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作者是南宋辛弃疾,此句出自《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这句说的是汉将李凌,他是李广后代,在和匈奴的战役中不幸被俘,汉武帝得知后震怒,杀其一家老小,当时苏武也被囚在匈奴,后来苏武得以回归汉土,在他与李陵诀别时,李陵对苏武说:: “今天足下回归,可谓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即使是青史所载、丹青所画的古圣先贤,何以过子卿!我虽愚钝怯懦,假如汉朝当时暂时宽恕我兵败之罪,保全我老母,给我洗雪耻辱的机会,也许我可以像古人曹沫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这是李陵日夜不敢忘记的。
可是汉将我一家满门抄斩,我还有什么牵挂呢?这些话说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只是希望让子卿了解我的内心。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说的是荆轲别易水,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素服相送于易水,在易水边的饯别宴会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幼安此词,用典极多,都是离别之事,如昭君出塞别汉,阿娇失宠别金阙,庄姜送别戴妫,李陵别苏武等等。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粱,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原文】: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嘉茂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粱,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原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
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
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
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
如今嘉茂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写过几位薄命女子之别,词人又写李陵与苏武之别。
李陵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立下不少战功。最后一次因寡不敌众,苦战而降,导致身败名裂。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十九年,持节不屈,最终回到汉室。苏武返汉之际,李陵到河梁送别。世传李陵送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汉书·苏武传》载李陵送别苏武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稼轩将此二句合而化用之。“河梁”,河桥。“故人”,指苏武。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此叙荆轲辞燕入秦刺秦王之事。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前往刺杀秦王嬴政。荆轲离开燕国时,太子丹率众宾客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未彻”,意为壮士的悲歌至今犹在耳边回荡。
词人罗列了以上这么多关于离别的典故,却不是随意选取。这些离别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离怨别,它们不仅关涉个人,更关涉国家命运,实是辞家去国之恨。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认为,此词上片是表现“北都旧恨”,下片是表现“南渡新恨”,所说很有道理。上片所用春秋时戴妫被迫离开卫国,以及汉代用公主、宫女和匈奴和亲的典故,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中,徽、钦二宗和三宫六院被俘北行的惨痛事实。下片的两个典故,则以历史上的匈奴、秦国喻今之金国,借李陵、荆轲的悲剧暗寓稼轩自己壮志不酬的愤懑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词以鸟儿悲啼起兴,在借用一系列典故抒发家国之情后,仍不忘照应开头:鸟儿如果知道这么多人间离恨,啼出的一定不会是清泪,而是鲜血吧!因为这么多的别愁离恨,清泪已不足以诉说,非要啼血不可了!
谁共我,醉明月
“你”离开了,还有谁能与“我”一起在明月下把酒醉欢呢?
结尾点题,对族弟道出不忍分离之情。词的前面都在烘托气氛,到这里一句作结,感情收到实处。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
这五个典故分别是:
杜鹃——杜鹃传说为古蜀王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在春天的时候常悲啼出血,古人们多来比喻极大的悲痛,唐人李商隐曾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
马上琵琶——这是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的故事,当时昭君出塞,送行的人怕她思国伤心,命乐师在路上弹琵琶,一直到关外
长门——这是武帝时期陈皇后失宠的故事,陈皇后失宠之后,被武帝打入长门宫,从此过着冷宫的生活,后又置千金令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试图从新得到皇帝的宠幸,到最后还是徒劳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这是汉代名将李陵对敌作战失败、兵尽粮绝而被迫投降,以致身败名裂,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汉书·苏武传》载,李陵在匈奴送别苏武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从此李陵就再也没有回西汉。
易水——这是战国时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及众宾客素服相送于易水,在易水边的饯别宴会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而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有“看燕燕,送归妾”也是典故,《左传》隐公三年、四年记载,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不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赠别。
意思是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一般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出自《庄子·盗跖》。《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全诗(节选)如下:
世之所谓贤士,莫若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译文如下:
世人所称道的贤士,就如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
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离去,竟抱着桥柱子而淹死。
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扩展资料: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
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
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
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庄子·杂篇·盗跖
1.马上琵琶关塞黑
化自“欲饮琵琶马上摧”——王翰《凉州词》
2.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可能是写霍去病的!
见“霍去病吧”:/f?kz=129464483
3.易水萧萧西风冷
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4.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典故:望帝啼鹃
望帝啼鹃的注释:“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出血才停止。”
5.谁共我,醉明月?
李白《月下独酌》
看燕燕,送归妾。
应该也是典故,却不知出自何处。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1、悬梁
东汉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为了不在疲倦时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也就不瞌睡了。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后来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2、刺股
战国时期苏秦为求取功名,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刺大腿,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再次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扩展资料: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成语含义】
这两个故事是我们常说的是头悬梁,锥刺股。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悬梁刺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