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战国蔺相如使秦完璧归赵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睨之:斜着眼睛看他。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
节选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他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陈尧咨性情刚戾,但办事决断。他做地方官时注重水利,知永兴军(今陕西)时,发现长安饮水十分困难,便组织人力,疏通了龙首渠,解决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但陈尧咨为人盛气凌人,为政”用刑惨急,数有杖死者”。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在出知毫州时作该文,记载了关于陈尧咨的一个故事。欧阳修想通过这件小事,表达熟能生巧的道理。
作品鉴赏
该文叙卖油翁以纯熟的酌油技术折服了自命不凡的善射手陈尧咨。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作品由始至终没有一句夸赞卖油翁的话,但卖油翁那纯朴厚直、怀技而谦谨的形象已随着他的言行举止充分地展现出来。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该文写作的特点。这篇文章记了两件事,一件是陈尧咨射箭,一件是卖油翁沥油;这两件事在文章中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写陈尧咨稍有成绩就自夸自傲起来,就反衬了卖油翁谦虚朴实的美德。写陈尧咨气势逼人,就映衬了卖油翁从容不迫的态度。
由于有陈尧咨射箭这一段作有力的铺垫和衬托,就把主体部分充分地凸现出来了。写陈尧咨射箭作者用“十中八九”简括地加以叙述,而对于卖油翁沥油,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其过程较详细地写出来。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更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总之,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篇一百三十五个字的短文叙述疏密相问,又重点突出;明白晓畅,又委婉生动;主题思想表达得鲜明突出,又引人深思,富有启发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卖油翁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白话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决心,勤奋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刎颈之交
【拼音】wěn jǐng zhī jiāo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的派遣,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而能完璧归赵,被赵王重用,拜为上卿。武将廉颇受不了,多次想找蔺相如的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
【典故】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
【释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用法】作宾语;指共患难的朋友
【相近词】患难之交、刎颈至交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
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
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
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
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
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跟随他一起北伐,对不听号令、依附敌人的,就坚决打击。祖逖的威望就越来越高了。
刘琨在北方听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兴,说:“我夜间枕着兵器睡觉等天亮,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现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得大败。
接着,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又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发生了困难。
有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了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最后又派了几个兵士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上,故意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的米,自然眼红,就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兵士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
赵营里早已断了粮,抢到了一点米,只能够勉强维持几天,但是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那么充足,军心就动摇起来了。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过了几天,石勒派了一千头驴子装运了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
这样一来,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 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
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在战斗的艰苦环境中,和将士们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节约,把省下的钱尽量帮助部下。
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关系疏远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样热情地对待。
生地的百姓都很拥护他。 有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
人们高兴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着眼泪说:“我们都老了,今天能够在活着的日子里看到亲人,死了也可以闭上眼睛了。”
祖逖一面操练士兵,一面扩大兵马,预备继续北伐,收复黄河以北的国土。哪儿想到昏庸的晋元帝对祖逖竟放心不过,怕祖逖势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一个戴渊来当征西将军,统管北方六州的军事,叫祖逖归他指挥。
祖逖辛辛苦苦收复失地,反而受到朝廷的牵制,心里很不舒坦。 不久,祖逖听说他的好友刘琨在幽州被王敦派人害死,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心里又是忧虑,又是气愤,终于得病死了。
豫州的男女老少听到祖逖去世的消息,像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伤心。 祖逖虽然没有完成恢复中原的事业,但他那中流击楫的英雄气概,一直被后代的人所传诵。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寓言故事,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通过记述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shǐ)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ú)尔。”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shú)尔。”康肃笑而遣(qiǎn)之。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自我夸耀。他曾经在家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着他射箭,很久也没有离开。
(老翁)看见他射箭十支中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头。 陈康肃咨问(老翁):“你也懂得射箭吗?你怎么能质疑我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熟练罢了。”
陈尧咨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的。”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杓子舀了油向下灌注,(油)从钱孔中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沾湿。
(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只好)笑着打发他走了。
作者 欧阳修生于(1007~1072年)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汉族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
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本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作平实朴素的古文,反对当时盛行的崇尚藻饰的骈体“时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继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后掀起了又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在写作实践上有较高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对后世影响很大。
流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本文选自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人物简介 陈尧咨(?—1034?),北宋人,字嘉谟,谥号康肃。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陈尧咨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召为校书郎,值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擢右正言,知制诰。
奉诏担任殿试考官时,因接受请托,提携刘几道,被贬为单州团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