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徵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
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
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
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
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筑宏丽。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维修,二十二年于阁后(南)接盖卷棚顶扮戏楼。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
畅音阁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戏楼。 在中国古代,看戏是皇宫中的主要娱乐。
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清代宫廷内演戏的地方有多处:太极殿与长春宫之间有一座;西六宫北部重华宫一带有漱芳斋戏台。
而规模宏大的畅音阁,则专为重大节庆演戏时所用,在此演出的戏曲大多是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据资料记载,清末西太后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西太后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十一万两之多。 其中,寿台面积210㎡,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
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上楼梯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惟正(北)面挂联:“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
取自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渊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台面中部下方设地井,地井内安装有绞盘,平时用木版盖着,盖板可开合,可以根据戏剧的内容,把布景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戏剧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莲”一场戏,就是从台底下慢慢钻出四朵大莲花来,一朵莲花上坐着一尊菩萨。
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禄台、福台则均将前沿(北侧)做为台面,使观戏者抬头便可看到。
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禄台、福台井口安设辘轳,下边直对寿台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戏目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福台和禄台则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
台对面的阅是楼分为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楼后则是庆寿堂。 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刚进宫被封为兰贵人时,曾在这里居住。咸丰六年三月升为懿嫔的慈禧,在这里生下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祝五十岁生日,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即当时大臣为慈禧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是西六宫之一,也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宫室。前殿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匾为“茂修内治”。
西太后曾在这里居住。继而被封为懿嫔,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了载淳(即同治皇帝)。
光绪十年(1884年),西太后在庆贺她五十岁生日时,从长春宫又移到储秀宫居住,一连又住了十年。现在储秀宫内外的陈设,还是庆贺西太后五十寿辰时的原状。
当时,为庆贺西太后五十岁生日,把储秀宫、翊坤宫等处修缮一新,耗费白银六十三万两,使储秀宫成为西六宫中最考究的一座宫殿。储秀宫庭院中,有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东西分设一对铜龙和一对铜鹿。
储秀宫外檐油饰采用色泽淡雅的“苏式彩画”,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等;门窗都是以质地优良的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 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前出廊。
檐下施斗栱,梁枋饰以淡雅的苏式彩画。门为楠木雕万字锦底、五蝠捧寿、万福万寿裙板隔扇门;窗饰万字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
内檐装修精巧华丽。明间正中设地屏宝座,后置5扇紫檀嵌寿字镜心屏风,上悬“大圆宝镜”匾。
东侧有花梨木雕竹纹裙板玻璃隔扇,西侧有花梨木雕玉兰纹裙板玻璃隔扇,分别将东西次间与明间隔开。东次、梢间以花梨木透雕缠枝葡萄纹落地罩相隔;西次、梢间以一道花梨木雕万福万寿纹为边框内镶大玻璃的隔扇相隔,内设避风隔,西梢间作为暖阁,是居住的寝室。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古华轩 为北京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
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轩为座北面南的敞轩,面阔3间带回廊,正面悬挂乾隆帝御笔“古华轩”木匾。
卷棚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柱间置倒挂楣子与坐凳,金柱间安装透空灯笼锦落地罩,用以界分内外,形成内外空间的贯通。
轩明间内檐和后檐4间悬挂木雕龙匾4块,明间楹联一副,均是乾隆帝为古楸而题。轩前檐下有古楸一株,构轩时树龄已逾百年,倚树建轩,故名“古华轩”。
交泰殿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迄今已历经560多年的沧桑岁月。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既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场所,也是皇帝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3公里长、10米高的宫墙,俨然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堡,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天人合一紫禁城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 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
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
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
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故宫房间知多少 故宫的房间数不清。有人说,故宫有9999间房;有人说,故宫的房间应该有9999间半,那么,又为何有9999间半呢?半间在哪儿? 原来,半间是指文渊阁楼下西头的那一小间。
实际上故宫所谓的半间房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这间,面积颇小,仅有一作上下用的楼梯,但仍是一整间。
文渊阁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处所,为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渊阁一反紫禁城房屋多以奇数为间的惯例,采用了不讲对称的偶数——6间。但又为了布局上的美观,西头一间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
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据实地测量有8600余间。 冷宫何处 来故宫参观的人,总要找找“冷宫”在哪里,看皇帝是不是真地过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生活。
先谈“三宫六院”。故宫中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三宫”。
六院分别指东路六宫: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皇帝的妻妾众多,说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
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选妃子。
“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 至于选到宫中的女子,一旦失宠,便在宫中禁室里等死,更为悲惨。故宫的“冷宫”在哪里?并无定所,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即是乾清宫、长春宫;一说“冷宫”无固定地址,关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称“冷宫”。
查遍所见明、清史料,紫禁城无“冷宫”匾额,冷宫并不是某一处宫室的正式命名。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清时代被作为“冷宫”的地方有好几处。
明末天启皇帝时,成妃李氏得罪了权势赫赫的太监魏忠贤,被由长春宫赶到御园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后被幽居乾西的,还有定妃、嫔、恪嫔三人。
这个“冷宫”在紫禁城内之西。 光绪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据说关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现坍毁),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
如果这一出自太监之口的传闻属实,则此地也算得一处“冷宫”。 门字之谜 故宫各门匾中“门”字末笔直下至底没有向上的勾脚,都写成 。
为什么故意写成这样呢? “门”字写成“ ”,宋代就有了。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
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
有一个为写“门”字而丧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宫殿匾额“门”字无勾的原因:明太祖在南京命中书詹希原写太学集贤门匾,所写“门”字,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发雷霆说:我要招贤,你詹希原这厮要闭门,塞我贤路!遂下令斩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宫谁设计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
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永乐15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内为何不种树 翻开故宫的兴衰史,就能查阅。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
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
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
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
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才貌双绝世,倾倒两帝王——花蕊夫人
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女与四大才女,早已深入人心。而要说起既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又有超群绝伦的文才,美女与才女兼备的当首推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这有着芳香四溢名字的女人在历史上相传曾倾倒两朝帝王,一位是后蜀君主孟昶,王位是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
明初学者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一书中说:“蜀主孟昶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以喻其色。”
花蕊夫人聪慧贤淑,风情万种,不但貌比天仙,而且才华出众,擅长诗词。她的诗风清丽婉转,且多咏叹宫中琐事,与王遂的《宫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有百首词流传于后世,这就是有名的《花蕊夫人宫词》。难怪况周颐在《蕙冈词话》里说她才调冠时,非平常女子。
花蕊夫人生不逢时,红颜薄命。相传后蜀君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而闷闷不乐。后来,有一心腹太监在青城探访得一位美女。这位美女风姿绰约,淡施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将其留在宫中,封为慧妃。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马上为她修建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上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绚烂,近旁则花香沁人,孟昶感慨万千:“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至此,便有了花蕊夫人的美称。
花蕊夫人的诗作虽然大都描写宫廷生活杂事,但写得清新脱俗,灵巧生动,既没有胭脂气,也没有富贵俗气。诸如:
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
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往碧波中。
殿前宫女总纤腰,初学乘骑怯又骄。
上得马来才欲走,几回抛鞚抱鞍桥。
罗衫玉带最风流,斜插银篦慢裹头。
闲向殿前骑御马,横边摸过小桥头。
然而由于孟昶整日游乐,不理朝政,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袭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攻破。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在所难免,与孟昶一同被押解进京。一路上颠簸跋涉,苦不堪言,花蕊夫人在一处驿站的墙上提笔写到:
初离蜀道心将碎,
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
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
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
今日谁知是谶言。
写罢,她已是泣不成声,泪下如雨,惶惶间弃笔而去。
到了汴京,宋太祖假意安抚孟昶,把他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
宋太祖一见花蕊夫人,喜爱不已,便将她收入宋宫。7天后,孟昶无缘无故暴死于宅第。花蕊夫人悲痛欲绝,在宫中挂上了孟昶的画像,以示纪念。后来,花蕊夫人怀着对孟昶的刻骨怀念和别离之悲在宋太祖面前口占一绝: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听了,非但不恼怒,反而击节称赏,连声赞道:“卿真可谓是锦心绣口了!”后来,宋太祖死,赵光义继位,他早就对花蕊夫人垂涎三尺,此时就想逼她就范。花蕊夫人哪肯再度失身偷生,因此宁死不从,竟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关于她的死,还有一种说法。她被宋太祖纳入后宫,依然怀念前夫孟昶,把孟昶的画像供奉在内宫,骗宋太祖说是《张仙送子图》(据说后人盛行供奉《张仙送子图》就是由此而来)。后来,她年老色衰,最后郁郁而死。一代艳后香销玉殒。
明皇游月宫,仙音留世间 隋唐时代,有很多修炼人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而当时的帝王将相,莫不崇佛敬道。
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时代,有一个名闻朝野的道士叫叶法善。出生在隋朝的炀帝大业年间,卒於唐朝的唐玄宗开元年间,活了一百零七岁。
叶法善是括州括苍县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到他这儿已经是四代修道了。当时的道士一称,指的是修道之士,并不一定是出家道人。
在唐高宗的时候,他开始因为道术高明而名动朝野。从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一直到唐玄宗,都对他礼遇非常,他还一度被加官进爵,尊宠莫与。
既然这麽受器重,当然是因为有真本事了,在唐玄宗时期,他常常在有大事发生之前就禀告给玄宗。(《旧唐书》、《新唐书》) 唐玄宗就是唐明皇。
唐玄宗不但礼遇修炼人,而且对修道也上心,虽是贵为帝王,也常常认真修炼,还掌握了一些变化神通。看他的读书笔记《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还真不是一个常人能够有的见地。
唐明皇精於乐理,并擅长作曲,有一紫玉笛,一生珍爱不已。当他因为安史之乱避祸於四川的时候,已是暮年。
一日抚笛吹曲,忽然有二鹤至,随曲翩然起舞,曲终而鹤不见。明皇叹道:我是孔升真人下世,今天使命完成了,玉帝要召我回去了。
乃逝。(《明皇杂录》) 农历八月十五了,我们就讲一个叶法善和唐玄宗中秋游月宫、记仙曲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明皇杂录》,在《太平广记》里也有记载。
为了生动有趣,我们这里改编了《初刻拍案惊奇》里面的故事。 开元初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色如银,万里一碧。
玄宗在宫中笙歌进酒,凭玉栏,仰苍穹,赏皓月,不觉襟怀旷荡。玄宗心思:“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非常好处。
听说嫦娥窃药奔月。既有宫殿,定可游观。
只是如何得上去?”急传旨宣召叶尊师,法善应召而至。 玄宗问道:“尊师道术高明,能带我到月宫一游吗?”法善道:“这有何难!就请御驾启行。”
於是叶法善将手中板笏。 一掷,现出一条银色的长桥来,那头直接著月内。
法善就扶著玄宗,踱上桥去,随走过处桥便随灭。只觉得才走了不到一里多,就到了一个地方,这里露下沾衣寒气逼人。
面前有座玲拢四柱牌楼,上面有个大匾额,写著 “广寒清虚之府” 六个大金字。俩人从大门走进来,看庭前是一株巨大无比的桂树,枝叶繁茂。
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著白鸾[2]在那里起舞。这边庭阶上,又有一伙白衣仙女,拿著乐器伴奏。
她们看见二人走进来,既不奇怪也不理睬,仍然玩自己的。玄宗呆呆看著,法善指道:“这些仙女称作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叫《紫云曲》。”
玄宗素晓音律舞蹈,将两手按节,一一默记了。后来,回到人间宫中,把曲子和舞蹈传与杨玉环,名《霓裳羽衣曲》,流於乐府,为稀世罕音。
玄宗听罢仙曲,已是冻得发抖了,就想回去了。法善驾起两片彩云,俩人脚没挪窝就到了人间。
路过潞州城上,细听更鼓已是三更,夜深人静。当时月色明朗如昼,照见城中如昼。
法善提议说:“臣侍陛下夜临於此,此间人如何知道?刚才陛下习听仙乐,何不就在这儿练习练习?”玄宗道:“甚妙,甚妙。不过没带我的紫玉笛来。”
法善问:“玉笛何在?”玄宗道“在寝殿中。”法善说:“这个不难。”
将手指一伸,玉笛就从云中坠下。玄宗很高兴,接过手来,把心里记下的《霓裳羽衣曲》吹了一遍;又在袖中模出数个金钱,洒了下去,然后俩人乘月色驾云回宫。
潞州城中,有睡不著的,听得笛声嘹亮不同凡响;有爬起来听的,却在半空中吹响。次日,又有人在街上拾到金钱,报知府里。
府里官员想是非常祥瑞,就上奏皇帝。十来日表到御前,玄宗看表上写著: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此乃国家瑞应,万千之喜。
玄宗心里明白他们误会了,不觉大笑。 这就是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和《霓裳羽衣曲》的来历。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身感不适,带领卫兵三千前往清河温泉疗养。半个月后的八月初十日夜,受到毛文龙部下官兵至狗儿岭相威胁,于十一日晨,乘坐轻舟沿代子河转回都城。传话请阿巴亥前往。夫妻相遇于距离沈阳40里的叆鸡堡。当日,努尔哈赤与世长辞,享年68岁。
努尔哈赤在关键时刻,除阿敏陪伴外,只请大妃前去,必有大事交代,说些什么,无人知晓。但正在此时后金政局却发生历史性震动。汗父死讯传来后,代善长子岳托、三子萨哈廉首先说服父亲推戴皇太极为汗。代善失政后,佩服皇太极,认为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这意味着两红旗站到皇太极一边。三贝勒莽古尔泰早年生活所需都是皇太极供养;在先攻击李朝后征辽东问题上,附和皇太极意见;阿敦事件中同样是皇太极的帮凶;同时,其弟德格类早就是皇太极争夺汗位的附和分子。自然,正蓝旗在代善稍加说服后,也站了过去。二贝勒阿敏是有条件的支持。这样,皇太极在八旗中占了绝对优势。其二,在关键时刻,汗父将大妃调离京城,使两黄旗群龙无首,皇太极势力得以从容谋划。所谓汗父遗书等尽皆准备就绪。十一日晚间,阿巴亥怀着悲痛心情陪同灵柩归来,尚未得到喘息之机,第二天早晨代善等便向她宣布遗言,指责她: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假称: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并逼迫说: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受代善等强大势力威胁,阿巴亥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只能哀痛地提出最低要求:将他的两个幼子多尔衮、多铎相托付,希望诸位贝勒恩养之。于是,当日辰时,自尽陪殉,享年37岁。她留下的最大悬念是在叆鸡堡,努尔哈赤临终时究竟说了些什么,多尔衮发出皇太极汗位是原系夺立声音,与此不无关系,故有人相信:太祖有传位之遗命。 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已经26岁。刚入宫一年多的海兰珠被正式册封为东宫大福晋,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姑母中宫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庄妃高出两个等级。海兰珠入宫,皇太极夙愿得尝,喜形于色。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后,册封五宫后妃。刚入宫一年多的海兰珠被正式册封为东宫大福晋,汉号宸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姑母中宫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本布泰(庄妃)高出两个等级。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宸妃诞下皇子,皇太极更是喜不自胜。婴儿出生第八天,皇太极便传命文武群臣聚集皇宫大政殿,颁布诏谕。随后还宣布,除十恶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宸妃所生虽为皇八子,但其兄长无一出自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五宫后妃,所以他就成了日后最有资格承袭皇位的“嫡长子”。皇太极宣布因他降生大赦天下,也含视其为继承人之意。宸妃在宠冠后宫的同时又母以子贵,正合皇太极心愿。所以,从孩子降生到次年春节,他与宸妃在精心抚爱小儿子的同时,不断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祝福。甚至有使臣来沈阳参加新春庆典时,在朝贺皇帝、皇后之外,另进了一份给皇八子的贺表贺礼,使皇太极颇感满意。
皇太极亲临松山之战前线指挥作战期间,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极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赶。可惜还未赶到时,噩耗已至。此后,皇太极虽百般体贴,多方抚慰,但本就时有微恙的宸妃,又遭受丧子之痛,始终难以恢复健康。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八月,林丹汗的侧福晋,时称窦土门福晋,由他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库鲁克的护送下,到皇太极的军营行幄,表示归顺,其实是窦土门福晋想嫁给皇太极,请问皇太极是否接纳。大贝勒代善等见状,自然明白他们的心意,便到皇太极面前说,此女乃上天所赐,应该把她纳为妃子。皇太极考虑了三天,最后决定娶窦土门。
皇太极说:就按贝勒们的意见办吧,纳就纳吧;他还直嘀咕:我说,怎么会有野鸡往我的大帐中钻呢!皇太极对诸贝勒大臣说,当他行军途中,驻跸于纳里特河时,曾有一只雌雉飞入他的御幄,这就是美女入帐的“吉兆”,窦土门福晋来归嫁看来是“天作之合”,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就要接受了。当然这可能是对外的说辞,因为在行军入荒野,野雉各处觅食,飞入帐幄,也是常有的事;皇太极于是派巴克什希福等前往迎接,护送窦土门福晋的多尼库鲁克非常高兴,说他们此来的目的,就是为送福晋给皇太极的,而且望天拜谢,并归降后金国。这个美女,不是别人,就是在沈阳故宫台上五宫的衍庆宫的淑妃,位居第四位。从察哈尔到盛京,踏着大漠的风沙,与同嫁一夫的姑侄三女同族同姓博尔济吉特氏,但并不在一个部落的娜木钟一路走来。这位蒙古族的囊囊太后改嫁到了满族皇宫里,成为皇太极的贵妃,她占据了西宫。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3秒