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榆树沿革史 榆树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
远在四万年前,榆树境内就有人类活动。1951年,在秀水镇周家油坊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榆树人”,他们所创造的古老文明被命名为“榆树文化”。
榆树人用粗制的石器,同大自然斗争,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在松花江北岸,他们繁衍生息。
人口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逐渐增大。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493年(北魏太和17年)勿吉国灭夫余国的一千五百多年间,中原经历了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各个时代。
这时的榆树为肃慎、夫余国故地。肃慎族即后来的女真族,历经演变,最后为满族。
夫余族最后被同化。考古发掘表明,这时榆树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
公元前220年前,榆树仍然是氏族公社的延续。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各氏族部落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各氏族部落间交流活动有了新的萌芽。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连年发生战争,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庶民向北流徙,鲜卑族统治者招贤纳仕,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汉族与鲜卑族开始移来此地,与夫余族有过政治、经济上的交往,军事上的争端。此时榆树为夫余国所辖之地。
北魏时属夫余国伯嘟部,伯嘟即以后的伯都。 隋朝时,榆树属于伯咄靺鞨。
靺鞨为女真的一个部落。 唐代时,公元698年,栗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现在敦化县敖东城兴起,号震国,后称渤海国。
这时榆树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农安)。 宋、辽、金时,榆树先后为辽、金属地。
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后,建立东丹国,这时榆树为辽的东丹国东京道宁江州。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灭辽的东丹国建立金国,榆树为金国的上京肇州路。
榆树现存的古城都是辽、金时期的古城。 元灭金时,把榆树境内居民全部驱逐出境。
汉族移居辽东,女真族移居扶余东部。榆树境内城池残毁殆尽,土地随之荒芜。
元、明两代,榆树境内没有人类居住。元代时,榆树属于辽阳省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代时属三岔河卫。
清代初年,榆树为皇家封禁之地,位于柳条边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从吉林到齐齐哈尔修通驿路,在榆树境内建了两座驿站。
一为登伊勒哲库站(又名登格尔哲库站、腾额尔哲库站、秀水甸子站),位于今秀水镇所在地。另一为盟温站,即今五棵树镇盟温站村。
后这条驿路又修一条支路,通往拉林。在榆树境内又建立一个驿站,即蒙古卡伦站(又称蒙古喀伦站、新站),即今太安乡新站村新站屯。
驿路的开通,驿站的建立,在榆树这块土地上又有了人类活动。此为榆树近代开发之始(榆树近代历史只有328年)。
这时榆树地域归伯都讷副督统(在伯都讷城)管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迁来汉族201人,在孤榆树(今正阳街道榆树村)开荒种地,这里又有了农业的开发。
雍正五年(1727年),榆树隶属于盛京奉天府长宁县,长宁县驻地为伯都讷城(现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乾隆元年(1736年),撤长宁县,榆树归属永吉州(吉林),后改为吉林厅。
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伯都讷厅,置理事同知,驻伯都讷城。同时添设分防巡检两员,分驻伯都讷城和孤榆树屯(现榆树市区)。
道光五年(1825年)伯都讷屯田开始实施,为榆树近代农业开发之始(近185年)。光绪八年(1882年),伯都讷厅衙门由伯都讷城迁至孤榆树屯,改理事同知为扶民同知,榆树成为伯都讷厅首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伯都讷升府(新城府),榆扶分治,在孤榆树屯设立榆树县,隶于新城府,此为榆树设县之始。宣统元年(1909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隶属于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
随着农业的开发,人口的增长,榆树的文化教育也发展起来。在清代,吉林地域共考上34名进士,其中有汉族21名、满族13名。
在21名汉族进士中就有榆树籍8名。黑林镇太平川于氏家族一家就考上5名进士,号称“叔侄两进士、兄弟两翰林”。
其中官职最高的于荫霖曾任湖北巡抚和河南巡抚,官阶一品。榆树的种榆书院建于1872年,是吉林地域建立最早的书院,比吉林的崇文书院早2年,比长春的养正书院早13年。
由此可见榆树文化底蕴之丰厚。 民国二年(1913年),榆树直隶厅改为榆树县,隶属于吉林省滨江道。
沦陷时期为榆树县,隶吉林省。在经过14年的日伪统治之后,榆树于1945年12月27日获得解放。
解放后为榆树县,隶吉林省。1990年12月26日,榆树县更名为榆树市,为省辖市,由长春市代管。
现在榆树市幅员4712.49平方公里。有2个省级开发区(集中区)、4个街道、24个乡(镇),388个村、3195个村民小组。
129万榆树人,正在中共榆树市委和榆树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扬“团结互助、朴实豁达、坚韧执着、创新争先”的榆树人精神,为把榆树市建成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如果榆树在房后,树越大越好。
民间以房后有榆树为吉利的事情,后代有余粮。并且在风水上可以做山使用,背后有靠山吉利。
如果在房前,就不好了形成了顶心煞。顶心煞就是门前所见到的电线杆、路灯柱、大树以及路牌等。
犯顶心煞者,多半对健康不利。现代的楼房建得很高,顶心煞只对五层楼以下有作用。
化解方法:在门口挂凸透镜、八卦镜或者五帝钱。凸镜有如龟壳一般,具有反射作用,当有带煞的物体冲来时,凸镜可以将这些煞气化去。
八卦镜顾名思义,为八种卦象对应的八种场态。其中太极图浓缩了宇宙平衡的气息,可以起到化解煞气转换气场去除不利地势对自身的影响 。
而五帝古钱可将凸镜的功效提高。真正五帝钱有效果,仿制的古钱是没有效果的。
概述 姜榆罔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他从小聪明好学,后来习文练武,成长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帝克十八年(丙子,前4545),东夷人骚扰和入侵神农氏东部边境,十七岁的姜榆罔奉命驻守旧都伊川,并且在那里筹建军队,与东夷人作战,多次击败敌人,受到帝克的多次表扬和嘉奖。
简介 在位起讫:前4539—前4513年。 生卒年:前4561—前4494年。
出生地: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立都:伊川(今河南洛阳市南)。
年号:榆罔元年(癸未,前4538)。 炎帝榆罔,男。
姓姜,名榆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神农氏政权的第八任帝,即是传说中的炎帝。 姜榆罔的祖父是神农氏政权第六任帝姜来的儿子姜节茎。
父亲是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 历史 概述 公元前4539年秋天,神农氏政权的七任帝姜克去世,姜榆罔在伊川即位,号帝榆罔。
以癸未年(前4538)为榆罔元年。 姜榆罔即位时,正是中国北方各大氏族集团争霸时期,此时,除执政的神农氏之外,还有与东夷人联合起来的魁隗氏政权、占据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史皇仓颉氏政权、兴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轩辕氏政权,还有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权。
五大集团都想争当中华霸主,相互侵略攻伐,氏族社会从此进入了野蛮的战争时代。 榆罔三年(乙酉,4536),姜榆罔闻东夷逐渐强大,不肯向朝中进贡,大怒,立刻起兵征讨,一举击败了东夷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的联盟军。
继而将国都迁于空桑(又作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北)。 榆罔七年(己丑,前4532) 东夷少昊族的大酋长风清与魁隗氏九世孙夸父再次联合起来,出兵攻打帝都空桑,结果又被姜榆罔击败。
夸父兵败后求助于阪泉蚩尤氏。蚩尤亲率从八十一个部落中精选的队伍南下,攻打帝都空桑。
姜榆罔的军队被击败,被迫放弃空桑,率族人迁回到故都伊川。 榆罔十一年(癸巳,前4528) 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征服了史皇仓颉氏政权,仓颉五世去帝号,归顺了轩辕氏。
轩辕氏的势力扩展到今河南北部的濮阳、安阳、鹤壁、新乡等地,对炎帝神农氏和九黎蚩尤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蚩尤氏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又联合东夷伏羲少昊族和炎帝魁隗氏族,共同讨伐神农氏。
姜榆罔在强大的攻势下接连失败,被迫向占据玉邦河(今桑干河)流域的轩辕氏求救。 榆罔十二年(甲午,前4527) 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率军南下增援神农氏。
姜榆罔十分高兴,立刻授以兵权,命其讨伐叛乱的诸侯。轩辕氏大军首先突袭蚩尤氏部落,在今河北张家口市的万全、尚义、怀安之间大败蚩尤族。
接着,蚩尤亲率精锐部队反击,双方激战于东台山(今河北张家口市小五台山)。蚩尤军金盔金甲金兵器,勇猛无敌,轩辕军大败。
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见蚩尤军不好对付,便避其锋芒,向北退却。蚩尤氏的同盟军——魁隗氏族的夸父共工联军,跟踪追击,一直追到玉邦河北岸。
轩辕氏组织反击,在玉泉(今山西大同市天镇县)击败了夸父共工联军。夸父共工联军的败卒退往涿鹿,中途又遭到了姜榆罔的劫杀,再次兵败。
幸得蚩尤军及时赶来救援,才没有受到更大的损失。 由于受共工、夸父和东夷少昊族的不断侵扰,帝都伊川已经无法安居,这年秋天,姜榆罔下令将帝都迁回到旧都榆林(今山西晋中市东)。
榆罔十三年(乙未,前4526) 炎帝神农氏、黄夷轩辕氏联合与魁隗氏、九黎蚩尤氏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的旷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榆罔十六年(戊戌,前4523) 轩辕氏与蚩尤氏恶战了三年,轩辕氏先后发动了九次大的进攻,都被蚩尤军击败。
最后,双方谈判言和,以玉邦河为界,河北为轩辕氏统治区域,河南为蚩尤氏统治区域。 榆罔二十二年(甲辰,前4517) 轩辕氏与蚩尤氏停战七年。
在这七年中,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为了击败蚩尤氏,独身前往博望山(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西南东梁山)拜师学道,学习战略战术,苦学三年后回国,重新组织训练军队,使军队能力大增。于是,姬邦卉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再次发动涿鹿大战,同时派人请炎帝姜榆罔出兵助战。
榆罔二十三年(乙巳,前4516) 轩辕军水淹蚩尤城,蚩尤军大败,其残部渡滏阳河逃往冀州(今河北冀州市)。轩辕军兵分两路追剿,终于在解村(今河北冀州市小寨乡北)活捉了蚩尤。
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下令将其处死。轩辕军乘胜继续追剿蚩尤部族和炎帝魁隗氏部族,又杀死了魁隗氏九世孙夸父。
继而东征东夷少昊部族,少昊大酋长风清率部族投降。接着又北征燧人氏后裔的支脉薰粥族,将他们北逐至蛮荒之地。
榆罔二十五年(丁未,前4514) 历经三年时间,轩辕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再也不把炎帝神农氏看在眼里了,他致书姜榆罔,命令他让出帝位,否则刀兵相见。
姜榆罔十分愤怒,大骂轩辕氏无德,坚决不从。朝中群臣纷纷谏阻,劝他不要以卵击石,给全族人带来灾难。
姜榆罔自知无力与轩辕氏抗争,考虑到百姓的安危祸福,只好仰天长叹,答应让出帝位。 榆罔二十六年(戊申,前4513) 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
黄帝姬邦卉降封炎帝姜榆罔为。
根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在唐代大历年间(公元776——779),延安有一年轻貌美的女子,经常一人孤单地在城中游荡,城中年轻男子多与她有染,几年后女子病亡,城中人都很惋惜,合伙将其安葬。忽然有一天,从西域来了一位高僧,看见其墓,打坐坐下,焚香具礼,连续几日。围观的市民非常不解,说:“这是一个人尽可夫的女人,大家可怜她死后无人收敛尸骨,才将其安葬于比。大师为何对此坟如何尊敬?”和尚说: “你们恐怕都不知道吧,这是一个大圣人啊,慈悲喜舍,为了满足世人淫欲,甘愿牺牲奉献自我。这就是锁骨菩萨,你们若不信,可打开墓查看其骨。”大家打开坟墓,见其全身之骨,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大家均感到奇怪,为其设大斋,建造高塔。因此宝塔来源据传说是为了感谢锁骨菩萨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而俢建的。
宝塔山的故事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名相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是中原王朝对抗西夏的前沿。宝塔山下留下了范仲淹的隶书磨崖题刻“嘉岭山”与“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山上也遗留下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
范仲淹在延安戍边期间所做的《渔家傲秋思》
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不韩信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在青桥驿附近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历史记载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香林寺
又名弘门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2007年,下寺湾民众筹集款项,开拓道路,竖立山门,筑建神道,建钟楼、鼓楼,立文化碑廊。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国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一条军事性通道。秦直道南起淳化县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宫,沿子午岭北行,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榆林、穿越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鄂尔多斯草原至阴山脚下的秦九原郡,全长700多公里。因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秦直道在甘泉境内全长34.8公里,由富县、志丹、甘泉三县的分水岭墩梁入境,经寻行甫、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下山至安家沟村,过洛河圣马桥,由方家河村西北上山,
经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境。甘泉境内秦直道洛河南段从箭湾至高山窑子保存最好,路基宽度一般在30至50米之间,最宽处达58米。沿途有垭口、兵站遗址多处。特别是“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修筑特点在洛河北段的方家河村得到集中体现,号称秦直道博物馆。洛河引桥桥墩残存桥基宽82米,顶宽44米,高72米,长56米。
美水泉又名甘泉,发源于县城西南3.5公里的神林山下,是甘泉县境内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美水泉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水质和神奇的传说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突厥牧场,途中到此游历,偶饮此水,厥味甘美,顿觉心旷神怡,遂赐名“美水泉”,后为隋唐两代皇宫专用。美水泉现为一排12孔的窑洞式蓄水池,泉旁有明代“修复甘泉碑记”、民国“重修甘泉县甘泉碑记”和2007年县政府所立“美水泉碑记”石碑三通,以及十分罕见的刺榆树两株,榆刺似针。美水泉泉水经科学检测,其为优质高钙矿泉水,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与华清池温泉等并列称为陕西四大古泉之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出处】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用例】(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胆敢又到孝感县境一个大字号店里去,仍照这么一做,这回他却是恶贯满盈,自寻败露了。”
【解说】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释义】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