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国家日渐衰落。当时的统治者纣王是个荒淫残暴的人,他好喝酒吃肉,于是命人在王宫中建造“酒池肉林”,让他享乐不尽。纣王贪恋美色,对宠妃妲己言听计从,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叔叔比干看不过眼,多次进宫劝谏,没想到竟被丧心病狂的商纣王掏了心。这件事闹得尽人皆知,人心涣散,商王朝的气数也随之走到尽头。
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周武王,已迫不及待,决定出师伐纣。武王的这一举动得到许多方国、部落的响应,他们纷纷追随武王。而此时纣王还在和他的姬妾饮酒作乐,在得知武王出师的消息后,纣王慌忙地组织大军应战。
但当时商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在东南地区抵抗外敌,分身乏术,情急之下,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卫队,以抗击武王的大军。
甲子日清晨,轰轰烈烈的“牧野之战”拉开了序幕。周武王势在必行的决心,影响着每一个士兵。将士们情绪高涨,勇猛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而纣王组建的70万大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是临时拿来凑数的奴隶和俘虏,这些人对纣王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
两军交锋时,商军中的奴隶纷纷调转戈矛,直指纣王。纣王眼看大势已去,便逃回朝歌,在鹿台引火自焚,结束了商朝长达500多年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武王伐纣”。
扩展资料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
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
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春秋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语出:《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是说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野之战
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武王即位。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襫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厉害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发起火来,把比干杀了,还惨无人道的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长的是什么心眼儿。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走了。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的地步,认为时机成熟,便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那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还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忽然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个人本来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佰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老国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要伐纣,便赶来阻止。
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是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已经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
太公望知道这两个人不过是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算了。
周武王的讨伐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离朝歌仅仅七十里的牧野。
纣王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拼凑了七十万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到牧野迎战。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七十万人还打不过五万人吗?
可是,那七十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时受尽纣王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王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王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跟着周军一起攻打商军。七十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纣王逃回朝歌,眼看大事已去,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自己跳进火堆里自杀了
会于牧野,各诸侯国纷纷响应。
商朝就此灭亡,反戈一击。纣王逃回朝歌。
可纣王的前锋部队等战斗一打响。讨纣大军连克许多商朝城池,罔有敌于我师,周武王率兵计伐商纣王;武成》,忽然听到周武王进攻的消息,就点火自焚了公元前1066年,攻于后以北,在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召开了誓师大会。
《尚书•,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此时,调转枪口攻击自己,匆匆率领七十万大军赶到牧野迎战,知道大势已去,前徒倒戈,末日不远:军队背叛,血流成河,就倒转矛头。
前徒倒戈,结果商军大败,血流漂杵,商纣王正在和妃子饮酒取乐,慌了手脚。
临阵倒戈,我通俗点给你解释吧,就是上了战场了,都差不多要打起来了,突然叛变投降人家了。
举两个例子: 1.甲老板派100个士兵去打乙,都已经冲上去了,突然士兵投降乙了,转过来打甲了。 2.罪犯嫌疑人请了个律师为自己辩护,结果开庭了,到律师发言了,律师突然不帮他辩护了。
追问: 能不通俗吗 回答: 早在核弹之前统帅们就把“ 不战而屈人之兵 ”视为至高境界。敌方临阵倒戈因此成为梦寐以求的好事。
中国最早的记录似乎出于 牧野之战 。周武王兵临朝歌,两军未交,纣王的乌合之众就掉转戈头,“为王前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