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1、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至今,五台山又叫清凉山。
2、
五台山风景如画,清凉如水,山峦妩媚,香烟缭绕。每日正午,太阳照群山,五个山台金光四射,大地一片辉煌,就像诸佛开了慧眼一般。生活在五台山的人们安居乐业,吉祥幸福。他们朝听晨钟,夜闻暮鼓,这一切都是五爷为世人开辟出来的好山好水的佛教仙界。
相传五爷是东海龙王之子,排行老五,名字叫圣衍。
传说五爷到五台山游玩,巧遇西天如来佛祖帐下文殊菩萨到五峰山下开辟道场,经文殊菩萨点化,同到东海龙宫借得歇龙石,将原来陡峭险峻的刀削斧劈的五峰山,变成了岿巍敦厚的五个台子,从此,世人改称之为五台山。五台山一改过去那种气候恶劣,冬天寒风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炎炎、酷暑难挡,而变成常年气候宜人,清爽可爱,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满山遍绿,花果四季的东方佛教天国,世界佛教圣地。
据说五爷从此与文殊菩萨一起落户五台山。现如今五台山上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万佛阁,就是由文殊殿、五龙王殿、禅房、戏台四个建筑群组成,如同棋盘,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其中五龙王殿中,供奉着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龙母、五龙王及雨师,其中五龙王供在殿堂中间突出的位置上。
自从五龙王落户五台山,五台山周围数百里地方,年年风调雨顺,人民岁岁幸福安康。巍巍五台山,明媚如画,山泉水流潺潺,土沃草茂,牛羊肥壮。五龙王在民间深受世人崇敬,五龙王对众生慈悲为怀,有求必应,世人对五龙王朝拜络绎不绝,五龙王被世人亲切地称为五爷。
也有传说描述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佛法无边,曾救过大清圣主皇帝康熙爷,也曾施恩救过众生。百姓传说五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广阔无际的胸怀,五爷怜悯众生,慈悲世人,善男信女供奉五爷,求官得官,求生得子,求财得财,无所不应。供奉五爷,能趋吉化凶,华盖锦旗,胜世妙景,供奉五爷,乐善好施,开智长慧。
相传五爷还是东海龙宫的财神,总管天下人间收成,世人供奉五爷,为了风调雨顺,世人供奉五爷,为了财源广进,兴旺发达。
一、五台掠影 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
位於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
2008'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发布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五台山以“中国佛教名山之冠”入选 “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并入选《2008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历史年鉴一书五台山景区图。2008年12月,由《行游天下》旅游杂志、搜狐旅游、中国旅游胡同社区网、美景中国网站联合推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评选"活动,通过广大网民投票的形式,评选出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
山西五台山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之首。在人民网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的系列评选中,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再次榜上有名,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受关注的30个景区之一。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
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58公尺,有「华北屋脊」之称。
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署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
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
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
显通寺(灵鹫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
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台怀镇人口6954(1989)。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
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
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
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
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
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
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
世界遗产。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它们分别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传说这四座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的修行地,因此都有悠久的宗教文化渊源,同时它们也是中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位于中国中部山西省境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五台山是华北的海拔最高点。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的姑娘长的十分明艳动人,其中有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天天来河边梳头,河水清澈无比,河边香气四溢,所有人多不知道,这条潺潺流动的小河,会流向哪里、其实,河水的源头是在浩瀚的东海,东海的太子,每天都在欣赏姑娘的美丽,
有一天,贪婪美色的太子,把姑娘抓到了龙宫软禁起来,并提出要与姑娘成亲。可姑娘并不钟情太子,又不敢直言顶撞,聪明的姑娘,灵机一动,委婉的对太子说:想要成亲可以,只要太子尊重我的请求,送我回家,并正式下聘,我便依你,
不情愿的太子,碍于美色,只有答应姑娘的要求。姑娘回家,回家后的姑娘,把事情告诉村里的百姓,百姓们纷纷暗自疏散,日子一天天的临近,乡亲们都已安置妥当。美丽的姑娘,心底善良,每天不停的祈求菩萨,搭救自己。
终于,成亲的日子来临,太子抬花轿来娶亲,美丽的姑娘不肯服从,惹怒了太子,水淹村庄,,由于百姓们早已疏散,村中并没有伤亡。因为姑娘的善心,感动了文殊菩萨,就在此时,文殊菩萨前来相救解救了姑娘,并把放水的太子压在碗低。
这就是望海寺的传说,也正是明月池的故事。相传,只要是有缘人,在明月池的圆孔内,向里看,可以看到前世今生。随是传说,可明月池的景色着实难道,泉水甘甜,气候清凉,登山的路途也不是很陡很高,适合写生,更适合游览,青山绿水,淡雅脱俗。
扩展资料
观海寺亦称明月池,位于镇海寺东南3华里处,四面环山,地处偏僻,风景幽雅。
观海寺创建于北魏,属五台山历史悠久的古刹。寺体坐北向南,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侧配以僧房,围成一处方院。
大雄宝殿正面3间,前装板壁,后装格扇,装修较为特殊;金刚菩萨殿正面3间,殿内的金刚菩萨造型奇特,黑脸黑身,伟岸高大,右脚登地,左腿屈起,脚踩风火轮,呈“金鸡独立”形。
菩萨的脚腕、手腕戴镯,双耳戴环,腿上筋肉暴起,臂上缠绕长蛇,面部一副坚毅刚直的表情。头上又有头,叠至九个,伸出十八臂,皆执法器,所以此像又称“九头十八臂黑金刚菩萨”。佛家称文殊菩萨有“三十二相”,这位就是文殊菩萨显圣为金刚的法像。
观海寺中有一小水池,水色透明,清澈见底。据《清凉山志》记载,曾有人在漆黑的夜里,看见池内有明月。人们以为菩萨显灵,观海寺因此逐渐被改称为明月池。
游人从后殿绕到西配房后,可观赏到明月池,池边砌成圆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渗出,近前下望,有如一面圆镜。当雨水旺季,地下水上升时,满池清澈玉液,可映月影于池中。
很多与五台山有关的古籍和志史中都有记载,五台山原来是修炼道教的人居住之地。
如《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
《六贴》云:“银宫金阙,紫府青都,皆是神仙所居。”
《大唐神州感通录》云:“代州东南,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
《括地志》云:“其山层盘秀峙,曲径萦纡,灵岳神溪,非薄俗可栖。止者,悉是栖禅之士,思玄之流。”等等。
直至西晋末年,五台山仍被人们看成仙都。如唐释慧祥《古清凉传》卷上云:“晋永嘉三年,雁门郡葰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作为清凉圣地、紫府名山的五台山,异花芬馥,幽石莹洁,苍岩碧洞,瑞气萦绕,时令高人远访,贵族亲临,并且流传着不少与道教有关的传说。
据明代释镇澄著《清凉山志》卷四载《五髻仙人传》云:“汉明以前,声教未至,台山圣境,闻者尚希,况造者乎!当是时,五百里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自古相传,有仙人者,发结五髻,衣挂三铢。或独一无侣,或群儿相逐,游行五顶间,望之俨然,近之则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寻。或云周时即在此山,或云莫穷其始。后来人迹渐繁,其出渐少。当时黄冠,目为素衣仙。及腾兰开山后,遂不复现。《三晋异记》云:‘无恤登常山,西瞻紫云之瑞,疑雁代间有王气。因猎于五台之阿,倏而云淡若水,见神人焉。衣素,容若金,俨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罢猎而返。’后《宝藏经》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又《清凉山志》卷二载,元魏永安二年,恒州刺史延庆因狩猎至东台之东北,仆夫四人追逐一只白鹿时,偶然看见一大宅高门,白鹿即窜进大门里。有一长者,须发皓然,柱杖而立,说白鹿是我家所有,你们为何随意乱追逐它。仆夫们说我们追不到鹿,又饥又困可怎么办。老翁于是指点他们去东边的枣林,那时枣子刚熟。仆夫四人在枣林里吃饱后,用行囊装了一包枣子给延庆吃。延庆觉此事颇奇怪,于是又循原路寻找,却再也找不到了。卷七载,唐朝孝子李思逊,山东人,他曾背负八十岁的老母亲游五台山。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了,李思逊因非常思念自己的母亲,为报母恩一步一礼至五台山北台麓结庵修道。不久,有异人授灵药。他服食灵药后,辞别好友僧人道一,羽化而去。后人称其居室为仙人庵。又载唐景龙年间,代州人谢平,在五台山东台麓遇见一老叟,招他进入深谷之中。只见川原清畅,花木秀茂,茆茨石室,诸仙所居。谢平采薇而食,其味冲澹,了无茹退,血气优柔,不思嗜欲。谢平住了一段时间,开始想念亲人,于是采薇装了一包回家给母亲吃。当时他母亲快病死了,吃了之后不久病就好了。谢平在家住了三个月又回到仙人所居之处,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等等。
五台山仍存留着一些与道教传说有关的遗迹,这些遗迹让古往今来的游客们留下了不少感怀诗文。如大白塔南1公里处,有座高约百余米的梵仙山,山顶上坐落着一座现主要供奉胡仙的大仙庙。梵仙山上青松成林,鲜花烂漫,据《清凉山志》载,昔有五百仙人,在此饵菊成道。觉玄有诗怀之曰:“山头紫气日长浮,上有仙人汗漫游。饵菊换教风骨异,白云影里去悠悠。”五台中的南台,亦名仙花山,唐代禅师普明曾于南台之北凿龛修行,著有诗《南台歌》曰:“南台之麓,仙人之居。春云霭霭,暮雨霏霏。卧于石罅,而坐神龟,杳然飞去,仙花披靡。”
庄严,香火旺盛,玄烨皇帝不禁联想到大清王朝的兴旺鼎盛,心里甚是高兴。返回途中,他与随臣侍从谈笑风生,很是惬意。正在此刻。忽一阵狂风吹来,顿觉天昏地暗,沙石发出“拍拍”声响,抬轿子的立即迷失了方向。玄烨皇帝也有点紧张,撩起轿帘一看,但见眼前一片迷蒙,风沙迎面扑来。急切中,他忙闭上眼睛。恍惚中,见面前站立一人,黑脸金身,体魄健壮,大声问道: “我主何事惊慌?”玄烨答道: “朕去中台寺庙朝礼已毕,正要返回,却遇狂风骤起,使我迷失途径。”黑脸人说道: “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驾回宫。”待玄烨皇帝睁开双眼,人已不见,眼前却出现一道亮光,仿佛有谁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抬轿人顺着亮光赶路,顺畅地回到了皇城行宫。 次日一早醒来,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台迷失方向的事,也忆起了那位救驾回宫的黑脸人,就与陪同他的僧会长说了,问五台山寺庙有没有一位黑脸僧人?僧会长想了许久,也没想起哪个寺庙有这样一位僧人。吃过早饭,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宫,来到万佛阁。他登上五龙王殿,抬头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脸金身塑像与他昨天见到的救驾人一般无二。他非常激动,当下就说: “原来救驾脱险的就是你啊!朕封你为龙王菩萨。”说毕,还随赐半副銮驾,以显威严。后来,这一传说传扬开去,龙王菩萨的果位就确定了。 五爷庙的戏台建于清朝。那也是传说,说是有一年的夏秋之交,忽一日,皇城附近的戏台上来了一班剧团,鼓乐齐奏.观者纷至。可村里人和庙里的和尚都没有外出请戏班子,怎么就唱起戏来了?有人便前去问班主。
班主说:前几天。你们万佛阁的一位黑脸师父到我们剧团写过戏,并把详情叙述一番。人们听了,疑心是王爷办的事,但又不敢肯定。这日夜里,万佛阁住持老僧作了一梦,梦见五爷走进寮房与他说话,对他说:前几天我专程去繁峙跑了一趟,写了赵庄剧团的戏,还点了所唱剧目,时间是三天,戏价也写了单子,藏在我的袍袖里。 一梦醒来,老僧人甚是惊奇,急忙打开殿门,到得五爷塑像前,燃香叩拜之后,撩开左边袍袖,见里面果然有一黄纸单子,上面写着唱戏的天数和戏价。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至今,五台山又叫清凉山。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村子里的姑娘长的十分明艳动人,其中有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天天来河边梳头,河水清澈无比,河边香气四溢,所有人多不知道,这条潺潺流动的小河,会流向哪里、其实,河水的源头是在浩瀚的东海,东海的太子,每天都在欣赏姑娘的美丽, 有一天,贪婪美色的太子,把姑娘抓到了龙宫软禁起来,并提出要与姑娘成亲。
可姑娘并不钟情太子,又不敢直言顶撞,聪明的姑娘,灵机一动,委婉的对太子说:想要成亲可以,只要太子尊重我的请求,送我回家,并正式下聘,我便依你, 不情愿的太子,碍于美色,只有答应姑娘的要求。姑娘回家,回家后的姑娘,把事情告诉村里的百姓,百姓们纷纷暗自疏散,日子一天天的临近,乡亲们都已安置妥当。
美丽的姑娘,心底善良,每天不停的祈求菩萨,搭救自己。 终于,成亲的日子来临,太子抬花轿来娶亲,美丽的姑娘不肯服从,惹怒了太子,水淹村庄,,由于百姓们早已疏散,村中并没有伤亡。
因为姑娘的善心,感动了文殊菩萨,就在此时,文殊菩萨前来相救解救了姑娘,并把放水的太子压在碗低。 这就是望海寺的传说,也正是明月池的故事。
相传,只要是有缘人,在明月池的圆孔内,向里看,可以看到前世今生。随是传说,可明月池的景色着实难道,泉水甘甜,气候清凉,登山的路途也不是很陡很高,适合写生,更适合游览,青山绿水,淡雅脱俗。
扩展资料 观海寺亦称明月池,位于镇海寺东南3华里处,四面环山,地处偏僻,风景幽雅。 观海寺创建于北魏,属五台山历史悠久的古刹。
寺体坐北向南,现存有大雄宝殿、金刚菩萨殿,两侧配以僧房,围成一处方院。 大雄宝殿正面3间,前装板壁,后装格扇,装修较为特殊;金刚菩萨殿正面3间,殿内的金刚菩萨造型奇特,黑脸黑身,伟岸高大,右脚登地,左腿屈起,脚踩风火轮,呈“金鸡独立”形。
菩萨的脚腕、手腕戴镯,双耳戴环,腿上筋肉暴起,臂上缠绕长蛇,面部一副坚毅刚直的表情。头上又有头,叠至九个,伸出十八臂,皆执法器,所以此像又称“九头十八臂黑金刚菩萨”。
佛家称文殊菩萨有“三十二相”,这位就是文殊菩萨显圣为金刚的法像。 观海寺中有一小水池,水色透明,清澈见底。
据《清凉山志》记载,曾有人在漆黑的夜里,看见池内有明月。人们以为菩萨显灵,观海寺因此逐渐被改称为明月池。
游人从后殿绕到西配房后,可观赏到明月池,池边砌成圆形,池中心一小孔中有泉水渗出,近前下望,有如一面圆镜。当雨水旺季,地下水上升时,满池清澈玉液,可映月影于池中。
五台山传说故事---大白塔上的铜铃
从前,在今大白塔西北二里许,有个新坊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母子二人,本村人管他母亲叫郭 大娘,年已古稀,家境贫穷,住半间草房,另外还有半间灶屋,但母子二人和睦度日,相依为命。儿子 五岁死了父亲,尚无大名,小名叫虎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一年四季除了采蘑菇,就是到十里外 小煤窑背煤。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三十出头还没有成家,可是在母亲面前竭尽孝道,供养侍奉,从不怠 慢,是本村出名的大孝子。虎子既老实又孝顺,年岁又这么大,为什么还不成亲呢?是不是五官上或生 理上有什么缺陷?其实虎子长得很英俊,什么缺陷也没有,只因他家太穷,用“一贫如洗”来形容,那 是再恰当也没有了,有谁愿嫁给有上顿没下顿的穷光蛋呢?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三十出头了 。他母亲为虎子的亲事,愁得常卧病不起,头发也都愁白了。有一年,阁院(即今塔院寺)要重修大白 塔,四面八方来塔的人可多啦,有木匠,有石匠,也有泥水匠……由于当时的阁院放不下那么多人,都 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郭大娘家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白胡子老头,身背褡裢,手拿一只铜铃,据他自己介 绍,他是个翻砂匠,手中的铜铃就是他自己翻砂制造的。
郭大娘指着灶屋说:“你要不嫌房子小,就住在灶屋里。”
老翻砂匠连说“好!好!”
说着郭大娘就帮老翻砂匠搁铺搭床。
一天生,两天熟,三天下来,两位老人亲热得就象一对同胞兄妹。老翻砂匠有个怪癖,不论早 晨出去或是晚上归来,手不离铜铃,而且还走到哪里摇到哪里,没有多久人们都认识他了。
一天,老翻砂匠告诉郭大娘,大白塔快修成了。他要先走一步,留下这只铜铃抵住宿钱。郭大娘不 理解老翻砂匠的意图,说什么也不要。老翻砂匠不得不说实话了,他告诉郭大娘,这只铜铃日后有人来 要,虎子就有娶媳妇的钱了。 郭大娘一听,这只铜铃能解决她多年的心病,也就收下了。
郭大娘把老翻砂匠送上大路,转瞬间,老翻砂匠走的无影无踪了。 老翻砂匠走后第三天,大白塔的 塔顶上面该安装围长二十三米的圆盘了。圆盘上要饰垂带拴侗铃二百五十二个。这一天是个黄道吉日, 远近各村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六十多米高的空中作业,安装大圆盘的该是何等困难啊!不知怎么搞 的,到安装时大圆盘上的铜铃少一个,左数右数,十几个人数了二、三十遍,还是少一个,这可把老方 丈愁坏了。因为错过了今天安装圆盘的黄道吉日,就不吉祥了,甚至会发生大塔倒塌的灾祸。这时老方 丈想起老翻砂匠的那只铜铃,立即派人到郭大娘家里去找老翻砂匠。 “老翻砂匠前天就走了。”郭大娘对来人说:“临走时他把铜铃留下了,说是谁要这只铜铃,谁得 拿出盖三间瓦房的钱。” 来人说:“只要能用,别说盖三间瓦房,就是盖十间也行啊!” 来人把铜铃拿回工地,往圆盘上一拴,不仅大小一样,就连色调、式样、花纹也相同,恰如用一个 模子倒出来的一样,真是天衣无缝。老方丈望着铜铃,前前后后一琢磨,他认为老翻砂匠非一般人,很 有可能是文殊菩萨化身前来帮助孝子成家。当他琢磨到这里,立即令人给郭大娘送去纹银五十两。郭大 娘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望着白花花的银子,惊喜交集,万万没有想到一只铜铃竟值这么多 的银子,高兴得郭大娘,谢天谢地谢菩萨保佑,也感谢那位白胡子老翻砂匠。没多久,三间瓦房盖起来 了,虎子也完了婚,郭大娘沉浸在愉快和幸福之中。
照片源自百度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
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
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