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举午
发音:qí xī jǔ wǔ
释义: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亦作“祁奚举子”。
出处:无
示例:无
查字义:祁 奚 举 午
详解:
【注音】qí xī jǔ w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之间权力斗争十分激烈,范宣子赶跑了他的外孙栾盈,并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大夫祁奚向晋侯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晋侯问谁可以担任中军尉,祁奚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
【典故】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解释】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亦作“祁奚举子”。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
【结构】主谓式
【押韵词】析珪胙土、妍皮裹痴骨、贤妻良母、漏瓮沃焦釜、哀哀父母、有目咸睹、了无城府、宫邻金虎、有目共睹、知荣守辱、。
【成语示列】父教子忠,古之善训。祁奚举午,义不务私。宋·钱易《南部新书》
旁午走急、祁奚举午、旁午构扇、午桥泉石、晌午大错
一、旁午走急
1、拼音:
bàng wǔ zǒu jí
2、释义:
纵横交错,往来奔赴。
3、出处:
汉·贾谊《新书·匈奴》:“旁午走急,数十万之众,积于北方,天下安得食而馈之。”
二、祁奚举午
1、拼音:
qí xī jǔ wǔ
2、释义:
午:祁奚之子。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指举贤不避亲,客观公正。亦作“祁奚举子”。
3、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可也。’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
三、旁午构扇
1、拼音:
bàng wǔ gòu shān
2、释义:
形容相互构陷、煽惑。
3、出处: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以此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构扇,便为敌仇。”
四、午桥泉石
1、拼音:
wǔ qiáo quán shí
2、释义:
唐 宰相 裴度 因不满宦官擅权,于 洛阳 郊外建 午桥庄 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后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
3、出处: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谢方叔 惠国 ,自 寳祐 免相,归 江西 寓第,从容午桥泉石凡一纪馀。”参见“ 午桥庄 ”。
五、晌午大错
1、拼音:
shǎng wǔ dà cuò
2、释义:
释谓正午已经过去了很久。
3、出处:
《红楼梦》第十五回:“里面的堂客皆是 凤姐 张罗接待,先从显官诰命散起,也到晌午大错时方散尽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
从明朝时起,淮安就流传着端午节吃透糖的习俗。
传说,明朝淮安城内有一个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两人,姑娘乳名叫莲儿,才十六岁,生得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糕点。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顾客盈门。
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这可气坏了那些大字号的茶食店店主们。一天,他们把全城茶食业同行召集在一起,莲儿的父亲也被邀来啦。
一个大店主首先开口:“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该思谋思谋,能不能制作一种新奇、独特、外地没有的应节糕点啊!”别的店主们纷纷应和:“对呀,对呀!”停了一会,有人挤眉眨眼地对莲儿父亲说:“哎哟哟,差点儿忘啦!你家莲儿姑娘心眼伶俐,手艺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样,拿出一手来给同行看看呢?!”莲儿父亲知道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难啊。”
莲儿父亲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姑娘。莲儿说;“他们想捉弄我啊,我倒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他们看看!”莲儿盘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动手把平时卖糕点积下的各种各样的碎屑儿,统统收拢在一起,过了秤,算了算斤两,再兑上些新鲜面粉,揉和成大面团儿。
接着切成小方块儿,再用刀顺着每个块儿的正中划一条浅浅的沟纹。随即引火烧锅,例入麻油,放进油里炸熟,再捞起来放在铁丝络上晾,然后装进瓷皿,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调和而成。
隔了一天,莲儿打开大瓷皿一看,饼儿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卤汁大半都渗进去,已经变得松软酥透了。她用筷子拣起来尝尝,啊!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多么爽口呀!她高兴万分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亲跑来一看,莲儿用筷子拣起一块饼儿递进他嘴里,一尝,真是又惊又喜。
他问姑娘:“这种新糕点该起个什么名字呀”?莲儿想了想说:“就叫它‘透糖’好啦,糖卤儿都渗到饼里嘛!”父亲频频点头:“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节前两天,莲儿店里的透糖上市啦,全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们觉得新鲜,争着要买到一尝,人人夸不绝口。
接连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卖光了。 消息一传开,那些原先想捉弄莲儿的大茶食店店主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为了做生意挣钱,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向莲儿讨教。
都照着莲儿教给的方法制作透糖,大量应市。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端午吃透糖,就成为淮安的一种民俗了。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