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大禹时期曾有茫茫的疆域,他的儿子启登位后划分为九州,设立了九牧,按地区管理天下,使得国家非常有秩序,百姓安居乐业,都有房子住,同时农业发展得也好,家畜有吃不完的草料。
出自 《左传》襄公四年。
春秋时记载。大禹突破‘帝’位禅让的传统。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启’后。‘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而且登位后将统治区域划分为九州。并设置了九州之长‘’九牧‘’管理居民。
扩展资料:
1、夏禹典故: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
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2、九州
九州,又名中华、中土、神州、十二州 ,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
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 ,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 ,又称为汉地九州 。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州
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
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
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
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
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云: 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
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
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
夜,暴风雨至而室壊,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
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
妇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
吾将以吾不可,学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学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
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字子禽。春秋时人,稍早于孔子。
词典解释“坐怀不乱”: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典出《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究竟如何坐怀,如何不乱,史料的演变很有趣:
《荀子•大略》载:
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唐杨倞注:“柳下惠,鲁贤人公子展之后,名获字禽,居于柳下,谥惠,季其伯仲也。后门者,君子守后门至贱者。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弊,恶与后门者同,时人尚无疑怪者,言安于贫贱,浑迹而人不知也。非一日之闻,言闻之久矣。”杨之注根本不涉女色,荀文原意也和后世所谓的坐怀不乱无关。
成于西汉初年的《毛诗故训传·巷伯》云:
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壊,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栁下恵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栁下恵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栁下恵之可。”孔子曰:“欲学栁下恵者,未有似於是也。”
这里具有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可是,这个时候和柳下惠所处的年代已经相去数百年。
直到元时的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卷上才有成型的故事:
“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则记述为:
“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
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
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 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
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
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
而恰恰是司马迁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
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
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
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
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
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
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址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娥皇女英庙: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万安村人民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特在村北为娥皇女英塑像并建庙--娘娘庙。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万安村北门人民都会为娥皇女英二位娘娘请来戏班,唱大戏五天,欢送娥皇女英二位娘娘回娘家--羊獬村(会出动百人以上来接娘娘回娘家,羊獬村称二位娘娘为姑姑,称娘娘庙为姑姑庙)。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万安村北门人民会出动数百人再将娥皇女英二位娘娘接回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万安村北门人民再请来戏班唱大戏十天,为二位娘娘祝寿。
孔姬拼音:kǒng jī注音:ㄎㄨㄙˇ ㄐㄧ[词语解释]孔子 和 姬旦 ( 周公旦 )的并称。
唐 陆龟蒙 《自怜赋》:“服猛鸷兮捕龙螭,吾无力支;大 舜 禹 兮张 孔姬 ,吾其庶几。” 宋 王禹偁 《吾志》诗:“致君望 尧 舜 ,学业根 孔 姬 。”
宋 苏轼 《诸宫》诗:“腐儒亦解爱声色,何用白首谈 孔 姬 。”孔子学琴 《孔子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於甘泉宫西。
编翠羽麟毫为帘,青琉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浮金者,色如金,自浮於水上;轻玉者,其质贞明而轻。
有霞光绣,有藻龙绣,有连烟绣,有走龙锦,有云凤锦,翻鸿锦。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粟许,其气三月不绝。
进■〈山房〉嵻细枣,出■〈山房〉嵻山,山临碧海上,万年一实,如今之软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西王母握以献帝。
燃芳苡灯,光色紫,有白凤、黑龙、馵足来,戏於阁边。有青鸟,赤头,道路而下,以迎神女。
神女留玉钗以赠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
黄諃欲之,明日示之,既发匣,有白燕飞升天。后宫人学作此钗,因名玉燕钗,言吉祥也。
元鼎五年,郅支国贡马肝石百斤。常以水银养之,内玉柜中,金泥封其上。
国人长四尺,惟饵此石而已。半青半白,如今之马肝。
舂碎以和九转之丹,服之,弥年不饥渴也。以之拂发,白者皆黑。
帝坐群臣於甘泉殿,有发白者,以石拂之,应手皆黑。是时公卿语曰:“不用作方伯,惟须马肝石。”
此石酷烈,不和丹砂,不可近发。帝寝灵庄殿,召东方朔於青绮,窗不隔绨纨,重幕,问朔曰:“汉承庚运,火德,以何精瑞为祥应?”朔跪而对曰:“臣常至吴明之墟,是长安东过扶桑七万里,有及云山。
山顶有井,云起井中,若土德王黄云出,火德王赤云出,水德王黑云出,金德王白云出,木德王青云出。此皆应瑞德也。”
帝曰:“善”。 元封中,起方山像,招诸灵异,召东方朔言其秘奥。
乃烧天下异香,有沉光香、精祗香、明庭香、金磾香、涂魂香,外国所贡青楂之灯。青楂木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蜡和之涂布,燃照数里。
起神明台,上有九天道金床、象席,虎珀镇杂玉为簟。帝坐良久,设甜水之冰,以备洪濯酌。
瑶琨碧酒,炮青豹之脯。果则有涂阴紫梨、琳国碧李,仙众与食之。
吠勒国贡文犀四头,状如水兕。角表有光,因名明犀。
置暗中,有光影,亦曰影犀。织以为簟,如锦绮之文。
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
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蛟人之舍,得泪珠。则蛟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甜水去虞渊八十里,有甜溪,水味如蜜。东方朔游此水,得数斛以献帝。
投水於井,井水常甜而寒,洗沭则肌理柔滑。 瑶琨,去玉门九万里,有碧草如麦,割之以酿酒,则味如醇酎,饮一合,三旬不醒。
但饮甜水,随饮而醒。 涂山之背,梨大如升,或云斗。
紫色,千年一花,亦曰紫轻梨。 琳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数十年一熟,味酸。
昔韩终常饵此李,因名韩终李。 元封三年,大秦国贡花蹄牛。
其色驳,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帝使辇铜石,以起望仙宫,迹在石上,皆如花形,故阳关之外花牛津,时得异石。
长十丈,高三丈,立於望仙宫,因名龙钟石。武帝末,此石自陷入地,唯尾出土上,今人谓龙尾墩也。
帝好微行,於长安城西,夜见一螭游於路。董竭曰:“昔杰媚末喜於膝上,以金簪贯玉褵腹为戏。
今螭腹馀金簪穿痕,安非此耶?”曰:“白龙鱼麟,网者食之。”帝曰:“试我也。”
元封四年,修弥国献驳骡,高十尺,毛色赤斑,皆有日月之象。帝以金埏为锁绊,以宝器盛刍以饲之。
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之玉笼盛数百头,形如大蝇,状似鹦鹉,声闻数里之间,如黄鹄之音也。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日虫。
帝置之於宫内,旬日而飞尽,帝惜,求之不复得。明年,见细鸟集帷幕,或入衣袖,因名蝉。
宫内嫔妃皆悦之,有鸟集其衣者,辄蒙爱幸。至武帝末,稍稍自死,人犹爱其皮。
服其皮者,多为丈夫所媚。 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善语国。
常群飞往日下自曝,身热乃归。饮丹露为浆。
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太初二年,东方朔从西那汗国归,得声风木十枝献帝。
长九尺,大如指。此木临因桓之水,则《禹贡》所谓因桓是也。
其源出甜波。树上有紫燕黄鹄集其间,实如油麻风,吹枝如玉声,因以为名。
帝以枝遍赐尊臣,臣有凶者,枝则汗,臣有死者,枝则折。昔老聃在於周世,年七百岁,枝竟未汗。
偓佺生於尧时,年三千岁,枝竟未一折。帝乃以枝问朔,朔曰:“臣已见此枝三过枯死而复生,岂汗折而已哉!里语曰:年未半,枝不汗。
此木五千年一湿,万岁不枯。” 太初三年,起甘泉望风台。
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盖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以赐董偃,盛以琉璃之筐。
太初四年,东方朔从支提国来。国人长三丈二尺,三手三足,各三指,多力,善走,国内小山能移之,有涧泉,饮能尽。
结海苔为衣,其戏笑,取犀象相投掷为乐。 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一匹,高九尺。
帝问朔:“是何兽也?”朔曰:“昔西王母乘灵光辇以适东王公之舍,税此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臣至王公之坛,因骑马返,绕日三匝,然入汉关,关犹未掩。臣於马上睡,不觉而玉至。”
帝曰:“其名云何?”对曰:“因疾,为名步景。”朔当乘之时,如驽蹇之驴耳。
东方朔曰:“臣有吉云草十顷,种於九景山东。二千岁一花,明年应生,臣走请刈之。
得以秣马,马终不饥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