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 四月绣花针
成都又名“蓉城”,顾名思义,芙蓉花应是成都人的最爱了。每当芙蓉花开时分,粉红的芙蓉大如玉碗,从远处。 就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树。待到来年花开时节,成都就“四十里如锦绣”,成都自此也就有了“芙蓉城”的别称
雨纷纷 暗合的是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羽毛扇遥指千军阵 锦缎裁几寸 ——羽毛扇,指诸葛亮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暗指的是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 巧的是 旁边的锦里里面就有展示蜀绣的工场
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 红尘千帐灯 ——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水一程风雪再一程 ——纳兰性德 《长相思》 夜深千帐灯
A2
红烛枕五月花叶深 六月杏花村——杜牧
红酥手青丝万千根 姻缘多一分
宋·陆游·《钗头凤》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红酥亦作“ 红苏 ”形容红润柔腻
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 满城牧笛声
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C1
君可见刺绣每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牡丹开一生 有人为你等
江河入海奔 万物为谁春——天为谁春,也是纳兰的词
万物为谁春,应该是引自纳兰的《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月照不尽离别人————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
C2
君可见刺绣又一针 有人为你疼
君可见夏雨秋风有人 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锦书画不成
情针意线绣不尽 鸳鸯枕
锦书
前秦女诗人苏蕙所创回文诗(璇玑图),表达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这个典故经常用了,比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等等
鸳鸯枕
《西厢记》,红娘抱着枕头送崔莺莺相就张生,鸳鸯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头抬,弓鞋凤头窄,云鬓坠金钗。
鸳鸯枕都是情人使用,枕绣鸳鸯,但求同心同意至死不分
绕指柔破锦千万针 杜鹃啼血声
芙蓉花蜀国尽缤纷 转眼尘归尘
战歌送离人 行人欲断魂
浓情蜜意此话当真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这歌词总结一句就是闺中怀征人,有这条线串着,就好理解了。
自古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经历一次次离乱,却终究还是锦绣芙蓉,天府之国,川人坚韧勤慧可见。
呕心沥血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孙权曾骑马射虎,马被虎抓伤,他用长枪投刺,虎被吓退。此处是苏轼以孙权自比。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原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如下: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扩展资料: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密州出猎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
根据最新版《新华成语词典》,把“衣”字读音做了修改,“衣”发第一音。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就象身穿锦绣在夜间行走,没有人能看见。
后遂用“衣绣夜行、衣锦夜行、夜行披绣、锦绣夜行、夜绣行、宵锦”等谓不能向人显示荣华富贵;又用“衣锦还乡、锦衣还里、衣锦还、锦还、衣锦昼游、锦衣行昼、昼锦、昼绣”等指富贵后回乡,表示炫耀富贵荣华。 【衣绣夜行】《汉书·朱买臣传》:“上(汉武帝)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
【衣锦夜行】黄小配《廿戴繁华梦》第二十回:“古人说:‘富贵不还乡,就如衣锦夜行。’那有知得?大人不如趁满任回来。”
【夜行披绣】苏武《报李陵书》:“语曰:夜行披绣,不足为荣。” 【锦绣夜行】辛弃疾《临江仙·昨日得家报特丹渐开》词:“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夜绣行】赵翼《朝衣》诗:“出游未共春衣典,起早翻如夜绣行。” 【宵锦】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奠豪书》:“故乡如此,诚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
【衣锦还乡】《南史·柳庆远传》:“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乌于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
’”黄滔《送翁员外承赞》诗:“衣锦还乡翻是客,车谒帝却为归。”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孩儿三箭定了天山……今日衣锦还乡,控望父母来了。”
【锦衣还里】庐《童子军》第二出:“著甚的肘后悬金印,锦衣还里想。” 【衣锦还】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诗:“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锦还】周亮工《送王将军还里暂迟湖上》诗:“一曲临江仙自好,锦还未必胜生还。” 【衣锦归】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诗:“深冬若得朝丹阙,太华峰前衣锦归。”
欧阳修《谢致士表》:“头垂两鬓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虽异负薪之里,何殊衣锦之归。” 【锦衣归】顾炎武《班定远投笔》诗:“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衣锦】李白《送外甥制班从军》诗:“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逥。” 【昼锦还乡】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遗母;不居一国,欲其昼锦还乡。”
姚勉《沁园春·送友人归蜀》:“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 【著绣昼行】《三国志·魏志·夏侯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念足下震华鼓,建朱节,楞本州所谓著绣昼行也。”
陈师道《赠郑户部》诗:“著绣昼行真细事,下车磬折得深衷。” 【衣绣昼行】《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张既〕出为率领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乡昼行矣。”
【衣锦昼游】《新唐书·张士贵传》:“〔士贵〕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授虢州刺史。帝曰:‘李令卿衣锦昼游耳。
’” 【锦衣行昼】辛弃疾《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迷仆寿再和以寿南涧》词:“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 【昼锦】李清照《长寿乐·南昌生日》词:“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范成大《昼锦行送陈钙矮判信州》诗:“昼锦声名两荣耀,惟有信州如相州。”郑德辉《倩女离魂》第四折:“嗅如今富贵还乡井,方信道耀门闾、昼锦荣。”
【昼绣】《陈书·陈宝应传》:“起家临郡,兼昼绣之荣;裂地置州,假藩麾之盛。” 〖释义〗说者(韩生)见项羽攻占咸阳后不图建立霸业,一心要衣锦还乡,便嘲笑他不过是个戴着帽子的沐猴而已。
后遂用“沐猴而冠、沐猴冠、沐冠猴、楚沐猴、笑沐猴”等谓人目光短浅、徙有仪表,成不了大事。【沐猴而冠】《汉书·伍被传》:“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发沐猴而冠耳!”《晋书·张戴传》:“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沐猴冠】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达人千钧弩,一弛难再彀;下士沐猴冠,已系犹跳骤。”
又《锦溪》诗:“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沐冠猴】沈鲸《双珠记》第十三出:“文身虏,沐冠猴,那知罪恶重山丘。”
【楚沐猴】苏轼《代书答梁先》诗:“强名太守古徐州,忘归不如楚沐猴。” 【笑沐猴】黄遵宪《己亥续怀人诗》之五:“优孟衣冠笑沐猴,武灵胡服众人咻。”
孙原湘《题仲瞿祭霸王墓诗后》诗:“时来雉亦烹功狗,事去人争笑沐猴。”董必武《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诗:“曾闻制苞驱狂狗,莫讶韩生笑沐猴。”
xī zhī zhuāng shuì选自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作者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原文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④。
于时称其有智。注释 ①“王右军”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
减,少于。 ②钱凤:字世仪,任王敦的参军,是王敦的谋主。
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屏人:叫别人避开。
逆节:叛逆。 ③剔吐:用指头抠出口水。
④从横: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
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
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
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故事原文 东晋时期,十岁的王羲之长得清秀可爱、聪明伶俐,当时的朝中大臣、领有重兵的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这个同族兄弟的儿子,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有时安置在帅帐里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晋元帝登上帝位后,很不满意王氏家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于是暗中想削弱王氏家族的势力。
王敦本来就是个野心家,他很不满意让晋元帝当皇帝,所以也在暗中图谋篡夺皇位。 有一天,王敦早早地就起床了,而王羲之当时也在他的帐中休息,因为贪睡,所以还没有起床。
不一会儿,王敦的心腹钱风进入卧室,两个人便让左右的侍从都下去,秘密地商量叛变起兵的大事,他们聊得太投入了,完全忘记了还有个小孩在帐中睡觉。 王羲之在钱风进来的时候就已经醒了,刚准备出来,可突然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内心非常震惊,这可是灭九族的事啊!王羲之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旦被王敦叔叔知道自己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那么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
怎么办呢?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王羲之的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主意:用手指悄悄地抠着喉咙,引起呕吐,把自己的脸和被褥都弄得很脏,并装出睡得很香的样子。 王敦和钱风正谈得起劲,突然他想起帐中还有个小孩,不禁吓了一大跳,要是这事泄露出去,那可不得了!为了免除后患,王敦对钱风说:“没办法了,只能把羲之这孩子除掉了!尽管很可惜,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怪他的命不好了。”
他赶忙前去掀开帐子一看,只见被褥到处都脏兮兮的,王羲之满嘴都是唾沫,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似乎正做着好梦呢! 王敦又悄悄地退了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对钱风说:“这孩子正做着美梦呢,肯定没有听到我们密谋的事,就放过他吧。” 就这样,王羲之运用计谋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娄师德,生于公元前630年,卒于公元前699年,是郑州原武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人,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将军,曾经官至宰相,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大臣。因为他为唐朝所作出的突出事迹和贡献,而被唐德宗列入三十七个宰臣上等之一,与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名臣齐名。
娄师德在二十岁的年纪便考取了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都(即现今江苏扬州)县尉,因为政绩突出随后便升任监察御史职位。娄师德是文臣出身,但是他也曾经随军征战过。那是在678年,唐高宗命令当时的宰相李敬玄为统领,率军讨伐吐蕃,并在河南、河北一带招募兵士。娄师德挺身而出,前去应募。高宗十分高兴,便任命他为散朝大夫,跟随宰相出征。没想到宰相李敬玄对战事一窍不通,结果导致大败,手下的大将刘审礼也被俘。娄师德在这种危急关头,整备残存兵力,他陈说利害关系,以自己的雄辩之才说服了吐蕃将领论赞婆,解救了这次危机。他随后便被任命为中侍御史和河源君司马职位,主持屯田工作。后来在吐蕃侵犯河源军时率军迎战,八次作战无一败绩,完全展示了他作为将领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因为他突出的功绩,他曾经先后两次担任宰相的职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足以看出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他在699年九月病逝于现在的甘肃靖远,享年七十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纵观娄师德的一生,不管是担任文臣还是武将,他都勤勉奋进,有所作为,而且他生性宽厚仁爱,对人亲切友好,始终保持一颗谦卑谨慎的心。他的这种高贵品质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娄师德唾面自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叫“唾面自干”,意思是如果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能还击,也不能把唾沫擦掉,而是应该让唾沫被自然吹干。这个成语形容的是那种受了巨大的侮辱却仍然能够忍耐,不会反抗的人。这个成语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它的来历跟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大臣有关,这个人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和将军之位的娄师德。
娄师德,是生活在唐代初期的一位具有过人谋略和智慧的大臣。他字宗仁,出生在郑州原武即现在的河南原阳。他二十岁的时候便考取了进士,起先担任江都县尉的官职,随后因为政绩突出而升迁至监察御史。此后又以文官的身份应征从军,跟随军队远征吐蕃,建立了一番战功,之后便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和河源军司马等职位。之后便是两次拜相,直到公元699年病逝,此后皇帝为了表彰他做出的卓越功绩,追赠他为凉州都督,谥号为贞。
娄师德能够在官场上一路高升除了他自己确实是有才能之外,跟他的容忍和宽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有一次,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做代州刺史,在临别之际,娄师的说道:“我现在是宰相,你也做了高官,我们这一家的身份现在是很高贵了,但是如此一来肯定斛招来有心之人的嫉恨,那么我们一个怎么办呢?”他的弟弟回答:“如果今后有人朝我吐口水,我也决不会反抗,把口水擦去就行了。”但是娄师德却不以为然:“这还不够,人家朝你吐口水是生气的表现,你把口水擦掉,会使别人更加愤怒。你应该欣然接受,让口水慢慢变干。”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娄师德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忍耐力,这也正是帮助他在朝堂之上与人和平相处的重要品质~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
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
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
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地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洛阳耆英会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文彦博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因妃拜相
据梅尧臣所作《碧云騢》记载:宋仁宗妻张贵妃的父亲曾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的地位,主动结交文彦博,对他以伯父相称,以便在皇宫争宠中获得更多的外力支持。当时,文彦博是枢密直学士、成都知州。有一次,临近上元节,张贵妃示意文彦博进献灯笼锦。蜀锦天下闻名,尤以成都灯笼锦为最,此锦纹样以灯笼为主体,配饰流苏和蜜蜂,喻意“五谷丰登”。文彦博马上安排人把灯笼锦制成,并送达京师。
到了上元节那天,张贵妃特意穿着灯笼锦做的衣服,去见宋仁宗,宋仁宗惊呼:“何处有此锦?”张贵妃回答说:“这是要成都文彦博织来的,他曾与我父亲有旧,所以以伯父相称。不过,我怎能指派朝廷大臣呢?是文彦博主动织来献给陛下您的。”宋仁宗颇高兴,从此开始留意文彦博。不久,宋仁宗就把文彦博调回,任枢密副使,随后重任为参知政事。后来此事为唐介所上奏,文彦博外调许州。第二年的上元节,内臣有人作诗说:“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仁宗听到这诗后也笑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