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是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简称,昌吉市是州府所在地。
昌吉在历史上先后属西域都护府、车师后部、北庭都护府所 辖,元代称“彰八里”,设昌吉县,取“盛昌吉祥” 之意。昌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从事 狩猎和游牧生活。
汉朝在这里设戊己校尉,开始出现城郭和农 田。 唐朝政府在此设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至巴尔喀什湖 以南以东地区,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元朝在此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在此期间,有陕、甘、青海等地 大量移民到此,进行大规模屯田,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
民国时,增设乾德、木垒河县治,各县隶属迪化专署。 1954年7月15日成立了昌吉回族自治区,下辖乌鲁木齐、昌 吉、米泉县。
1955年改为昌吉回族自治州。1983年撤县改市。
辖昌吉、阜康、米泉三市和呼图壁、玛纳斯、吉木萨尔、奇台、木垒五县。昌吉东部有著名的天池风景区,值得一看的诺敏魔鬼城、北 庭故城和大西寺,有我国硅化木分布最集中、景色最壮观的将军 戈壁;南部是连绵的天山山脉;康家石门子岩画就在西部的呼图 壁县境内,哈熊沟更是户外徒步的热点;北部是大漠,奇异的雅 丹地貌上有五彩城,以及有蹄类野生动物的王国卡拉麦里;中部 的千里沃野是较为繁荣的农业区。
昌吉市距乌鲁木齐还不到40公里,目前米泉市和乌鲁木齐 的东山区正在兴建米东新区,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打造乌昌经济 一体化,经济上的联姻让这俩邻居在地域上珠联璧合。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
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
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
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
《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
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
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
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
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
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
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 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 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在昌吉城的修筑过程中,还发生过两件趣事,即筑城的人从5 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有盛满了面的陶罐,其中的面粉还可食用。 清代学者纪昀后采写诗2首,分别记咏其事。 前一首诗是: 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柞音。 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薛花侵。 后一首是: 深深玉质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获益 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 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
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 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 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 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
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
当时,昌吉地处的 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 194。 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
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
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
昌吉之地在4县内。 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
《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
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
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 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
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
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
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 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
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
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 3000,驻昌吉等地。
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 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 给路费。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 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
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 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
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 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 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 图壁,归昌吉通判辖。
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
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 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
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 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 页。 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