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上至皇宫,下到民间,都普遍流行一种“斗茶”,又称“茗战”的风习。
武夷山民间斗茶有着很多的陈规礼仪,参加者要献出所藏的精制茶叶,不光要比茶的品种,制作工夫,还要显示所用的水,以及茶的出处,有关的典故和本人对茶的见解等等。宋元时期的斗茶,实际上是对茶叶知识的一次大比试。斗茶赢家所制之茶,可作为御茶献给皇上,献茶之人则可升官晋级。一些豪门权贵为了博取朝廷帝王的欢心,使“斗”风习愈演愈烈。正如苏轼与范仲淹所咏的“争先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对民间斗茶活动起推动作用的高层人物,就是一代天子宋徽宗了。《茶林趣录》中一则关于宋徽宗斗茶的故事,流传于武夷山民间里坊。宋徽宗的嗜茶如命,天天在宫中斗茶。有一次,一位飘须老者进宫要和他斗茶,宋徽宗高兴得手舞足蹈,宋徽宗随即搬出宫中最佳名茶来斗,结果出乎意料,徽宗竟输了。一问,原来那长者拿来比斗的是寺院珍藏300年之久的“甘露草”,一时徽宗输得心口咸服,让民间得以启发,不管你身份多高,斗茶只认茶品,不认身份。茶品第一,才是取胜的基础。摘自华夏民俗文化网(致力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不仅涵盖了民俗礼仪、岁时节日、衣食住行等资讯类栏目,还为用户提供了生肖配对、周公解梦等民俗类便民查询小工具,方便用户随时查询解惑。)
洞庭碧螺春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 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
据清王彦 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 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 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
吓煞人吴俗 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 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
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说起碧螺春茶的来历,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是说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 大伙非常欢乐。
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 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 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 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
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
湖中出现一条 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宁。阿样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 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 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
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 就张开血放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 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拾不起来,而阿 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 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 加以照料,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 的歌。
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 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 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 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 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 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
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 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 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
姑娘看着这些 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样的鲜 血滋润的,是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 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 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
说也奇怪, 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 喷、热腾腾的菜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 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
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 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 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 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 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
如 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
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 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 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
阿祥悲痛欲绝,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树,采制名茶。
"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 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二是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 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 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 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 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 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 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 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 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
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
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
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贡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
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
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
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
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编辑本段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 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
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
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
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
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1、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癖好饮酒,历次会餐,来客至多饮酒七升。
然而他对于无知多闻而酒量没有大的朝臣韦曜甚为重视,往往破例。每当韦曜难之上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录。 2、陆纳杖侄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有"恪勤贞固,一直勿渝",的口碑,是一度以俭德著称的人。
有一次,卫将领谢安要去访问陆纳,陆纳的侄子陆俶对于叔叔招呼之品仅仅为茶果而满意。陆纳便自作主意,暗暗备下丰硕的荤菜。
待谢安来了,陆俶便献上了这桌丰筵。主人走后,陆纳愤责陆俶"汝既没有能光益叔叔奈何秽吾素业"。
并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经验了一顿。事见陆羽《茶经》转引晋《中兴书》。
3、单道开喝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没有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喝茶苏罢了。"单道开,姓孟,晋代人。
好隐栖,修道辟谷,七年后,他逐步到达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日夜没有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起初迁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打坐,以喝茶驱睡。
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叫做"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试的乳酪。
4、王濛与"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尤其喜爱茶,没有只本人一日数次地饮茶,并且,有主人来,便定然要客同饮。后来,士大夫中还多没有习气于喝茶。
因而,去王濛家时,自己总有些恐惧,历次临行前,就戏称"昔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喝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昔日有水厄''"。
5、王肃与"酪奴" 北魏·杨إ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没有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曾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曾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于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鱼虾之长,所好没有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弱国,惟茗没有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正在南朝齐任秘书丞。
因父摄政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靠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首都)。魏孝帝即将授他为大将领长史,起初,王肃为魏立下武功,得"镇南将领"之号。
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正在南朝时,喜爱喝茶,到了北魏后,固然没有改观本来的癖好,但同声也很会吃羊肉干酪等等的南方药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以为茶是没有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义是茶的档次并没有正在干酪之下。
然而,起初众人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心彻底弄反了。 6、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丞相,他擅长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本事》中记叙: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
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祸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无比,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上水"。
其人谢过,没有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递没有远数千里"。
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没有久,有一位老僧拜会李德裕,说男妓要饮惠瀑布,无须到无锡去快递,只需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
李德裕绝倒其荒谬,便公开让人取一罐惠瀑布和昊天观水一罐,办好号码,并与其余各族瀑布一同送来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到惠瀑布来,老僧逐个品赏以后,居中存入两罐。李德裕揭开号码一看,正是惠瀑布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讶,没有得没有信。
此外,再也没有必"水递"来运载惠瀑布了。 7、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号。
清末出名词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智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门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念叨,气质倜傥,如神仙中间人。
吴越天福二年(纪元937年)拜宰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小弟请他品赏新柑,并会餐招待。
那天,庙堂权贵云散,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于鲜活甜蜜的橙子习以为常,急呼要茶喝。
此外,侍从只得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愿氏,先迎苦口师"。 尔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8、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纪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就任,这年的十仲春二十七日,他正旅游西湖葛岭的老寿星寺。南屏山脚净慈寺的谦师听见某个信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味谦师的茶后,主张非同正常,特地为之作诗一首,记叙此事,诗的称号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于谦师的茶道寄予了很高的评估: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没有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学生成心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没有朽。
谦师治茶,有共同之处,但他本人说,泡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能够言传学好者。"他的茶道正在宋代很出名气,没有少词人对于此加以赞美,如周朝的。
陆纳以茶果迎宾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
时人赞其“恪勤贞固,始终勿渝”,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物。晋《中兴书》载有这样一件事: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
陆纳的侄子陆?见叔父未作准备,但又不改去问他,于是私下准备了可供十几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仅以茶和果品招待客人。
陆?就摆出了预先准备好的丰盛筵席,山珍海味俱全。客人走后,陆纳打了陆?四十棍,教训说:“汝既不能兴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李清照夫妻饮茶考记忆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记有她与丈夫赵明诚回青州故居闲居时的一件生活趣事:“……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
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分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赵明诚夫雪在饮后间隙,一边饮茶,边考记忆,给后人留下“饮茶助学”的佳话,亦为茶事添了风韵。
茶的故事--陆羽闭门写《茶经》 在我国各种史籍、典故和方志中,有关茶的故事、传说、名人轶闻趣事可谓举不胜举,美不胜收,是中国茶文化宝库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举例介绍。
(一)陆羽闭门写《茶经》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东岗子、桑苎翁,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他写《茶经》有一段为人知的故事。
即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陆羽出众,聪明好学,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
当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与崔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天宝十三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洲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及文槐书函相赠。
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品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三年(760),陆羽从南京栖霞山麓来到浙江湖州苕溪,隐居山间,闭门著述《茶经》。
其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尽兴,大哭而归,当时不知其性格者误称他“楚狂接与”。陆羽在唐代宗时曾封为“太子文学”等多种官职,但均未到职。
他一生鄙夷权践,酷爱自然,坚持正义,本书前面提到的《六羡茶歌》正体现他的个人品质。 (二)陆纳以茶果迎宾 晋人陆纳,曾任吴兴太守,累迁尚书令。
时人赞其“恪勤贞固,始终勿渝”,是一个以俭德著称的人物。晋《中兴书》载有这样一件事:卫将军谢安要去拜访陆纳。
陆纳的侄子陆?见叔父未作准备,但又不改去问他,于是私下准备了可供十几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仅以茶和果品招待客人。
陆?就摆出了预先准备好的丰盛筵席,山珍海味俱全。客人走后,陆纳打了陆?四十棍,教训说:“汝既不能兴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三)王安石辨水考苏轼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属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崃水煎烹。
因苏东坡是四川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
王安石即命人将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
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
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
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为难,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
东坡说:“三峡相边,水一般样,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
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基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
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离席谢罪。 (四)李清照夫妻饮茶考记忆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记有她与丈夫赵明诚回青州故居闲居时的一件生活趣事: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分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赵明诚夫雪在饮后间隙,一边饮茶,边考记忆,给后人留下“饮茶助学”的佳话,亦为茶事添了风韵。 (五)送贡茶父子升官 宋徽宗赵佶嗜茶,宫廷斗茶之风盛行,为满足皇室奢糜之需,贡茶品目数量愈多,制作愈精。
宋徽宗大量提拔与贡茶有功官吏。据《茹溪淦隐丛话》等载,宣和二年(1120),漕臣送可简创“银丝水芽”,制成“方寸新夸”。
这种团茶色白如雪,故名“龙团胜雪”。郑可简因此而受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以后郑可简又命他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得到一种叫“朱草”的名茶,郑可简则令自己儿子去进京贡献。果然也因贡茶有功而得官。
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其子得官荣归故里时,大办宴席,亲朋云集,热闹庆贺。
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他侄子因朱草被夺,愤愤不平,即对一句:“千里埋怨”。
(六)司马光、苏东坡斗茶斗智 唐宋时期文风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而这种“茗战”之乐,也确实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
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