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浊醪典故(白堕春醪有什么典故啊)

浊醪典故(白堕春醪有什么典故啊)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09 06:51 浏览:8 次

1.白堕春醪有什么典故啊

”白堕春醪“出自杨炫之所作的典故《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中国古代佛教史籍。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原文

刘白堕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劫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畏白堕春醪。”

白话释义

刘白堕善酿酒,一个官儿载了他酿的酒在途中遇盗,结果群盗贪饮美酒而醉,不但未如水浒般劫了生辰纲,反倒自个“倒也、倒也”了。游侠儿间也传开了“不怕弓箭,不怕大刀,就怕刘白堕酿造的春醪”的说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永嘉之乱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社会遂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权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也迁到了邺。

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杨炫之因公务路过洛阳,面对繁华名都在现实中却是“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亡、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作品赏析

《洛阳伽蓝记》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

作者简介

杨炫之,生于北魏,而《魏书》无传,生卒无考,家世爵里皆有争议。唐释道宣《广弘明集》作阳炫之,云其北平人。一作羊炫之,始自唐刘知几《史通》,南宋晁公武《读书志》因之。《洛阳伽蓝记》书首署名“魏抚军府司马杨炫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伽蓝记》

2.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由来典故

河南省桐柏县城西14公里处的淮源镇,有千里淮河第一镇美称。淮源镇有一著名的自然景观———江淮鸳鸯池,位于桐柏山北麓江淮分水岭上。江淮分水岭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侧山脊一直延伸到淮源镇西岭。岭东之水流入淮河,岭西之水注入汉水流进长江。

奇特的是在山下并列三口池塘,东边的两个池塘清澈见底,西边的一个池塘却浑浊异常。我们慕名前往,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桐柏山有东西两个部落。有一年天久旱不雨,东部落首领桐花姑娘便约西部落首领柏子一同到山上去寻找水源。他俩找到了水,但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山下。柏子之妻寻夫至此,见状误认为柏子和桐花有染,顿时醋性大发,大吵大闹,最后找到盘古奶告状评理。盘古奶就把他们三人还原成水,以水清浊来判断是非。柏子和桐花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柏子之妻的池塘却浑浊异常,如此一来,是非对错便一目了然。后来大禹治淮时来到这里,听了这个故事,感慨地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宜合流!”于是他便引导清池东流汇入淮河,疏通浊池西流注入汉水。“鸳鸯池”的故事从此世代相传,直到现在淮河两岸不少人在爱情方面遭到误解时,总爱到鸳鸯池边以古池为镜,寻求心理的慰藉和解脱。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讲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规律。在我们身边可能天天都在发生同一类的事。也许我们其中的一位或许就成了受害者。但是经过这件事后我更加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一定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不被别人理解或者是让别人误会,但是只要我们想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用换一个角度的方式去想就好了。

3.辛弃疾的“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是什么意思

江左就是长江下游一带。

不知道为什么,江左一带的人对功名利禄总是孜孜以求,永远活得那么累。江左人呢?苏东坡就笑话过:“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和陶渊明饮酒》)。

浊醪就是浊酒。过去做的是米酒,酒呈乳白色,不似今天的透明,故称浊酒。

《三国演义》开头那首著名的词就有“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有句云:“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不错,酒能醉人,有时能醉得一塌糊涂。

但谁能说清人到底是应该醉还是醒?“醉里挑灯看剑”,他都醉了,还看什么剑,你说这是不是另一种醒?还有一句俗话,“酒后吐真言” 浊醪妙理还在于能使人活得自在,三杯两盏下肚,往往可以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边云卷云舒,用杜甫诗句来说,就是“庶用慰沉浮”,用李白的话说,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喝醉了,天是老大,我是老二,“东不管西不管,酒馆(管);兴也罢亡也罢,喝罢(吧)!” 江左一带沉迷于功名的人,难道明白杯酒之间呈现出来的大道理。

4.涿鹿、浊鹿、逐鹿典故究竟何来

逐鹿

楚汉之争时期,汉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假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之进,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那时候,只知道韩信,不了解陛下,况且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统统都烹死吗?”刘邦哑口无言。

唐人魏征《述怀》运用了这个典故:“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涿鹿

帝与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 (阪泉,今京郊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著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

浊鹿

浊鹿一名浊城,亦名清阳城,在今怀州修武县东北。

5.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

诗句源自晚唐诗人杜牧的《雨中作》,全诗如下:

贱子本幽慵,多为隽贤侮。

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

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

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罂古。

酣酣天地宽,怳怳嵇刘伍。

但为适性情,岂是藏鳞羽。

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被从首都长安外放至黄州任刺史,时年39岁。之前他在长安时,任刑部比部司员外郎、礼部膳部司员外郎。外放原因是与宰相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虽然李杜两家是世家,但是牛(牛僧孺)李党争,杜牧又与牛私交甚好,这就是政治站队问题了。这是《雨中作》的外部环境背景。

晚唐是个充满变数而又危机初现的时代,自幼在政治中心长安长大的杜牧对此深感忧患与失落,使得他的作品敏感多情。与此同时杜牧喜老庄道学,逍遥出世,使他不屑于为自己图谋政治前途。此两点共同形成了《雨中作》的心理背景。

所以此诗虽然表面上故作旷达,实际上还是借醉酒来表达自己的郁愤不平之气。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而黄昏、阴雨、僻壤、窘迫的境遇尤其是激发出情绪的最佳时间和地点。性情落落寡合的诗人,平日恃才傲物,大约就和那些道貌岸然的俊才、圣贤之流少有共同语言吧,所以才“多为隽贤侮”,而现在,又受到贬谪,流落到这穷乡僻壤之中栖身为官,又遇上了这连绵阴雨,哪能不凄怆伤怀?时节、境遇、心情如同存放经年的酒曲,浓郁的酒香幽幽散发开来。这是对诗人创作场景的复盘。

“一褐拥秋寒,小窗侵竹坞。”褐,褐被,粗布被子。坞,中间低四周高的地方;竹坞,山上一块长满竹子的洼地。诗人独自在冷风中拥被而卧,外边风雨(上句提到的)中萧萧竹声透窗而入,更增添了凄清之意。那么应该如何排遣这种渐次而来、几乎要令人窒息的悲郁之情呢?看下一句。

“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罂古。”醪:醪糟一类的浊酒。严:通“酽”,汁液浓厚。皤腹:大肚子。罂:酒器,小口大肚。古,像古人那样。承接上句,诗人选择了古今落魄文人常用的办法—借酒浇愁。酒入愁肠,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诗人扪腹而行。

该诗其他各句意思,在明白创作背景的情况下都容易理解,如有需要,请追问。

浊醪典故

相关推荐:
  • 陆鸣(陆鸣的介绍)
  • 六子典故(六字开头的成语故事)
  • 肃王典故(肃王与沈元用)
  • 读易典故(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故事内容)
  • 娘(谢娘的典故)
上一篇:李伊的悲伤qq空间说说(我们已经到了儿时羡慕的年纪却没变) 下一篇:文化遗产日邮票首发式(《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河北首发在什么地点)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姓王典故(王姓氏的典故是什么)
姜子牙典故(与姜子牙有关的成语典故)
阿庆嫂典故(阿庆嫂是出自哪的)
爱你,像指纹一样独特
六国大封相典故(六国大封相是什么样子的典故现在又引申作何解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