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
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
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
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分类 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 等 历史典故,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等 文学典故,如 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文化典故,如 牛郎织女 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
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
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典故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
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一)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
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
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
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
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
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
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
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
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
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二)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三)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四)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
典故的意思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详细解释
①典制和掌故;
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③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
示例:
①《北史·高隆之传》:“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②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开元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③清·田兰芳《蓬莱(袁可立别业)纪胜杂体小引》:“则是编也,亦可备蓬瀛之典故,以资取信。”
典故------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姜太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他能够在周朝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相传都是来源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商対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
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首领姬昌却在韬光养晦,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以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姜尚是一个很有抱人 ,他学富五车,心怀治国之' 才 ,听说姬昌在广纳贤士之后,便来到渭水之滨的周领地伺机出山。
但 是 他 并 没 有 像 其 他 人 那样 ,直接到姬昌面前引见自己,而是隐居在砸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一般人钓鱼都 要 挂 上 弯 弯 的 鱼钩 ,上面勾上香喷喷的鱼饵,远远地把鱼钩抛向水面的中心,使鱼钩沉到水里。
可是姜尚钓鱼的时候 ,却是用一个直钩,而且还不放鱼饵,还要让钩子离水面三尺高。 所 以 ,每当有人看到姜太公这样的钓鱼方法,不禁笑道:“老先生,像您这样钓鱼,一 百年也钓不到啊! ”太公神秘地举了举鱼竿,笑道:“我钓鱼,愿者上钩,缘者上钩。”
不久,这个奇怪的老头和他奇怪的钓鱼方法便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也很想见识一下这位奇异的老者,便派了一名士兵去召太公觐见。
可是,太公根本就不理睬这名士兵,反而摇着头自言自语道:“钓 啊 ,钓 啊 ,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士兵请不到姜太公,只好回去禀告了姬昌。
听罢太公的话,姬昌便又派了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想 不到,太公仍然不肯觐见,又自言自语道:“ 钓 啊 ,钓啊 ,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听罢官员的禀告,立即觉得此人必定非比寻常 ,便决定亲自拜见。于是,姬昌禁荤三日,沐浴更衣,手捧厚礼,前去拜会姜太公。
二人见面后 , 一 见如故,倾心交谈了良久。姬昌以大礼叩拜,请求太公出山相助。
姜子牙见姬昌诚心相邀,便决定为姬昌效力。从此 ,姜尚一心一意辅佐文王姬昌壮大实力,后又倾其全部辅佐武王姬发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天下共主的王朝一一周朝。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朝 消灭郅支单于,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
呼韩邪在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上 书汉朝,表示要朝见汉帝。提出愿为汉婿, 复通和亲之好。
汉元帝准其要求,把宫女王 嫱以公主的礼节嫁给呼韩邪单于。王嫱,字 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幼时被选 做宫女。
昭君慷慨应召,愿远嫁匈奴。昭君 姿容丰美,仪态大方,通情达理,深得呼韩 邪单于钟爱。
昭君离开长安时,文武百官一 直送到十里长亭,她怀抱琵琶,戎装乘马出 塞。到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 氏”。
后生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长大后 被封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 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依匈奴风俗,昭君再 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单于与大阏氏子),又 生二女。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朝长期和睦 相处,两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 发展。
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秦始皇死后,在赵高与李斯的阴谋协助下,胡亥当上了皇帝。
但他有勇无谋 ,使朝政大权都落人赵高的手中。可 是 ,野心勃勃的赵高并不满足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他的最终目的是做皇帝。但对于谋朝篡位,赵高还是心存顾忌的。
为了试验朝中有多少人忠诚于他,赵高便在朝堂之上导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 一天上朝时,赵高派人擒来一只鹿,然后嬉皮笑脸地对秦二世说:“陛下,微臣今日献给大王 赵高指鹿为马图一匹上等的千里马。”
秦二世一看,这哪是什么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分明是一只鹿,不是一匹马。”赵高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您仔细看清楚,这真的是一匹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不知道赵高在搞什么名堂,问道:“那为何马的头上会长角呢?”赵高没有理会秦二世的疑问,而是一转身,指着朝中众位大臣,大声说:“请众位大臣帮陛下认认,这到底是一只鹿还是一匹马!”大臣们被赵高的诡异行为弄得不知所措,心想:这分明是一只鹿,赵高到底想怎样。 不一会儿,当大臣们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不怀好意地在人群中扫来扫去时,便顿时明白了赵高的用意。
一些太臣充满正义感,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就是一只鹿,根本就不是千里马。而那些平日里就对赵高趋炎附势的小人面不红耳不赤地争辩道:这分明是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驹。
还有一些大臣虽然有正义感,但是胆小怕事,都纷纷低下头,默不做声。在“指鹿为马”的闹剧不欢而散后,赵高把那些对自己意志不顺从的忠臣都以各种罪名抓捕、杀害甚至满门抄斩,并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排到重要的官职。
赢政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俨然成为赵氏王国。赵高一个宦官,居然可以在朝堂上大放厥词,乱杀无辜,实在是秦二世的悲哀,是大秦帝国的悲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3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