,于是就要人放了他。
豫让被放走之后,并没有死心,而是采取了更加极端的办法。他首先用热漆浇遍全身,让自己全身的皮肤全部溃烂。之后再吞下火炭,改变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带变得十分嘶哑。做完这些之后,豫让躲在桥下伺机刺杀赵襄子。然而准备要刺杀时,赵襄子的马突然嘶吼起来,于是豫让就被赵襄子再次发现了。正当赵襄子不知道要如何处置他时,豫让提出要赵襄子把衣服给他象征性地刺一下,让他完成誓言。豫让拿剑刺了三下之后,立即就挥剑自杀了。
豫让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代晋国人,毕阳之孙,为当时著名刺客。
主要活动在三家分晋(前453年)前后。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
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
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为智伯报仇,二度刺杀赵襄子,未果,自刎。
《史记-刺客列传》有记载: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其后四十余年而轵有聂政之事。
上联:士为知己者死
语出:豫让
时代:春秋晋国
女为悦己者容
更多图片(1张)
女为悦己者容,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雠矣。”
豫让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本为晋国卿士智氏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中文名:女为悦己者容
上联:士为知己者死
语出:豫让
时代:春秋晋国
分享
出处
该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雠矣。”( 翻译:这时豫让逃到山里叹道:“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词语解释
本句中最重要的两个词是“悦己者”和“容”字。“悦”是高兴的意思,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指使自己高兴,“容”是名词作动词用,是说梳妆打扮的意思。女子会为那些通过称赞或欣赏使得自己愉快高兴的人打扮,因为值得这样。“士”指的是人才,“知己”指了解自己,人才愿意为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赴汤蹈火,因为这样也值得。“悦己者”即可以解释为:
第一,喜欢(欣赏)自己的人,比如:爱人、恋人、丈夫等,也可以是亲人、父母、子女、上司、下属等;
第二,使自己喜欢(欣赏)的人,让自己喜欢(欣赏)的人。
总之凡是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都可以称为“悦己者”,当然也不排除那些自己喜欢自己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恋者。
由此,“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就有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解释:
第一:女孩(或者女人)为了喜欢自己的人(悦己者)而精心打扮;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饿虎之蹊
读音: è hǔ zhī xī
释义: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出自: 《史记·刺客列传》:“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骨鲠之臣
读音: gǔ gěng zhī chén
释义: 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
出自: 《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洪炉燎发
读音: hóng lú liáo fà
释义: 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出自: 《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造句: 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发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语出《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豫让事知伯,知伯宠之,及赵襄子杀知伯,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后来,他变易姓名,漆身吞炭,使人认为不出自己,但几次刺赵襄子,都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因为他是义士而没有杀他。最后一次刺杀赵襄子,赵襄子说:“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原来范、中行氏并不是豫让的知己,只有知伯,把他看作国士,才是他的真正知己,所以他要用死来报答。
这句话,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