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景德镇的瓷器有名的故事,我觉得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陶器全部出自景德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景德镇瓷器
◆瓷器产品简介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
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
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
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在匀称的瓶体上,刻划枝茎缠绕的牡丹花,以篾划的细密线表现花筋叶脉,肩、颈部以覆莲瓣纹作衬饰,整器上花纹满布,层次分明,主题纹样丰满鲜明,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
浙江武义北宋元丰六年(1083)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五管瓶, 肩、腹部作塑贴花边装饰,展现了北宋早期龙泉青瓷器型与装饰特点。南宋中期的龙泉青瓷,釉色多淡青,釉质晶亮透明,多为刻花,篾纹渐少。
青瓷器类新增多种式样的炉、盆、渣斗等,器物底部厚重,圈足宽阔浅矮,造型淳朴稳重。浙江松阳县南宋庆元元年(1195)墓出土的青釉弦纹盖瓶,胎厚色灰白,釉薄透体,细密的层层弦纹规整清晰,展现了南宋中期龙泉青瓷特点。
南宋晚期的龙泉青瓷, 胎色白,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釉或粉润如玉的粉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此时期的器类更为丰富,有各式碗、盘、碟、盏、盆、壶、渣斗等日用品和文房用具砚滴、水注、笔筒、笔架、棋子与佛前供用的各式香炉,还有八仙塑像等等。
突出的器物是,模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青瓷鬲、觚、觯、投壶、琮等古雅之品。早期的刻划装饰已消失,堆贴、浮雕装饰大增。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纹盖瓶,在瓶的粗颈上环绕一条蟠龙,盖顶塑贴鸟形钮,小鸟翘尾、低首,似在垂视那神奇的龙,釉色青润如美玉。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泉窑青釉凸花葫芦瓶,瓶体的上、下部位,分别凸起折枝花和缠枝花,一色的粉青釉遮盖其上,衬出花枝的鲜嫩,展现了南宋龙泉青釉的美妙。
在烧白胎青瓷的同时,龙泉窑还为南宋皇室烧造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在窑址遗存中有为数不多的黑胎青瓷残品。
在200多年以前,北欧的瑞典王国有个地位显赫的贵族,他酷爱中国的彩绘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做瓷器。
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按照贵族等级的标准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他的图案烧制彩绘瓷器。 他派遣的人乘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中国,不幸的是携带的制瓷图案被海水浸湿了,周围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接到图案后,发现了上面的水痕,但由于无法核实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实原作,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瓷器上。 这位贵族收到成品后,起初有些不高兴。
他认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对,才惊奇地发现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赞叹中国制瓷工匠的技艺高超绝伦。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这件由于误会造成的瓷器成了极为绝妙的珍品,如今它已经成为瑞典无价的国宝,也是中瑞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物证。 中国的瓷器驰誉全世界,到处受到人们的喜爱。
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用黄金一样贵重。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瓷器的认识简直可笑。
当时有一种薄如蛋壳的“脱胎”瓷器传入欧洲。这种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
特别透明。于是有一位法国作家,装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嘘说中国瓷器是用蛋壳、贝壳制造的。
欧洲的王公贵族为了满足强烈的占有欲,发狂地逼迫骗人的炼金术士给他们仿制中国瓷器。在18世纪初,法国人还只能制造含有大量玻璃质的强度很低的软质瓷器。
半个世纪的光景过去了,仿制质地坚硬、素肌玉骨、绚丽多彩的中国瓷器的工作毫无进展。于是,一个叫奥里的神父,竟然派遣一个叫安特略可的传教士到中国江西景德镇去盗窃中国的制瓷技术。
在景德镇,安特略可装成传教的使者,整天出没在窑场中,到处乱窜,搜集技术情报。1712年和1722年,他通过两封长信,把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使用情况及整个工艺过程,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奥里,并且偷走了高岭土和瓷石的实样。
这样,在安特略可到中国20多年之后,法国才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陶器起源的传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陶瓷制品就是养一盆花也需要有一个陶制的花盆。那么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是谁呢?据古籍载他名叫 宁封子是黄帝身边一个能工巧匠。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制陶的故事。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
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
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
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史书记载中的官窑瓷器检察官。
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