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
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然后刘备假仁义了一下,率军闪了。
魏延与文聘单挑了几个回合--注意此处,老罗不经意间在一出场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毕竟文聘在刘表军团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然后魏延很没面子的去投韩玄了。
这一系列画面给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深有大志,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
大致如此。虽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国人的思维:你反好人就是叛贼,可是反坏人就是弃暗投明,应该鼓励的。
所以大家看了这里会对魏延有个好印象。第二次出场就有名了。
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英雄救美--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
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
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厉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内部政变。
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对魏延有了评价:”玄怪其傲慢少礼“。休小看此数字,含义巨大。
几乎是盖棺定论。但这次魏延还是很酷的,救了黄忠,取了长沙--还有,能够一呼间让长沙人民反了韩玄,一方面借重了黄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见魏延的厉害--可是,之后就是诸葛亮忽然变脸,要杀魏延了: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
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我看了大大不以为然。
如果以此为标准,法正呢?孟达呢?马超呢?刘备军团叛将多矣,何故就对此人耿耿于怀?我后来看了《三国志》才知道此乃虚构。老罗此处设这段话无非是要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其实是间接恶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归了刘备后,屡立战功,一直发展到他和黄忠随刘备入川,已经由刚开始的降将一跃成为仅次于关张赵三大猛将的重要人物了。后来在与冷苞邓贤的作战中还算有功劳--虽然多次被黄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劳的,算得是猛将。
在孔明策划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他都干净利落的完成任务。可是后来与马岱一战颇没面子: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
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但注意此后的一段: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
虽然单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但是毕竟能在十合中挑败马岱的人不是很多--魏延和张飞都是在十合中打败马岱,虽然考虑到马岱与魏延挑时的诈败因素,依然可以视为魏延勇武的象征。还有,可能魏延没想到。
此时射他一箭的男人,二十年后还取了他的首级。后来就是汉中之役。
魏延先是跟着张飞大破张合,然后在与曹操斜谷会战中: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
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
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
魏延的功劳很大了。射中曹操--之前审配和陈宫都有射中曹操麾盖的记录,但是射中本人印象里似乎没有--而且大战庞德--庞令名的勇武我不多谈了,大家都清楚--真是骁勇无双的猛将。
还有,此处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可见其忠。
汉中平定后,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在《三国志》里有一段精彩无比的文章谈论此事。我一直奇怪,为何如此漂亮的传奇没有被老罗收录,想来是因为魏延是叛将,不能美化他。
但无论如何,都很动人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要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独托魏延,可见对他将才的信任。
而魏延之言--对不起我想再重复一遍,太帅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实在气吞山河。
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确实如此。要注意,他承受的压力比关羽荆州大--关羽在荆州拥有绝对独辖权,而且兵力强大。
而魏延在汉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么大的压力下依然可以坚守。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刘备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其后又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用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魏延守汉中,用士兵守住各处关隘,使得敌人无门而入。(结果到了姜维守的时候,他认为这样虽然守的很好,可是不利与打击敌人,认为应该先诱敌深入然后围奸,可惜这样作了后,结果是导致被“诱进来”的钟会直接把蜀给灭了。
----这一次,姜维就如赵括一样。.) 建兴八年,魏延向西进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被魏延大败,于是魏延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里就要说一下郭淮了,郭淮以军功官至车骑将军,现在来讲是四大元帅了,陈寿称其“方策精详,垂问秦雍”,可见一斑。他少有败仗,却被魏延大败,由此又可见魏延的谋略了。
魏延既善养士卒,又勇猛过人,性格有些孤傲,旁人也不敢招惹他,而且此时他的官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偏偏就有个杨仪出来寻事。 这杨仪才是个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荆州剌史傅群而投关羽,关羽又把他推荐给刘备,凭着小聪明和灵活的嘴上功夫,他成功获取了刘备的赏识,由此也走上了升迁道路。
----《三国志》“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
这一文一武,一个骄傲一个聪明,难免会碰出“火花”来,诸葛亮也为此而郁闷,却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局面。至于谁对谁错,我只能说,诸葛亮生前便密指,说杨仪性格“狷狭”。
《三国志·费祎传》中写着“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这里很明显的说明了诸葛并未偏袒杨仪。
每次出兵,魏延都请求带兵万人,抄小道夺取潼关,就如韩信那样,诸葛亮却总是由于谨慎而不允许。魏延总感叹诸葛亮过于小心,而丧失了兵家之争的先手;也感叹自己的才华用之不尽。
于是有人与此便言魏延反心久矣,要知道,魏延的官职有“丞相司马”,两汉有司马(负责军事),司空(负责内务),司农(负责财政)。可见魏延的建议只是作为一个司马所应该做的。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历史上凡名将无不用兵灵活,需知,战争结果是不可预知的,而诸葛亮,却害怕失利而总是按照常理出牌,也导致总轻易为敌人所看破,然后坚城拒守,让他屡次无功。虽然我们不能说魏延一定能成功,但不能不说只有奇兵才能出奇制胜。
最后,该谈谈最为人注目的魏延叛蜀一事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于是很多人便用这个会议没有魏延来做文章,说是诸葛密令诛杀魏延的。可实际上呢? 要知道,诸葛生前很欣赏也很喜欢魏延,有所谓“凭魏延之骁勇”。
在这一次北伐,魏延是前锋。前锋扎营必然前与主营,而且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前锋大将怎么能总是回主营?史书上也说了,诸葛亮死后是秘书长杨仪派秘书费祎去通知魏延的。
有人说杨仪是当时远征军最高长官,其时魏延官拜征西大将军,有假节的身份,而杨仪不过是长史,秘书罢了。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从命”这一条,其实这里已经说明诸葛亮是相信魏延带兵的能力的,只是由于诸葛本身事必躬亲的态度,使得他之前总不放心别人来做大事。
-----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本身应该也想过,他死后,杨仪等文官,在姜维的保护下回成都,而魏延则带兵继续对抗司马懿。
就这一件事情,害的那些崇拜诸葛的人们为了诸葛的名誉,便处处迫害魏延,一直把他打为现行反革命,到了罗贯中的小说中脑袋也长出反骨了,谬也!只是说明这些诸葛的追随者也不了解诸葛! 而且若魏延想反,何必在发现杨仪蒙骗他之后还带兵回成都呢?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往成都报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文官帮文官了,董允、蒋琬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也导致了刘禅的判断错误,而魏延则兵散而亡。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认为,是魏延方向感太差,走错路了! 倒是他的敌人,杨仪后来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骚中说出当初应该降魏。
‘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或也可以反证魏延没有叛蜀。
用魏延来和其他几员蜀国大将比较一下。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千古奇冤 魏延(三国无双中的形象) 但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我们由此发现,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在陇西拉锯般交战之际,两人手下同时都有一位出色的将军,同时在体味着某种壮志不得伸的生命状态。
张合好在还有一个街亭大捷可供夸口,同样渴望建立战功的魏延,则几乎从诸葛亮手上领不到一点真正的机会。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领一支万人大军,像当年韩信那样,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合,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绝。
于是,就在张合私下里抱怨司马懿怕诸葛亮的同时,魏延也牢骚满腹地认为"诸葛亮胆小",使自己奇志难酬。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曾有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长安并入蜀地。
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茂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五千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
胆怯的夏侯茂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
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 有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
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但同样也有人认为魏延的“奇计”是具有冒险性的,虽然五千人看起来并不多,可是对于蜀国这种小国,五千人的损失也是轻易承受不起的。
而且对于诸葛亮来说,魏延的冒险没有必要性。比如首次北伐,如果不是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的稳扎稳打是可以成功的。
换句话说,在没有预知马谡的意外失败之前,既然稳扎稳打可是获胜,又为何要冒险呢? 虽说“兵贵奇变”,但是绝不能机械的照般这句话来润色魏延的计策。 就算是邓艾,在偷渡阴平时,也是历尽万难、被逼迫的不得不裹着羊皮从山崖上滚下来。
可见邓艾的计划虽然能成功,也是十分侥幸的,如果邓艾事先就知道会遇上必须要从山崖上跳下去的窘境的话,他也未必敢这么做,能做出跳崖的举动实在是逼出来的潜能,显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个两千年前的“微观”军事问题,实在不能草率的认为魏延就是对的,诸葛亮就是错的,毕竟就算是军事家,也是各有各的。
魏延,南阳郡义阳人,以刘备帐下私兵的身份进蜀,有过多次战功,升迁为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时,提拔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其后又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用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
魏延守汉中,用士兵守住各处关隘,使得敌人无门而入。(结果到了姜维守的时候,他认为这样虽然守的很好,可是不利与打击敌人,认为应该先诱敌深入然后围奸,可惜这样作了后,结果是导致被“诱进来”的钟会直接把蜀给灭了。
----这一次,姜维就如赵括一样。.) 建兴八年,魏延向西进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被魏延大败,于是魏延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这里就要说一下郭淮了,郭淮以军功官至车骑将军,现在来讲是四大元帅了,陈寿称其“方策精详,垂问秦雍”,可见一斑。他少有败仗,却被魏延大败,由此又可见魏延的谋略了。
魏延既善养士卒,又勇猛过人,性格有些孤傲,旁人也不敢招惹他,而且此时他的官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偏偏就有个杨仪出来寻事。 这杨仪才是个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荆州剌史傅群而投关羽,关羽又把他推荐给刘备,凭着小聪明和灵活的嘴上功夫,他成功获取了刘备的赏识,由此也走上了升迁道路。
----《三国志》“先主与语论军围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
这一文一武,一个骄傲一个聪明,难免会碰出“火花”来,诸葛亮也为此而郁闷,却也改变不了这样的局面。至于谁对谁错,我只能说,诸葛亮生前便密指,说杨仪性格“狷狭”。
《三国志·费祎传》中写着“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这里很明显的说明了诸葛并未偏袒杨仪。
每次出兵,魏延都请求带兵万人,抄小道夺取潼关,就如韩信那样,诸葛亮却总是由于谨慎而不允许。魏延总感叹诸葛亮过于小心,而丧失了兵家之争的先手;也感叹自己的才华用之不尽。
于是有人与此便言魏延反心久矣,要知道,魏延的官职有“丞相司马”,两汉有司马(负责军事),司空(负责内务),司农(负责财政)。可见魏延的建议只是作为一个司马所应该做的。
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历史上凡名将无不用兵灵活,需知,战争结果是不可预知的,而诸葛亮,却害怕失利而总是按照常理出牌,也导致总轻易为敌人所看破,然后坚城拒守,让他屡次无功。虽然我们不能说魏延一定能成功,但不能不说只有奇兵才能出奇制胜。
最后,该谈谈最为人注目的魏延叛蜀一事了。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云:“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于是很多人便用这个会议没有魏延来做文章,说是诸葛密令诛杀魏延的。可实际上呢? 要知道,诸葛生前很欣赏也很喜欢魏延,有所谓“凭魏延之骁勇”。
在这一次北伐,魏延是前锋。前锋扎营必然前与主营,而且是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军队相持,前锋大将怎么能总是回主营?史书上也说了,诸葛亮死后是秘书长杨仪派秘书费祎去通知魏延的。
有人说杨仪是当时远征军最高长官,其时魏延官拜征西大将军,有假节的身份,而杨仪不过是长史,秘书罢了。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从命”这一条,其实这里已经说明诸葛亮是相信魏延带兵的能力的,只是由于诸葛本身事必躬亲的态度,使得他之前总不放心别人来做大事。
-----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诸葛亮本身应该也想过,他死后,杨仪等文官,在姜维的保护下回成都,而魏延则带兵继续对抗司马懿。
就这一件事情,害的那些崇拜诸葛的人们为了诸葛的名誉,便处处迫害魏延,一直把他打为现行反革命,到了罗贯中的小说中脑袋也长出反骨了,谬也!只是说明这些诸葛的追随者也不了解诸葛! 而且若魏延想反,何必在发现杨仪蒙骗他之后还带兵回成都呢?而且当时两个人都往成都报告对方谋反,这个时候,文官帮文官了,董允、蒋琬都怀疑魏延而相信杨仪,这也导致了刘禅的判断错误,而魏延则兵散而亡。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认为,是魏延方向感太差,走错路了! 倒是他的敌人,杨仪后来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骚中说出当初应该降魏。
‘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或也可以反证魏延没有叛蜀。
用魏延来和其他几员蜀国大将比较一下。 关羽高傲,所以虽然亲善士兵,可是却因为高傲而败亡;张飞则喜欢迁怒下属,也害了自己一条性命;赵云做护卫队长习惯了,带兵是不成的;黄忠杀夏侯渊其实也是刘备的统率下的事情,人又老了,又没什么谋略,一武将耳;马超,武勇超强,可惜由于家世,名声显赫,刘备不放心使用。
所以说,刘备帐下可堪大用的只有魏延。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起初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为镇北将军。
此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曾率军大破魏将郭淮等人,加为征西大将军。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wtp=tt。
蜀汉帝国名将,字文长。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 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文长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加上功高震主,引起诸葛亮猜忌与不满。
后诸葛亮出卖魏延,挑起杨仪与魏延权力之争。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杨仪与费祎密谋,诬陷魏延谋反,并派马岱诛杀魏延九族,一代名将最后成为悲剧。
公元211年,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君主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
公元218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公元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攻汉,魏延和关中都督吴懿率军西入羌中,在阳溪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魏军,因功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假节、封南郑侯。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
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逆战司马懿,魏兵大败。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
诸葛亮死后,魏延既不满北伐又告中断,更愤恨竟然要听命于政敌杨仪作断后将,所以强留费祎共谋夺取兵权。魏延麾下士卒认为魏延理亏,不愿为其效力,军队溃败,魏延于是带着儿子数人逃往汉中。
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杀魏延,带回其首级,并夷其三族。
蜀汉帝国名将,字文长。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 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文长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加上功高震主,引起诸葛亮猜忌与不满。
后诸葛亮出卖魏延,挑起杨仪与魏延权力之争。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作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魏延为人孤高,善养兵卒,勇猛过人,但是和蜀汉重臣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杨仪与费祎密谋,诬陷魏延谋反,并派马岱诛杀魏延九族,一代名将最后成为悲剧。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1] 。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