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原文出自苏轼的:
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扩展资料:
和董传留别赏析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
《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
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的意思是:
长安城里没有春天的气息,不如回去山村面对那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希望你来日考中,就能踩着长安的大街上的槐花了巡游了。
本诗中,有伤感,有安慰,也有达观。其中的踏槐,是保佑和祈求朋友金榜高中的寓意。
槐树在华夏文明传统中向来有着独特的地位,在遥远的周代,伟岸尊贵的王宫前便种着三棵槐树,大臣上朝时,地位最为尊崇的三公便分别站在三棵槐树下,等待天子的召见。普通人家在庭院中栽植槐树,旨在激励子弟,或寒窗苦读,或效力疆场,以此途径猎获功名,挤进槐门之列。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以后,更为寒门子弟开辟了进身之路,于是,槐树与科考结缘,开考之年称为槐秋,举子赴考名为踏槐,考试月份则是槐黄。因此,民谚说:槐花黄,举子忙。在槐花黄时,神州大地的举子赶考正忙,有得意者,便有失意者,士子们便望槐而感怀,目睹槐花盛衰,而咏叹人生之起伏。因此,便产生了许多以咏槐为名义的咏怀诗。
踏雪寻梅 《红楼梦》
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许配给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妻,进京待嫁,来到贾府。此时正值隆冬,刚好下了一场大雪,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李纨组织姐妹们以"雪"为题办起诗社,大家在芦雪庭赏雪吟诗。李纨命宝玉去栊翠院向妙玉要一枝红梅。宝玉欣然从命,很快就折回一枝红梅。李纨又命邢岫烟、李纹、宝琴分别一红、梅、花三个字各赋诗一首。一时间,芦雪庭内热闹非常。贾母高兴,背着王熙凤等人坐轿来到芦雪庭,边夸梅花开的好,边饮酒取乐,大家陪着贾母玩笑。突然贾母见白雪之中,宝琴身披凫裘,旁边丫头抱着一瓶红梅,竟想画中的天仙一般。原来宝琴看栊翠院红梅开得好看,非常喜爱,也去栊翠院折了几枝。贾母见宝琴长得美如天仙,又很有才气,心中十分喜欢,有意为宝玉求婚。一问薛姨妈,才知早已许给梅翰林家,而且很快就要完婚,贾母只好作罢。这幅画描绘宝琴折梅回来的情景。
《古今词话》:“蜀人《将进酒》,尝以为少陵诗,作《瑞鹧鸪》唱之:
'昔时曾从汉梁王,
濯锦江边醉几场.
拂石坐来衫袖冷,
踏花归去马蹄香.
当初酒贱宁辞醉,
今日愁来不易当.
暗想旧游浑似梦,
芙蓉城下水茫茫.'”
此诗或谓杜甫,或谓鬼仙,或谓曲词,未知孰是.然详味其言,唐人语也.首先有曾从汉梁王之句,决非子美作也.况集中不载,灼可见矣.
北宋皇帝宋微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诏命一下去,各地的画家都纷纷来到京城.到了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了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宋徽宗时期,有一次招聘画家,题目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